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牛 狄超然 萬 芬
(1.山西壽陽段王煤業集團有限公司;2.武漢地大華睿地學技術有限公司)
巖溶陷落柱廣泛發育在我國華北地區,是一種特殊的隱伏型地質構造,其誘發的突水具有突發性、隱蔽性、突水量大等特點[1],嚴重威脅煤礦安全生產。陷落柱作為一種強導水通道,常導致奧陶系灰巖突水事故,已經造成我國多次淹工作面和淹井災害。因此,研究陷落柱突水規律對預防煤礦突水事故的發生尤為重要[2]。
某礦31102西工作面埋深為658~690 m,工作面寬150 m,煤層厚1.5~5.2 m。工作面底板以泥巖、粉砂巖、細砂巖為主,距煤層底板90 m處為奧灰含水層,水壓為5~7 MPa。根據物探和鉆探結果,現已查明煤層底板有一小型陷落柱(1#),陷落柱平均半徑為40 m,高約60 m,呈倒漏斗形,陷落柱頂端距煤層大約30 m。因此,沿工作面推進極有可能發生底板突水事故。
采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建立模型,尺寸為500 m×300 m×220 m,煤層厚5 m,模型底部為承壓水含水層,其上為隔水層,距煤層底板30 m處有一圓臺狀陷落柱,陷落柱頂部直徑為10 m,底部直徑為70 m,高60 m。數值計算模型見圖1。模型約束底部垂直方向的位移,約束左右兩邊水平方向的位移。原點定在模型底部中心位置,煤層走向為x方向。設煤層的埋藏深度為700 m,采用等效載荷代替底部壓力,取上覆巖層平均密度ρ=2 600 kg/m3。底部承壓水含水層壓力為固定值(6 MPa)。模型中各巖層的巖石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3]。

圖1 三維數值模型(沿陷落柱軸線)

巖層名稱總厚度/m密度/(kg/m3)彈性模量/GPa泊松比內聚力/MPa抗拉強度/MPa內摩擦角/(°)滲透系數K/md-1細砂巖502630280.288.23.2300.20泥巖402500220.308.52.0320.15中砂巖402600260.308.32.2300.18粉砂巖452580280.258.73.3270.20煤層5120040.301.41.5280.15含水層403000180.115.75.1380.40陷落柱1700270.400.90.2311.00
煤層底板布置5條測線,觀測線以觀測點的形式給出。測點沿x軸方向即煤層走向-70,-35,0,35,70 m均布;沿y軸方向-60~60 m均布5個測點;沿z軸方向為125 m高度,見圖2。沿陷落柱剖面周邊均勻布置9個測點,見圖3。

圖2 底板測線布置

圖3 陷落柱周邊測點布置
(1)工作面長度分別取140,120,100,80,60 m,從x=-100 m沿煤層走向推進,步距為10 m,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2)工作面長度取100 m,從x=-100 m沿煤層走向推進,步距為10 m,回采后充填,開挖下一步時對上一步進行充填[4]。
圖4為開挖前孔隙壓力云圖。可以看出,開挖前,含水層承壓水導升高度為5 m,陷落柱周邊滲流寬度為7 m。隨著工作面的推進,煤層底板和陷落柱周邊塑性區范圍不斷加大,煤層底板塑性破壞向深部發育,底板受到張力和剪切力的作用(圖5),對應左側力學狀態圖標,結合2章節模型建立時模塊大小(模塊高度為5 m)可知,當工作面開挖140 m時,煤層底板塑性破壞深度達35 m左右,陷落柱周邊破壞帶寬10 m左右,陷落柱周邊水壓由4.5 MPa減小到1.0 MPa,底板層壓水得以釋放,壓力明顯減小,表明底板塑性破壞帶和陷落柱周邊破壞帶發生對接,底板二次發育的節理構造形成導水通道,導致承壓水沿破壞帶向采空區涌入,引發工作面突水事故。

圖4 開挖前孔隙壓力云圖

圖5 開挖140 m處塑性區
對比工作面寬140和60 m 2種情況,底板受到張力和剪切力的作用如圖6中顏色變化,對應左側力學狀態圖標,結合2章節模型建立時模塊大小(模塊高度為5 m)可知:
(1)隨著140 m寬度工作面的推進,底板破壞深度加大;工作面開挖130 m處,最后塑性破壞深度穩定在35 m左右,大于底板距陷落柱頂部高度30 m,底板塑性區與陷落柱周邊破壞帶對接,很有可能導致突水事故發生。
(2)60 m寬度工作面開挖130 m處時,由于受超前支承壓力的影響,底板前方最大破壞深度達到20 m左右,小于底板距陷落柱頂部高度30 m,塑性破壞區未達到陷落柱的原始破壞區,工作面不會發生突水事故。

圖6 不同寬度的工作面開挖130 m處塑性區
因此,降低工作面寬度可以減小底板破壞深度,降低底板突水的可能性。然而,遇陷落柱時,也應根據現場情況合理布置工作面寬度。
采用充填開采法,隨著工作面推進,底板破壞深度穩定在5 m左右,如圖7所示,推進150和200 m 時都已經過陷落柱所在位置,但底板塑性破壞深度遠小于底板距陷落柱頂部的距離30 m。工作面接近陷落柱和遠離陷落柱時,底板塑性破壞深度并未增加,反而有減小趨勢,因此,不易導致突水事故發生。

圖7 工作面推進不同距離時充填開采塑性區
圖8為陷落柱位移變化情況。從圖8(a)可以看出,隨著工作面推進,陷落柱頂部C1、C2、C3點在采動礦壓影響下向下移動且不斷加大,說明陷落柱頂部處在受壓階段。當工作面推進100 m左右時,在超前支承壓力下,測點向下移動達到最大值約23 mm,之后進入采后卸壓區,測點又改為向上移動,說明陷落柱頂部處在受拉膨脹階段[5]。從圖8(b)可以看出,隨工作面推進,C1點向x正方向移動,而B1、A1點向x負方向移動,C1、B1點相對位移不斷加大,最大約17 mm,說明陷落柱中上部左側周邊受剪應力影響較大,破壞較嚴重,可能引發滲流突水事故。

圖8 位移對比圖
(1)防止底板陷落柱突水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工作面的寬度,通過對下伏陷落柱的不同工作面寬度模擬得出,降低工作面寬度可以減小底板破壞深度,降低底板突水的可能性。因此,在遇陷落柱時,應根據現場情況合理布置工作面寬度。
(2)防止底板陷落柱突水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采煤方式。當采用充填開采法時,工作面底板的原始節理發育受二次破壞的影響較小,故破壞深度也相對較小。同時,工作面接近陷落柱和遠離陷落柱時,底板塑性破壞深度并未增加,反而有減小趨勢。因此,遇陷落柱時,采用充填開采法可有效防止突水事故發生。
(3)隨工作面推進,受采動影響,煤層底板隱伏陷落柱首先受超前支承壓力處在受壓區,而后進入采后卸壓區。陷落柱中上部靠近采煤工作面一側破壞嚴重,受剪應力影響較大。
(4)存在下伏陷落柱的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采動破壞會造成煤層底板的裂隙二次發育,并進一步向深部導通原始裂隙,當底板塑性區與陷落柱周邊破壞區對接后,承壓水很可能滲流涌入采空區,誘發突水事故。因此,應提前采用物探、鉆探等技術確定陷落柱產狀和水壓大小等參數,采取合理的開采方案,以確保安全生產。
[1] 朱萬成,魏晨慧,張福壯,等.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數值模擬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5):928-933.
[2] 王家臣,李見波.預測陷落柱突水災害的物理模型及理論判據[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0(10):1243-1247.
[3] 賀志宏.雙柳煤礦陷落柱發育特征及突水機理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2.
[4] 尹尚先,武 強.煤層底板陷落柱突水模擬及機理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15):2551-2556.
[5] 尹尚先,武 強.陷落柱概化模式及突水力學判據[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6(9):81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