嚴桂珠孫飛
(1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農業委員會,江蘇泰州225529;2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村漢土家庭農場,江蘇泰州225538;第一作者:3085076@qq.com)
稻田綜合種養是以水稻生產(穩產)為前提,在稻田中養殖鴨、魚、小龍蝦等水生動物,通過鴨、魚、小龍蝦在稻田的取食等活動,減輕稻田草害和水稻病蟲危害,生產出不用除草劑、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的綠色無公害水稻。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很多[1-3]。據統計,2016年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在江蘇省的推廣應用面積已超過13 500 hm2。2013-2016年,泰州市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村漢土家庭農場示范應用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7.50 hm2,其中,稻田養魚3.33 hm2,稻田養鴨2.67 hm2,稻田養小龍蝦1.50 hm2,有效帶動了該地區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現將其示范種養技術經驗和效益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泰州市姜堰區位于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南部地區,20世紀90年代就有人在稻田養殖泥鰍。近年在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下,自2013年起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逐年增加,2016年已達163.5 hm2,其中,稻田養鴨面積為100.5 hm2,稻田養魚面積為42.4 hm2,稻田養小龍蝦面積17.5 hm2。
稻田養鴨是一項以水田為基礎、種優質稻為中心、家鴨野養為特點,以生產無公害高效益稻鴨產品為目標的大田畈、小群體、少飼喂稻鴨共育生態種養結合新模式。該模式利用家鴨在稻田野養,不斷捕食害蟲,吃(踩)雜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長發育,能顯著減輕稻田蟲、草、病的危害,同時排泄物又是水稻的優良有機肥,使水稻健壯生長,具有明顯的省肥省藥省工、節本增收和保護環境的多重功效。
稻田養魚是在不改變水田種稻的前提下,適當加高加固田埂,開挖少量溝坑,魚在稻田淺水中生活,取食浮游生物及稻株底部的昆蟲,如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危害水稻生長的害蟲,與水稻形成一種“稻魚互利共生”的一種生態種養模式,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穩糧增收、提高農田綜合效益等特點。
稻田養殖小龍蝦是在水稻田里通過一定的田間工程改造,合理套養小龍蝦,發揮小龍蝦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實現水稻與小龍蝦共生,以取得生態環保、高產高效的模式。這種模式可實現“田面種稻,水體養小龍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效果,是一種把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有機結合的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循環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要求。
水稻品種應選擇生育期適宜、莖稈粗壯、耐肥抗倒、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如近年河橫漢土家庭農場選擇的南粳9108、南粳46等品種。采用水稻育苗機插精確栽培技術,于小麥收獲前20 d左右塑盤育秧。6月上中旬小麥收獲后及時施足基肥耕翻整地,基肥以有機肥為好,如餅肥(2 000~3 500 kg/hm2),有機肥不足也可用少量無機肥補充,總施用量以基本能保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長需要為宜。通常采用淺水移栽,寬行密株栽插。機插栽植行距26~30 cm、株距16~20 cm,基本苗75~90萬/hm2。栽秧后5~7 d內淺水活棵,以后逐漸建立水層并保持一定水層高度,適宜鴨、魚、小龍蝦出入稻田。水稻生長期間,不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如確需施肥或噴藥,先排清田間積水,讓魚集中在魚溝、魚溜中或鴨集中到鴨棚中,然后再施化肥或生物農藥。小龍蝦養殖切忌施用農藥。在水稻成熟收獲前,緩慢排水露田,通過曬田使土壤板結,便于收割機作業。
水稻移栽活棵后(栽后5~7 d)選擇晴天上午9∶00-10∶00放入鴨子,1 hm2稻田放養180~300只(一般放養240只左右)。鴨子品種選擇體態緊湊勻稱、行動敏捷、覓食能力強、蛋肉兼用型的小中型個體,成年鴨每只重1.5 kg左右,便于在稻株行間活動,如高郵鴨、鎮江役用鴨、紹興麻鴨或巢湖鴨等。放入稻田前,將苗鴨育雛7~10日齡,以培養苗鴨適應稻田環境。雛鴨在育雛時以人工飼喂為主,放入稻田后逐步轉向自由采食雜草、浮游生物為主,飼喂為輔。
鴨子有群居習性,為防止鴨群過大對稻株形成危害,一般0.33~0.67 hm2設為1個養殖區,四周用簡易的尼龍網設置圍欄分隔,在田邊一側設初放區15~20 m2,供平時喂食、防御天敵、避風雨、憩息。
水稻抽穗揚花前,鴨子及時離田進行人工飼養,以免對稻穗造成危害。
選擇土壤肥沃、土壤保水性強、比較平坦的田塊。一是加固加高田埂,防止滿水時田埂崩塌跑魚。二是開挖魚溝、魚溜。待水稻活棵后(移栽后5~7 d),在田中開挖“十”、“井”、“田”型魚溝,溝溝相通。在稻田的較低處開挖魚溜,或利用田間原有的降漬溝作魚溜,數量、大小可根據稻田自然地形、面積大小靈活設置。三是在進、排水口設置攔魚設備,防止逃魚。養殖魚的種類主要是鯰魚、泥鰍、鯽魚。
沈高鎮河橫村漢土家庭農場放養的魚品種為鯰魚。魚苗購回后,先在寄養塘放養1個月左右,在水稻移栽活棵,開挖好溝、魚溜后,再將魚苗放入稻田,放養密度為3 000~5 000尾/hm2。在稻、魚共生期間,稻田保持5~15 cm水層或淺水濕潤露田、保持魚溝有水。稻田水淺,天然餌料有限,為提高魚的產量,須定期補充人工餌料,如糠麩或配合飼料。水稻收割前15~20 d逐漸排水,使魚游回魚溝、魚溜中待捕撈。
一是在稻田四周開挖環形溝或側溝,用作不栽水稻時放養小龍蝦、繁育蝦苗。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開溝。一般情況下,溝面寬1.2~1.5 m,溝底寬0.6~1.0 m,溝深0.8~1.0 m。為便于插秧機和收割機作業時通行,環形溝要留機械通行通道。在溝內栽種水草,用于凈化水質和蝦苗蛻殼時的隱蔽。二是在種養區四周設置防逃設施。防逃設施可采用石棉瓦材料或農用塑料薄膜,防逃設施高0.4 m左右。為防止水稻插秧前蝦苗提前進入大田,應在溝邊外側用塑料薄膜、石棉瓦等建簡易圍欄。稻田進水口和出水口均需用密網圍欄防止逃逸。三是小龍蝦放養[4-5]。放養前,必須用生石灰水對蝦溝進行消毒并清除野雜魚。蝦苗放養:在3-5月,每hm2放養規格為140~400尾/kg的小龍蝦苗150~225 kg。親蝦繁殖蝦苗放養:在8-9月每hm2放養規格為35 g/尾左右的親蝦350~450 kg于蝦溝中,雌雄比為(3~5)∶1。親蝦繁殖蝦苗放養可以為翌年的養殖預留蝦苗,降低生產成本。四是餌料投喂。為提高放養存活率和生長速度,在蝦苗放養初期應適量投喂小雜魚、水蚯蚓、田螺、麩皮、人工飼料或植物性餌料等,投喂量控制在親蝦總量的1%~2%。水稻生長季節(6-10月)小龍蝦以取食稻田水草或浮游生物為主,一般不需要投喂餌料。五是控水曬田。在3-6月連作小龍蝦生長季節,早晚巡田1次,觀察小龍蝦攝食和活動狀況。根據觀察情況及時調控水位,使水溫始終適合小龍蝦的生存和生長,避免小龍蝦減少蛻殼次數。在水稻成熟時,從9月下旬開始,緩慢排水使大田田面露出,小龍蝦逐漸遷移到水溝中,進入休眠期,同時通過曬田使土壤板結,便于收割機作業。六是捕撈收割。小龍蝦起捕時間集中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采用蝦籠誘捕,捕大(每只30 g以上)留小,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捕撈上市,使在田小龍蝦密度不斷降低,提高生長速度,到6月中旬結束捕撈。8-9月份可進行第2次捕撈,此時捕撈應捕小留大,將規格大的龍蝦預留作為親蝦保種[6]。
效益分析以姜堰區常規水稻生產數據為對照,以2016年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漢土家庭農場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示范應用數據為基礎進行比較。2016年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漢土家庭農場種植的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采用水稻育苗機插精確栽培技術,示范稻田養鴨面積為2.67 hm2,稻田養魚面積2.67 hm2,稻田養殖小龍蝦面積1.33 hm2。姜堰區常規水稻生產稻谷產量為9 000 kg/hm2,產值為27 000元/hm2,生產成本為14 340元/hm2,常規水稻生產效益為12 660元/hm2。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效益見表1。

表1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經濟效益分析(元/hm2,2016)
稻田養鴨模式水稻產量為9 150 kg/hm2,由姜堰區糧食供銷總公司以3.30元/kg的價格收購(比市場價格高0.30元/kg),單位面積水稻產值為3 0195元/hm2,鴨子放養密度為225只/hm2,每只售價40元,鴨子產值9 000元/hm2,稻田養鴨總收入為39 195元/hm2。其水稻生產成本為13 749元/hm2(含種子312元/hm2,肥料5 985元/hm2,農藥540元/hm2,機械3 000元/hm2,水電300元/hm2,人工3 612元/hm2),鴨子養殖成本為4 977元/hm2(含鴨苗1 125元/hm2,飼料252元/hm2,圍欄450元/hm2,人工3 150元/hm2),成本總計為18 726元/hm2。稻田養鴨效益為20 469元/hm2,常規水稻生產效益為12 660元/hm2,稻田養鴨比常規水稻生產增收7 809元/hm2,種養結合綜合效益提升61.7%。
稻田養魚模式水稻產量為7 350 kg/hm2,由姜堰區糧食供銷總公司以4.30元/kg的價格收購(比市場價格高1.30元/kg),單位面積水稻產值為31 605元/hm2,捕獲出售魚3 750 kg/hm2,平均單價8.00元/kg,產值為30 000元/hm2,稻田養魚總收入61 605元/hm2。其水稻生產成本為13 605元/hm2(含種子420元/hm2,肥料5 985元/hm2,農藥750元/hm2,機械3 150元/hm2,水電300元/hm2,人工3 000元/hm2),養魚生產成本為8 100元/hm2(含魚苗4 500元/hm2,圍欄450元/hm2,人工3 150元/hm2),生產成本總計為21 705元/hm2。稻田養魚效益為39 900元/hm2。常規水稻生產效益為12 660元/hm2,稻田養魚比常規水稻生產增收27 240元/hm2,種養結合綜合效益提升215.2%。
稻田養小龍蝦模式水稻產量為7 350 kg/hm2,由姜堰區糧食供銷總公司以4.30元/kg的價格收購(比市場價格高1.30元/kg),單位面積水稻產值為31 605元/hm2,捕獲出售小龍蝦1 125 kg/hm2,平均單價30元/kg,小龍蝦產值33 750元/hm2,稻田養小龍蝦總收入65 355元/hm2。其水稻生產成本為13 605元/hm2(含種子420元/hm2,肥料5 985元/hm2,農藥750元/hm2,機械3 150元/hm2,水電300元/hm2,人工3 000元/hm2),養龍蝦生產成本為6 750元/hm2(含蝦苗1 500元/hm2,飼料900元/hm2,圍欄450元/hm2,機械750元/hm2,人工3 150元/hm2),生產成本總計為20 355元/hm2。稻田養魚效益為45 000元/hm2。常規水稻生產的效益為12 660元/hm2,稻田養小龍蝦比常規水稻生產可增收32 340元/hm2,種養結合綜合效益提升255.5%。
近年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應用結果表明,在穩定水稻單產的基礎上,其增收途徑主要來源于稻谷的優質優價和養殖效益的收入,效益是單一種植水稻的2~5倍。示范應用的3種技術模式,稻田養鴨技術簡單、易學易用、生產成本低,但單位面積產值和純收入也最少,綜合經濟效益增加61.7%。稻田養魚和小龍蝦,因需開挖魚溝蝦溝,單位面積水稻產量偏低,但因不施化學肥料和農藥,稻米品質較好,價格較高,養殖魚、小龍蝦效益也較高,因而綜合效益較高。各地應結合本地的自然資源,尋找適合本地生產實際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在種植水稻的同時發展水產(畜禽)養殖,充分利用了稻田資源,實現“一水二用”、“一田多收”,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減少化學肥料、農藥的施用,實現化學肥料、農藥“雙減”,改善稻田生態環境,生產出綠色、無公害的優質稻米和鴨、魚、小龍蝦等水(禽)產品,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深受人們喜愛,生產過程綠色、生態,生產出的產品健康、安全,生產節本、高效,符合農業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綠色高效生產技術,以及江蘇省“十三五”發展綱要中提出的“深入推行糧食穩產提質行動計劃,推進糧食高產增效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要求,有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是將傳統的水稻種植與水產(畜禽)養殖相結合的一項新技術模式,需要種植、養殖兩方面的技術支撐和增加養殖生產成本和風險,如生產的稻谷不能實現優質優價,綜合效益會受到影響;技術應用不當、管理不善,勢必會造成減產而賠本。為此建議:一是在保護好基本農田,穩定水稻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適度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種養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稻田綜合種養既要懂水稻栽培技術,又要懂水產(畜禽)養殖技術,而目前絕大部分的農業科技人員技術單一,“種水稻的不懂養殖,會養殖的不會種稻”,嚴重影響該項技術理論提高和普及推廣[7]。建議在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比較成熟地區,組織科技人員和示范戶開設田間學校,舉辦種養技術現場培訓,彌補人才缺乏的問題。三是建立稻田綜合種養農產品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實行標準化生產,同時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稻田水分管理、水質監測的智能化,延伸稻田綜合種養農業產業鏈,打造農產品品牌,提高經濟效益[8]。
[1]陳軍燕,曾建新,王杰明,等.稻田生態種養綜合應用價值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16(6):93-95.
[2]劉偉.北方稻田立體種養高效農田生態經濟效益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9(1):63-64.
[3]權可艷,向明實,陳浩,等.四川省稻田綜合種養典型經濟模式調研[J].四川農業科技,2016(12):37-39.
[4]黃富強,米長生,王曉鵬,等.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及綜合配套技術[J].北方水稻,2016,46(2):43-45.
[5]袁紅麗.蝦稻生態種養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269.
[6]周建橋,葉慶娟.稻田養殖小龍蝦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7(10):40-41.
[7]李應森,王武.稻田生態種養新技術發展現狀與建議[J].科學養魚,2011(2):1-3.
[8]肖經鴻,姜婷.新化縣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