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兆利(律師)

案件回放:
張老先生在敬老院浴室內洗澡時不慎滑倒,致身體大面積燙傷,院方沒有及時發現進行搶救。老人傷愈出院后,在多次協商賠償未果的情況下,其家屬將敬老院告上法庭,索要各項經濟損失共計20余萬元。院方辯稱,張老先生進院時簽訂的是“自理級別”的合同,洗澡并不是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服務項目,所以不應承擔責任。法院經審理,判決敬老院承擔50%的賠償責任。
律師點評:
時下,隨著我國家庭規模的深刻變化,單一的居家養老難以適應社會發展,機構養老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不少老年人選擇住進敬老院度晚年,但是由此而導致的糾紛也時有發生。
敬老院作為老年人日常安居的場所,其主要職責是為入院的老年人提供相應服務,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情況下,敬老院根據入住老年人不同的身體狀況,分為自理(一般護理)、一級、二級、三級和專護、特護等不同的護理級別,院方從低到高收取不同的護理費用。那么,院方應當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否因護理級別不同而有所區別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本案中,敬老院接納相關人員入住其處,安排并提供吃、住、護理等服務,這些服務明顯具有社會活動的特性。既然敬老院從事著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活動,就應負有對入住人員在合理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養老服務合同的“級別”高低不是免除安全保障義務的條件,故法院據此做出上述判決。
通過這一案例提示人們,老人在入住養老機構時,簽訂一份規范完善的服務協議是很重要的。民政部《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規定,養老服務合同必須采用書面形式,載明養老機構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聯系方式;老年人及其代理人和老年人指定的經常聯系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證明、聯系方式;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收費標準以及費用支付方式;服務期限和地點;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協議變更、解除與終止的條件;違約責任;意外傷害責任認定和爭議解決方式;當事人協商一致的其他內容。
另外,根據法律規定,養老機構應當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組織定期體檢,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同時,在老年人突發危重疾病時,養老機構有義務按規定及時通知代理人或者經常聯系人并轉送醫療機構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