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焦自宣

欲言市場,先談供需。不可否認,在產能過剩的當下,供需形勢是左右市場行情的第一要素。2016年,氮肥行業長期成本倒掛,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供大于求,市場挺價無力。那么,2018年的市場供需將呈何態勢呢?
縱觀近幾年我國氮肥行業的發展,產能過剩是阻礙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去產能成了行業的首要任務。2017年,正是因為行業去產能成果顯著,緩解了產能過剩壓力,為打贏這場翻身仗奠定了基礎。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2017年這4年間,我國氮肥行業累計退出合成氨產能約1043萬噸,退出尿素產能約380萬噸。其中2017年退出合成氨產能約403萬噸,退出尿素產能約380萬噸。加上國家安全環保監管趨嚴,限制了不合規產能的發揮,才使得氮肥供需趨于平衡,氮肥價格逐漸回歸到正常水平。
2018年,我國氮肥行業整體水平依然比較落后,還有相當一部分產能生產工藝落后,安全環保設施不健全,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偏高。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下,這部分落后產能將加快置換或退出市場,行業整體產能也將進一步優化。同時,我國新增產能不多,環保政策也將對行業開工率持續施壓。就當下的春耕市場而言,受年前氣頭開工率大幅下降影響,行業整體開工率也跌至低點,直至年后天然氣供應逐漸恢復,全國的尿素開工率才由節前的45%恢復到55%。但好景不長,近日受重污染天氣影響,各地又開始緊急停產限產。行業內人士分析,預計本輪政策限產將令開工率重回50%左右。
需求層面,農業用肥繼續減少,工業用肥持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2017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222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81萬公頃。2018年,調減的進程將繼續推進,步伐或有所放緩;工業層面,房地產仍將保持增長,同時,火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保持增長,勢必能夠拉大工業需求。綜合之下,總體需求將維持穩定。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表示,展望2018全年,產能過剩的情況明顯緩解,氮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春季市場趨勢向好,市場價格總體平穩,波動也將會在合理區間之內,春耕期間有望產銷兩旺。
除卻行業自身的產能過剩,近幾年,外部壓力對于氮肥行業的發展影響也愈加凸顯。環保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原材料價格高的讓人興嘆,天然氣更是讓氣頭生產企業一籌莫展。在當前供需基本平衡的形勢下,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將成為影響行業開工率和價格走向的重要因素。
“2018年是我國煤炭產能的豐收之年。”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郝向斌表示,縱觀2018年,我國煤炭產能足以保障供應,只有在運力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局部供應偏緊的情況。價格方面,年前價格呈現急劇下跌之勢,但隨著需求的恢復,下跌的勢頭即將終止,煉焦煤價格或將出現明顯反彈。2018年上半年,預計煤炭整體價格將在平緩中伴有小幅波動下滑,反彈可能性不大;下半年,隨著供求關系明顯趨于寬松,價格波動走低的幅度將大于上半年。
煤炭這塊“石頭”暫時可以放下了,但天然氣這口“氣”卻還得提著。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管道所所長楊建紅表示,根據不同資源的落實情況,預計2018年天然氣資源總供應量為2743億立方米,可供應市場資源量2624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增加289億立方米;而通過對不同行業天然氣消費的預測,預計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為239—292億立方米,同比增幅10.2%—12.5%。環保的力度和工業、發電以及化工用戶對氣價的可承受能力都將影響市場的穩定性。
可以看出來,2018年的煤炭供應基本不成問題,但煤炭去產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今年繼續壓減1.5億噸煤炭產能,因此煤炭價格大幅下滑的幾率很小,而因為環保政策影響,天然氣價格也會保持合理節奏和幅度的上漲。對此,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信息和市場部主任韋勇也表示,2017年9月1日取消化肥氣價優惠,在資源緊缺的背景下,約30%的用氣需上網競價交易,最終成交價最高達1.86元/立方米。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氣價上浮10%。今年,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局面仍難以緩解,原材料價格仍將維持高位運行。
雖然原材料的價格與供應壓力仍在,但這些壓力也為市場提供了支撐。同時,2018年氮肥行業的發展還存在更多的給予和有利因素。顧宗勤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一系列強農富農政策的支持,我國農業發展將實現第二次飛躍,這也將為氮肥行業的發展帶來給予。同時,世界經濟的回暖和國際油價的進一步上揚也將進一步改善市場需求,提升國內氮肥生產的競爭力,進而支撐國內氮肥價格。
近幾年,在產能過剩大背景下,加之環保政策等因素影響,我國化肥行業的日子尤為難過,各肥種的經濟運行狀況均不容樂觀。其中,氮肥行業更是首當其沖,行業整體經營狀況連續三年大面積虧損,氮肥企業紛紛被迫轉型升級。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春季氮肥市場形勢分析會上記者了解到,在全行業的集體努力下,2017年氮肥行業成功扭虧為盈。不得不說,這場翻身仗為行業發展吃了顆定心丸,但打破了困局之后,2018年氮肥行業能否迎來期盼已久的春天?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的高位運行加之環保政策高要求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嚴重影響了我國氮肥的出口。過多的產能和出口形勢的轉變使得近幾年國內的供需嚴重失衡,也造成了行業發展的困境。2018年我國氮肥是否有望走出國門?尿素進口是否成為新趨勢?
據IFA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尿素產能將達到2.21億噸,2018年全球尿素供應能力預計達到1.94億噸。CRU咨詢公司高級分析師鞠昊認為,未來3年全球尿素產能增長仍大于需求增量,3年后才能再次趨向平衡。國際需求方面,2018年印度尿素需求增長乏力,巴西受二茬玉米種植面積影響需求也將有所下降。而在全球的尿素出口國中,中國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出口成本居于榜首,競爭力明顯偏弱,伊朗將繼續擠占中國的出口市場。
關于國際的供需形勢和我國氮肥出口的現狀,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力也表示,近幾年由于國外新增產能投產,國外尿素供應缺口逐漸被填補,我國氮肥出口面臨的競爭壓力增大,出口量可能將進一步下降。2018年全球尿素產能過剩大約2000萬噸,與中國尿素產能過剩量相當,這意味著,如果不考慮中國,國外的供需基本平衡。中國如果大量進口,必然造成國際市場供應緊張。反之,如果中國大量出口,必然造成國際市場供應過剩。
他還說:“出口成本高、主體分散、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不強、部分產品質量稂莠不齊是我國氮肥出口的劣勢所在。但我國靠近國際消費市場且氮肥產能大、品種全、供應能力強,同時又是消費大國,具有較大的回旋空間等優勢。同時,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加強也將促進氮肥出口。所以,如果出現局部地區產能開工不正常,或者需求超預期增長,物流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我國氮肥出口仍有一定機會。但預計今年上半年可供出口的尿素資源有限,第三季度供應或相對寬松。”
相對于出口的困難,2017年我國主要氮肥產品進口量出現大幅上漲。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我國所有氮肥進口共計24.1萬噸(折純),同比增長10.6%。但綜合考慮進口關稅、增值稅、運輸費等各項費用,進口氮肥的可操作利潤空間微乎其微,想要大幅進口也并非易事。
記者手記
重新起步,氮肥行業還需以“穩”為主
氮肥行業的寒冬終于過去了。進入2018年以來,氮肥市場價格逐漸回升,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是,2018年氮肥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即使在經濟運行情況有所好轉的2017年,行業全年仍有一半時間處于虧損期。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我國氮肥行業5月-9月和12月均處于虧損階段,規模以上的虧損企業仍有96家,虧損額達127.2億元。
不可否認,2017年氮肥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下,深入推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使得全行業的產業結構優化顯著,增長質量提高明顯,行業發展質量也有了明顯改善。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世界經濟的回暖也為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條件。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當前行業所呈現出的良好發展的態勢仍然十分脆弱,行業整體轉型升級尚不完全,產業結構優化尚待改善。所以,大幅跌落的行情是行業不想看到的,大幅上漲的行情也并不是好事,行業整體還需同心協力,穩步推進產業升級,方能避免“倒春寒”,盡快迎來行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