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 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 “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夏更生表示,這是根據脫貧攻堅兩年多的實踐作出的重大判斷。
“降低現行標準不僅影響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影響脫貧攻堅的質量,影響全面小康的成色,還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而盲目提高標準,不僅會增加脫貧攻堅的難度,加重財政的負擔,而且對貧困戶可能是福利陷阱,影響了內生動力的激發;制定過高的標準,不僅難以兌現,即使一時兌現了,也不可持續,從而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夏更生說。
夏更生表示,“不降低標準”要防止以收入標準代替“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防止簡單地以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不吊高胃口”要防止三種傾向,即防止把義務教育有保障變成 “上什么學都不用花錢”,防止把基本醫療有保障變成“看什么病都不花錢”,防止把基本住房安全有保障變成“住大房住好房”。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2015年,扶貧領導小組對中西部22個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進行試考核,2016年組織開展了正式考核。兩年的考核實踐表明,考核評估很好地發揮了指揮棒、質檢儀和推進器的作用,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而且越往后越嚴。
“但我們也發現,在考核評估中還存在多頭考核、層層考核、搭車考核,填表報數多,迎評迎檢、干擾考核評估等問題。”國務院扶貧辦考核評估司副司長楊煉說,一些貧困地區脫貧效果不顯著,通過考核發現不少問題,如利益聯結不到位、龍頭企業發展不充分、涉農資金擠占挪用或到位慢,以及對貧困戶精準識別不到位等。
考核是手段,改進工作是目的。2016年對綜合評價好的8省通報表揚,并在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上給予獎勵;對綜合評價較差且發現突出問題的4省,約談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對綜合評價一般或發現某些方面問題突出的4省,約談分管負責同志。
各地對著問題改、舉一反三改、建章立制改,成效顯著,鞏固和發展了脫貧攻堅良好態勢。扶貧領導小組對被約談的8個省進行巡查,對其他省進行督查,重點查核考核發現整改落實情況。國務院扶貧辦對督查巡查和整改落實問題較多的7個省區市扶貧辦主任進行提醒談話。各地普遍加大考核督查問責力度,中西部22省區市共約談4 239人,誡勉談話3 078人,責令檢查763人,通報批評2 449人,黨紀政紀處分6 724人,移交司法機關651人。
(買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