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綺思,曹惠敏,秦新月,余 剛△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重慶市神經病學重點實驗室 400016;2.重慶市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401320)
神經病學屬于臨床二級學科,其理論性和邏輯性極強,要想成為優秀的神經內科醫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神經解剖、神經影像及病理生理等多學科知識,熟練掌握各種臨床基本技能,培養敏銳的臨床思維能力。神經病學是內科中的一門亞???,各個學校的理論課時及實習時間均相對較短,但其知識點復雜、疾病種類繁多,診療思維獨具特色,學習難度大[1]。本文對神經病學教學中理論授課、臨床帶教方法、臨床實習等不同階段的教學方法總結分析,以培養適應醫學發展的神經內科專業人才。
神經病學教學的基礎階段主要是對臨床醫學本科生、7年制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傳授理論知識,該階段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設計針對不同類型醫學生的相應教學方法,從每堂課的具體內容出發,合理講解。由于初次接觸神經病學的醫學生并不清楚哪些內容與臨床診治相關,因此教師為其提供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尤為重要?,F階段,我國大部分學校仍采用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方式。LBL教學方式可以把重點知識一次性灌輸給學生,節省時間,減少工作量,教師容易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2]。但該授課模式整個過程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容易感到枯燥,喪失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求較高。筆者認為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的模式可以改進LBL教學方式。(1)以教學大綱為基礎,需要掌握的內容重點講解,難點通俗化講解,加強課堂互動,通過各種問題、視頻、圖片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制作課件,把臨床中的典型病例用文字、圖像和聲音等有機結合。(3)上課環節中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將總論與各論知識穿插講解,適時提問,融入臨床中的真實病例,將理論課授課與典型臨床疾病緊密結合[3]。
2.1神經病學的臨床特點 對于臨床實習的學生來說,神經病學知識點多,內容深奧難懂,且與復雜的神經解剖、神經影像等課程緊密聯系,學習難度較高。因此,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神經病學的診治已形成了規范的模式,即定位和定性診斷[4]。帶教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分析:結合患者的神經系統體征,確定病變位置;同時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和臨床演變過程確定病變性質。神經系統疾病具有以下特點:(1)臨床中同樣性質的病變可以出現在不同的解剖部位。(2)同一部位的病變,可能因病變的嚴重程度和性質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5]。因此,要求學生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要有全局意識,不斷總結,積累經驗。
2.2帶教過程中靈活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正確識別患者的癥狀、體征,有利于正確定位、定性診斷。臨床實習中,筆者推薦以臨床案例和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為主[6]。其核心流程如下。(1)選定臨床病例: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取得患者同意后收集典型患者臨床資料。(2)準備:將實習學生分組,指定組長,安排學習內容和問題。(3)實施:以小組學生為單位,圍繞學習內容和問題進行討論。每位學生必須發言,意見不同時可以討論。(4)總結:教師對重點、難點知識,以及討論時有分歧的地方著重講解。在該階段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可以穿插不同教學方法。如在準備階段,應采取“互動式”教學,可以將神經系統查體的準確動作、要領及陽性體征展示給學生,再讓醫學生親自查體,教師在旁指點,糾正錯誤,以便學生能熟練掌握查體技能[7]。同時可以選擇典型病例的影像資料,指導醫學生閱片,使醫學生對神經系統疾病病變的部位在影像學上的表現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總結知識要點時帶教教師要重視神經系統疾病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不僅僅是講解疾病的一般表現,還要將解剖、影像、生理等內容穿插其中。例如:在講授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時,首先要指導學生復習相關的神經解剖學知識,包括頭頸部血管的解剖分布,不同腦區的功能,易發生梗死、出血的部位。再聯系病理生理學知識,如急性腦梗死后前后循環梗死的溶栓時間窗為什么不一樣。通過上述的臨床帶教方法,引導學生將繁雜、零散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構建較為全面的知識框架,掌握臨床診治的重點。
2.3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工具,為臨床教學服務 近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0%左右,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極其巨大和深遠,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當然也影響著醫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模式[8]。利用微信等互聯網APP為臨床教學服務,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每次實習或輪轉的學生可以專門建立一個臨時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可以在課前上傳一些典型病例的相關圖像資料、文字資料、PPT、圖片等,供大家一起學習和討論。同時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也可以在群里咨詢教師,相互探討、學習。通過微信群,可以實時發送通知,并得到及時反饋。不僅如此,還可以借助某些微信公眾平臺獲取相關疾病最新的診治進展及臨床用藥等知識,更新所學的專業知識[9]。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僅僅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擁有自學的能力才能在醫學道路上走得更遠[10]。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更要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的培養。指導學生及時學習國內外的最新診療指南或專家共識,了解疾病的最新進展,掌握疾病的最新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法,將國內外的最新知識應用于神經病學的診斷,尤其是定性診斷和治療中[11]。筆者建議定期安排實習學生和專業型研究生進行小組學習,由學生輪流分享學科最新知識,督促學生自己查閱文獻,學習新知識。同時,定期指導醫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閱讀,為醫學生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基礎。雖然英文醫學教材或文獻均有很好的中譯本,但醫學行業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發展、最完整的研究等全都是以英語為載體最先開始流傳,坐等別人漢化意味著嚴重的滯后。因此,鼓勵學生認真掌握醫學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為閱讀文獻及以后可能的國際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神經病學與其他學科有鮮明的不同,隨著教育模式由“知識灌輸”向“知識自主獲取”轉變,多元化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臨床教學中,不同教學階段,應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神經系統疾病的各自特點,應融合多種教學模式,提高神經病學的教學質量,以培養更加優秀的專業人才,提高神經內科醫師整體的職業素養。
[1]喬晉,楊劍波,康麗.多模式方法提高神經病學臨床思維能力的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0):1398-1400.
[2]黎佳思,張雷,韓寧,等.LBL、PBL、CPBL教學法在本科生神經病學臨床教學中的比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1):38-39.
[3]王新高.神經病學臨床實習帶教中加強“互動式”教學[J].中國卒中雜志,2017,12(6):570-572.
[4]屈洪黨.神經病學臨床帶教中的思考[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7):1224-1226.
[5]傅毅,陳晟,鄧鈺蕾,等.如何提高神經病學的課程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32-33.
[6]劉軍,包瑾芳,郝靜,等.CPBL教學法在內科實習教學中的實踐與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93-94.
[7]周賽君,鮑劍虹.新型教學模式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0):39-40.
[8]苗婷秀.微信在中醫藥高校圖書館的應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24(9):58-61.
[9]王紅星,王玉平,韓建.微信在神經病學臨床教學應用的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2):140-142.
[10]張吉強,張雁磊.談醫學本科生綜述寫作與科研思維培養[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0):9-12.
[11]王莉莉,張運,賀茂.神經內科臨床和科研思維的培養方法[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