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若琦

近年來,老年高血壓和頸椎病的發病率均有增高,二者皆為老年人的常見病,因此,臨床上不乏合并頸椎病的高血壓人群。頸性高血壓臨床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1.好發于中老年人。血壓波動大,忽高忽低,一般可持續2~3周,中后期呈持續性高血壓或低血壓。隨年齡增長,血壓亦隨之升高。
2.兩側上肢血壓差別較大,坐位和臥位血壓也有較大差別,多大于10毫米汞柱。
3.血壓變化與頸椎病癥狀發作呈相關性。當頸間疼痛、頭暈或頭痛時血壓升高,癥狀緩解時血壓亦隨之下降。這一特點在起病初期尤為明顯,隨著病程延長,其特點逐漸減弱。
4.在高血壓之前,有相當長的時期有低血壓或血壓不穩情況,大約可持續5~30年,而70%~80%的患者會轉為高血壓。血壓多呈收縮壓低、舒張壓相對高、脈壓小的特點。
5.頸性高血壓患者幾乎都伴有頸肌疼痛、酸脹、僵硬感。
6.伴隨癥狀:早期不明顯或輕微,大部分常有眼脹、干澀、易疲勞、視力減退,或出現假性近視,復視、流淚、畏光等;或有發熱感,皮膚發紅,排汗異常,面部交替性蒼白或發紅,或肢體發涼怕冷、麻木;或有說話乏力,聲音低下,或聲音嘶啞,常有咽部異物感;或有心慌心跳、心律失常、心動過速或過緩,有時胸悶,胸前區脹痛,胃腸蠕動增加或噯氣等。中后期多伴有眩暈、頭痛、耳鳴,甚者出現頑固性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抑郁或焦慮等。
本病采用中醫手法、藥物等治療,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對個別病例,如骨質增生明顯,壓迫椎動脈與交感神經或頸椎滑脫、失穩等,經非手術療效不明顯,嚴重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者,可考慮手術治療。這些,由醫生進行處理。
當高血壓人群遇上頸椎病,日常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對于長期高血壓,藥物治療血壓控制不理想,又沒有高血壓家族史,癥狀發作有類似頸椎病特點的患者,不妨先拍攝頸椎X光片或頸椎CT片,以排除頸椎病性高血壓。
其次,日常不要做一些幅度大的動作,如猛扭頭、迅猛改變體位等,否則可能會導致缺血引起頭暈甚至暈厥。特別是在早晨起床時,猛然坐起來容易引起頭暈等不適,最好選擇側位起,并用手撐住床墊起來。
第三,要減少低頭的動作,長時間低頭時最好每半小時活動一下頸部。如果發生頭暈等不適時,最好立刻躺下休息,讓頸椎的供血得以恢復。平時睡覺,枕頭不宜過高,以一個拳頭高低為合適。
第四,對于合并有頸椎病的高血壓人群,建議加強血壓的監測,每天最好測量兩次血壓,早上7點和晚上7點。早上測血壓在排空小便、吃早餐前、起床后半小時內為宜;晚上測血壓在飯后半小時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