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國
(運城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山西 運城 044000)
柿樹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因其適應性強、管理簡單、豐產高壽而被各地廣泛種植。柿樹樹形優美,葉大濃綠有光澤,適于作為觀賞植物,可在風景區、公園、庭院中孤植或成片種植。柿樹果實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柿餅、柿糕等,或用來釀酒、制醋等;柿樹的根、皮、葉在中藥上也有一定用途。柿樹是運城市優良經濟林樹種之一,對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運城地區柿樹栽植面積迅速擴大,僅運城市柿樹栽植面積就達3 200 hm2.近幾年,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柿樹病蟲害呈高發態勢,嚴重威脅運城市柿子產業的發展。2015年至2016年筆者對運城市柿樹的病蟲害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研究。
1.1.1 為害特點
日本龜蠟蚧以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柿樹的枝干、葉片和果實,并排泄蜜露,誘致柿樹煤污病發生,使枝、葉、果上布滿一層黑霉,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和果實生長,導致果實產量降低,品質變劣。
1.1.2 生活習性
日本龜蠟蚧在運城市1年1代,以受精而未發育完全的雌成蟲在柿樹1年生~2年生的枝條上越冬,以1年生枝上最多。越冬雌蟲于翌年3月中下旬樹液流動并開始發芽時開始為害,雌成蟲成熟后開始產卵,6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卵期20 d左右。初孵若蟲吸食枝、葉,主要借風力遠距離傳播。7月下旬雌雄開始分化,雌、雄比為1∶2~1∶3.8月中旬雄蟲開始化蛹,9月下旬為羽化盛期,10月上中旬為羽化末期。雄蟲壽命為1 d~5 d,交配后即死亡,然后雌蟲逐漸轉到枝上固著為害。9月中旬為回枝盛期,10月中旬大多數已回枝,回枝后進行固定取食、為害。11月后隨著氣溫下降,雌蟲進入越冬期。
1.2.1 為害特點
柿棉蚧以雌成蟲和若蟲刺吸汁液的方式為害柿樹嫩枝、幼葉和果實,常群集于柿蒂與果實相接的縫隙處及果實下方表皮處為害。被害處初呈黃綠色小點,逐漸擴大并凹陷,木栓化成黑斑,使果實不能正常成熟,從而降低果實的產量和品質。
1.2.2 生活習性
柿棉蚧在運城市1年4代,以若蟲在枝條皮裂縫、粗皮下及干柿蒂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出蟄為害,5月中、下旬成蟲交尾;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下旬為各代若蟲的孵化盛期,10月下旬若蟲開始越冬。柿棉蚧前2代主要為害柿葉及1年生~2年生小枝,后2代主要為害柿果,以第3代為害最重。
1.3.1 為害特點
柿蒂蟲以幼蟲從柿蒂基部鉆入柿果內取食果肉,蛀孔有蟲糞和絲混合物。柿蒂蟲有轉果危害習性,每個幼蟲可危害3個~5個柿果。1代幼蟲為害期,柿果顏色由綠變褐,然后果實失水干縮,多懸掛于樹枝上不會脫落,俗稱“小黑柿”。2代幼蟲為害期,柿果顏色發紅(黃),然后變軟、脫落,俗稱“柿烘”。
1.3.2 發生規律
柿蒂蟲在運城市1年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皮裂縫、樹干基部土中、樹上的干果中結繭過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羽化盛期為5月下旬。第1代幼蟲發生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旬。第1代成蟲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羽化,羽化盛期在7月下旬。第2代幼蟲于7月下旬開始為害,一直到采收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老熟幼蟲鉆出柿果結繭越冬。
2.1.1 為害癥狀
柿炭疽病主要為害新梢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葉片和花。新梢染病后先出現黑色的小圓點,后擴大成褐色橢圓形病斑;病斑凹陷、縱裂,并產生黑色小霉點;濕度大時,會造成木質部腐朽;嫩枝基部的病斑往往繞莖1周,病部以上枯死。果實在發病初期,先是出現針尖大深褐色至黑褐色的斑點,后漸擴大至5 mm以上,病斑呈圓形,微凹陷,密生灰黑色小粒點,即分生孢子盤;當氣候潮濕時,分生孢子盤上分泌出粉紅色黏液狀孢子團;病菌侵染到果實皮層下時,形成黑硬的塊結,病果提早脫落。葉片上的病斑呈不規則分布,病斑先為黃色,后變為黑色。
2.1.2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在枝梢病斑內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干果和冬芽中越冬。在運城市于5月上旬開始發病,多為枝梢;果實多在6月下旬發病,嚴重時果實脫落。病菌喜高溫高濕,雨后氣溫升高,易出現發病盛期;夏季多雨年份發病嚴重,干旱年份發病較輕。病原菌借風雨、昆蟲傳播,或人為傳播,病菌可從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潛育期為3 d~10 d.高溫高濕、樹勢衰弱、管理粗放是造成此病的重要原因。
2.2.1 為害癥狀
柿圓斑病常與柿角斑病混合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和柿蒂,嚴重時造成樹葉提前脫落。葉片發病初期出現淺褐色圓形小斑點,邊緣不明顯,后漸擴大為圓形深褐色病斑,有明顯黑色邊緣。病葉逐漸變為紅色,病斑周圍出現黃綠色暈環。病斑直徑一般為2 mm~7 mm,后期在病斑背面出現黑色小粒點。嚴重時病葉變紅脫落,僅留柿果。然后柿果也逐漸變紅、變軟,出現大量落果。柿蒂上病斑近圓形褐色,出現時間晚于葉片,病斑一般較小。果實有時也被為害,出現黃色病斑,后漸變紅色,果實品質降低。
2.2.2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子囊果在病葉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開始,子囊孢子借風傳播,從氣孔侵入,7月下旬開始出現癥狀。8月下旬進入發病盛期,病斑迅速增多,9月中旬病葉大量脫落。病原菌不產生無性孢子,所以沒有再侵染能力。樹勢衰弱的柿園發病重,且病葉落的快、多;樹勢強壯的柿園發病輕,且病葉落的慢、少;頭年病葉多、當年夏季雨量大、土壤瘠薄、肥料不足的柿園發病嚴重。
2.3.1 為害癥狀
柿角斑病常與柿圓斑病混合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和柿蒂。受害葉片初期在正面出現不規則黃綠色病斑,邊緣模糊,斑內葉脈變黑色,背面呈淡黃色。隨病斑的擴展,顏色加深呈淺黑色,之后中部顏色褪為淺褐色,背面顏色加深為褐色或黑褐色,有黑色邊緣。病斑形狀受葉脈限制呈不規則多角形,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粒點,背面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后,病斑由柿蒂的四角開始向內擴展,顏色為黃色或褐色,形狀不規則,病斑兩面都出現黑色絨狀小粒點。
2.3.2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蒂和病葉中越冬,殘留在樹上的病柿蒂為主要初侵染源。翌年6月中旬,分生孢子借助風雨傳播,從氣孔侵入,8月上旬開始出現癥狀,9月上旬進入發病盛期,造成大量落葉、落果。分生孢子可再侵染,老葉、樹冠內膛葉容易被侵染。柿角斑病發病的早晚和病情的輕重,與雨季的早晚和雨量的大小密切相關。土壤貧瘠、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柿樹發病嚴重,靠近君遷子(黑棗)的柿樹發病重。
1) 柿園宜選擇在通風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塊,低洼潮濕地不宜建柿園。
2) 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勿施過多氮肥,增施有機肥,適時灌水排水,科學整形修剪,保持通風透光,增強樹勢,提高柿樹抗病蟲害的能力。
3) 冬季清園,清除柿園的落葉、落果,剪除病蟲枝集中燒毀,降低越冬病蟲基數。
4) 早春刮除老樹皮,并對樹體噴施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清園劑。
5) 保護天敵,天敵活動期盡量不用或少用廣譜性化學殺蟲劑。人工釋放異色瓢蟲以增加天敵數量,逐步實現天敵的持續控制目的。
6) 在柿園內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柿蒂蟲及其它害蟲。
7) 根據病蟲害為害程度,采用環境友好型農藥適時進行防治。日本龜蠟蚧、柿棉蚧在若蟲期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500倍液,柿蒂蟲在幼蟲高峰期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5 000倍液或20%甲氰菊脂乳油2 500倍~3 000倍液,6月上旬至7月中旬噴灑1∶2∶200倍式波爾多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噴藥間隔期10 d~15 d,應交替使用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