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我國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50%.快速城市化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城市生態環境已成為廣大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城市森林具有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減少霧霾、保持水土、降低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因此,城市林業建設成為緩減城市生態環境壓力的重要手段,對城市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965年,多倫多大學Erik Jorgensen教授首次將“城市”和“森林”結合起來,提出“城市林業”(Urban Forestry)的概念,這一概念很快被引入國內。但由于90年代以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多為學術性研究,與城市規劃、政策結合不緊密。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城市林業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城市林業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不僅涉及到城市森林作用、機理研究,還涉及到城市林業的研究方法和評價方法研究。
我國城市林業建設起步較晚,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城市林業體系尚未形成,城市森林總面積與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長期以來,我國的城市林業建設存在某些誤區,如,注重人造景觀;不能適地適樹,造成部分樹種成活率低、管護成本高;對城市森林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建立。隨著國家對生態建設的重視,人們對美好環境的追求,尤其是十八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章,城市林業在城鎮建設中的作用會愈加重要。
我國大部分城市在整體規劃過程中未對城市林業進行科學規劃,造成城市林業建設與城市建設整體不協調;城市林業的發展滯后于城市建設發展,市政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擠占城市綠地,森林被征占、毀壞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國城市林業總體質量不高,城市森林和綠地資源總量不足,人均綠地面積遠低于發達國家,無法支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由于以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作為城市綠化的主要考核指標,導致盲目建設大面積草坪、廣場,不斷引進國外植物及新品種,造成城市綠地系統單調,缺乏自然特性,生態、社會及經濟綜合效益難以充分發揮,對環境壓力的承受力十分有限。
我國沒有建立專門的城市林業管理部門。林業、規劃、園林、環保、城建、土地等多個部門均涉及城市林業,導致城市林業政出多門,職能不明,難以協調統一,給城市林業的有序、穩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目前,城市林業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城市綠地和城市森林環境對城市經濟社會的重要影響還沒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會的重視,成為城市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
城市林業建設的總目標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坐落在森林中,使森林與人類更加親近。
應在城市規劃初期將城市林業納入城市發展目標,形成完善的發展策略。按照現代城市的要求,編制城市林業規劃,其中應包括樹種選擇、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范圍內的綠地等,建設“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林業系統。
充分挖掘城市綠化空間,擴大城市森林和綠地面積,提高城市森林、綠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城市綠地及城市森林景觀。同時加強城市森林、樹木和綠地的培育、保護和管理。
建立健全有關城市林業的規章制度,提高城市林業執法隊伍管理水平,把園林部門和林業部門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協調好林業、園林、環保、城建、市政、國土、交通等部門之間的關系,確保我國城市林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林業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國民對城市林業的認識。發展城市林業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條件,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不僅要從觀念上,還要從知識水平及技術上進行普及,鼓勵市民參與到城市林業的建設和保護中,提高市民綠化意識。我國城市快速發展為城市林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城市林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探索,建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城市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