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農業和林業局,湖南 長沙 410100)
長沙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厚重。早在西漢時期已開始茶葉生產,至唐代飲茶成為時尚,明清時期,縣內僅高橋、金井一帶茶行就達48家,其中高橋茶莊乃全國72家著名茶莊之一[1]。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載:“楚之茶,則有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2]。
新中國成立后,長沙縣茶產業的發展按時間脈絡可分為三個時期[3]:一是恢復發展期(1949~2003年)。至2003年,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506.7 hm2,其中良種茶666.7 hm2,完成了茶葉企業改制,全縣大大小小21家茶葉企業,共有加工廠房6.8萬m2,年加工能力0.8萬t,實際年加工干茶0.71萬t,年產值0.95億元。二是快速發展期(2003~2008年)。政府大力推動新擴基地,加快建設跨越春華、路口、高橋、金井、開慧、福臨及北山等7個鎮、蜿延100多km的“百里茶廊”,連續幾年成功舉辦茶文化節,茶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三是平穩發展期(2008年至今)。政府退居幕后,企業沖到前面,全縣茶產業逐步從開園擴面向做精做優轉變,從經營粗放向科技化、平臺化和多元化轉變。
到目前為止,全縣有茶園面積6182.5 hm2,2017年共加工生產干茶4.6萬t,實現干茶總產值9.6億元,茶葉產業綜合產值20億元以上。“百里茶廊”被列為湖南省五大和長沙市四大優勢產業帶之一,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長江上、中游地區出口綠茶和特色茶優勢區域縣。近年來,長沙縣先后榮獲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范縣、全國產茶重點縣、全國首批國家標準茶園建設基地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縣和2018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縣”等稱號。2018年5月,“長沙綠茶”獲批國家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產品。
2.1.1 自然條件適宜
長沙縣屬長衡丘陵盆地的北部,地處幕阜山、連云山與大龍山余脈的南端,紅壤、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俱備[4]。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充沛,日照較足,四季分明[5]。同時,擁有烏川湖、白鷺湖等180多座中小型水庫,形成以水庫為骨干、塘壩為基礎的大、中、小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絡。優異的生態條件,使得長沙縣一直是中南地區重要的茶葉原產地區域。
2.1.2 品種資源豐富
依托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選育出國家級茶樹良種6個、省級茶樹良種17個,全縣推廣應用櫧葉齊、碧香早、白毫早、湘波綠等茶樹良種,茶園良種率達82%以上,是全省茶園良種化率最高的縣之一。全縣良種茶苗繁育量年超億株,是全國良種茶苗繁育量最大的縣。長沙綠茶系列產品外形銀毫實顯、條索緊結適度,湯色嫩綠,葉底芽頭整齊新鮮,氣味清香高長,堪稱茶中上品。
2.1.3 科技資源雄厚
國家茶樹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長沙綜合試驗站、農業部湖南茶樹及茶葉加工科學觀測實驗站及湖南省茶葉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落戶縣內,縣域茶葉龍頭企業與中科院亞熱帶生態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湖南省茶葉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中南大學等科研院所與高校構建了長期緊密的技術合作關系,促使長沙縣成為湖南省茶葉科技資源最多和最強的縣。
2.1.4 產業帶動明顯
全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12家,其中規模型企業5家。湖南湘豐茶業有限公司、長沙縣金井茶廠、湖南怡清源茶業有限公司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鴻大茶葉有限公司為長沙市規模型茶葉加工企業;湖南省茶研所實驗茶場是全國茶苗繁育能力最強的企業,形成了茶苗繁育、生產加工與茶機研發的全產業鏈模式。長沙湘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茶葉機械行業生產技術和研發力量最強的企業,在我國高端茶葉加工裝備領域處領先地位;該公司研發的炒青綠茶生產線填補國內空白,達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全縣茶產品已形成以綠茶為主體,紅碎茶、綠碎茶、黑茶、出口茶、名優茶、禮品茶和辦公茶等多茶類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形成了以湘豐和金井兩家茶葉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茶文化——茶休閑——特色小鎮一體化建設”全產業鏈融合為模式,聯合打造的茶葉生產、加工、貿易、文化和休閑游綜合基地,實現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融合,長沙縣和金井鎮先后成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縣(2015年)和試點鎮(2017年)。2017年12月財政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作座談會在長沙召開,長沙縣產業融合發展得到了農業部和財政部領導的一致好評。
2.1.5 品牌創建扎實
長沙縣是湖南省首家以茶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目前已獲得“三品一標”數量達68個,居全省前列;有3個茶葉品牌獲中國弛名商標;擁有2個農業部茶葉標準園、2個省級優勢特色(茶葉)產業園;“金鼎山”“高橋銀毫”2個品牌獲得湖南省著名商標;長沙綠茶制作技藝被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井”被湖南省農委(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湖南十大農業企業品牌,“湘豐綠茶”榮獲省內產品質量最高獎項湖南省創新獎;長沙湘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與服務全周期的數據化與智能化實現”列入農業部農業農村大數據實踐案例名單等。
2.2.1 品牌不夠響,缺乏競爭優勢
全縣現有“湘豐”“金井”“怡清源”等中國弛名商標和“金鼎山”“高橋”等湖南省著名商標,但區域公共品牌“長沙綠茶”還處于起步階段,推廣仍任重而道遠。
2.2.2 加工水平不一,采摘成本逐年攀高
各茶葉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加工設備新舊與技術工人加工水平不一,綠茶制作標準仍不一致,加工出來的綠茶品質參差不齊,直接影響茶葉品質與效益。同時,名優綠茶的生產一直存在采摘工短缺和采摘成本不斷上漲等問題。
2.2.3 多樣開發不夠,精深加工依然滯后
我國茶葉天然產物制備技術已基本成熟,在健康食品、日化用品及環保用品等方面已有廣泛應用,但是作為經濟發達縣市,長沙縣在茶功能產品的多樣化開發等方面較為滯后,在夏秋茶與中低檔原料利用方面,應進一步拓展相應途徑。
2.2.4 企業積極性不高,新擴基地制約多
基地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茶園租金年年增長,有機茶園建設培管、出口檢測費用高,車間及茶園基地工勞動力老化、用工難,用工成本逐年增加。在新擴用地和農業設施用地方面,國土和林業部門有政策障礙。
成立長沙縣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農林、財政、發改、水務、科技、交通、商務、經信和綜保區等部門及百里茶廊7個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在縣農林局設立專門辦公室,聘請省茶科所、省茶協、湖南農大等專家教授,加快制定茶葉產業五年發展規劃;抽調技術人員,制定相應績效考核細則,確保規劃落實落地。
2018~2022年,整合各項財政資金(如富北項目、特色小鎮培育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公路建設、小農水、生態環境整治、旅游產業發展引導等資金),將縣級茶葉產業建設資金從目前每年200萬元增加至1000萬元,鼓勵并帶動企業和其它社會資本進駐。
充分挖掘宜茶用地潛力,鼓勵荒山荒地、天水田、高坎田等低產稻田改造種茶;堅持“生態化、良種化、規范化、標準化”原則,重點開發百里茶廊沿線和核心鎮金井鎮,力爭將散落的珍珠串起來,每年新擴茶園67~200 hm2左右,打造茶葉綠色高標準示范基地。新擴茶園均種植無性良種,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到2022年,縣內茶園面積穩定在6667 hm2以上。
確立以櫧葉齊、碧香早、黃金茶等茶樹良種為推廣主導品種;堅持以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充分發揮省茶葉研究所的技術優勢,新建良種茶母本園33.3 hm2、無性系良種茶苗繁育基地66.7 hm2以上,茶苗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
完善“標準統一、集中連片、企業經營、農戶管理、利益共享、持續發展”的茶園建設開發模式,嚴禁毀棄茶園。年改造老茶園200~330 hm2,5年完成1330 hm2以上,提高年產量1~3倍。對老茶園采取改種、修剪等措施,并在施有機肥等管理上下功夫,將老茶園打造成高產量、高品質的有機生態茶園。加強集成示范,重點推廣有機新肥料、新技術、新設施、新機械;大力推進機械化生產,特別是茶園機耕、機修、機采等,逐步實現全縣高標準生態茶園特色保險全覆蓋。
一是鼓勵企業從良種茶苗繁育,到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再到茶業生態旅游,打造全產業鏈模式;二是內聯外展,推進中小茶企與龍頭企業協作,打造核心競爭能力,促進內外貿易和產銷再創新高;三是以茶企為主,對原有加工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容提質,推廣應用生產先進茶葉加工裝備,實現茶葉加工從傳統粗放模式到數字化、標準化、智能化的轉型;四是進軍茶葉深加工領域,向食用和藥用等新領域拓展;五是以“四化”理念(資產證券化、骨干股東化、管理專業化、制造智能化)促進企業管理和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深化品牌戰略,努力打造百年企業。
積極推進“長沙綠茶”品牌與銷售網絡建設,充分依托和利用我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平臺,整體提高全縣茶產品質量和企業生產技術水平,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積極發揮綜保區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吸引茶葉企業注冊綜保區,并充分利用跨境電商和快件平臺,積極助推茶葉產業走出去。
緊緊圍繞“五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產業與科技相結合、農業與工業相結合、國內與國際相結合、一二三產業相結合)的發展理念,做好融合文章。一是以金井“茶香小鎮”為依托,一產聯三產,傾力打造全域旅游;二是圍繞蒲塘村和龍華山建設生態有機新茶園,提質完善湘豐茶博園、湘豐茶文化主題公園、金茶游客接待中心和石壁湖公園,打造湖湘風情茶文化老街;三是將開慧金湘園200余hm2茶園納入紅色旅游專線,升級配套設施,強化與歷史文化聯結;四是將北山“寶山”66.7 hm2高山有機茶園與北山森林公園、農業部新通過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北山梅的有機聯結等,做實長沙縣農旅文創發展聯盟,推出農耕自然教育體驗旅游路線。
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和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方式,以“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推進“三變”改革(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作共贏。
著力打造以長沙縣金井鎮S207沙田——蒲塘及金雙線到龍華山為主線,以三棵樹茶園——湘豐飛躍基地——湘豐茶博園為亮點的連片旅游專線,將金井打造成為全國聞名的“茶葉之鄉”和國家特色小鎮,實現茶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