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娟,熊 書,孫厚良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網絡信息技術已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廣泛使用,尤其是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學生的學習評價上的使用卻相對滯后。為彌補學習評價體系的不足,形成性評價被廣泛的應用起來[1-2]。形成性評價更能客觀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及職業素養的養成情況,尤其適合高職高專學生人才培養的評價[3-4]。移動教學平臺在教學中被廣泛使用[5-6],但在形成性評價的應用還鮮見報道。形成性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手段等尚處探索階段,本課程組在生物化學學習評價中借助了移動教學平臺進行形成性評價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課程組在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中抽出1個試驗班和1個對照班。試驗班55人,男生23人,女生32人;對照班5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2人。兩班學生在年齡、性別、前期基礎課程平均成績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生物化學評價體系的建立 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需求,課程組在教學改革中逐漸建立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體系。鑒于生物化學作為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認知,加之執業醫師考試生物化學以理論為主,終結性評價占總評價權重的60%,以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形式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綜合能力成長過程的監控評價,以形成性評價反饋教學信息,及時矯正教學偏差,幫助學生能力培養,占總評價的40%。見表1。
1.2.2移動教學平臺在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 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幫助更好地培養學生及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所以它有動態性、雙向性、綜合性、可監控性等特征,需要教師全方位的把控和監管。因此本課題組使用了“線上線下”的形成性評價手段,即“課堂+網絡”。網絡上使用某技術公司開發的面向廣泛師生免費使用的“班課”移動教學平臺。(1)利用移動教學平臺創設多樣評價項目,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項目任務。(2)教師將課堂評價匯總至“班課”移動教學平臺,以便每個學生各項評價指標的統計總結。
“班課”移動教學平臺的使用:教師在某公司網站創建班課,生成邀請碼,學生手機下載安裝APP并使用邀請碼加入班課學習。教師創設形成性評價項目,學生終端參與完成。教師利用“班課”匯總學生各項評價指標,進行評價反饋矯正教學,直到學期結束。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成長軌跡進行綜合評分。
1.2.2.1診斷性評價 使用“班課”進行問卷調查,對學生學習動機、情感和態度等方面進行學習前、學習中及學習后的了解,以便執行教學決策。
1.2.2.2考勤評價 課前3 min使用“班課”進行學生出勤簽到,根據出勤情況,及時通報處理。教師根據考勤記錄確定學生的出勤等級。
1.2.2.3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 借助“班課”創設評價項目,發放教學資料、主題任務、小組活動、討論交流、作業練習等,同時設置每個項目的分值,學生完成并提交,教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予以等級評價。

表1 生物化學教學評價體系
1.2.2.4階段性測試評價 借助“班課”進行階段性的單元測試及期中測試,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分數評價。
1.2.2.5學生自評、互評 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對自己進行評價,同學之間對其成長過程互相評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并激發自身潛力。
移動教學平臺在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移動教學平臺在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過程
1.2.3評價方法 試驗班按照形成性評價加終結性評價結合方式教學與評價,對照班則還是傳統終結性評價模式進行評價。試驗班與對照班均由同一名教師授課。課程結束后兩個班知識性評價(理論考試)統一使用相同試卷同一時間考試,技能評價(實驗操作)也考核相同項目。為客觀反應在移動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技能、團隊協作、社會交流、信息搜索、整理分析、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每個指標分別有優、良、合格和差4個評價等級,分別計分4、3、2、1分,各指標得分之和即為總分,分數越高,即說明學生綜合素質越好。

2.1理論及技能成績比較 試驗班學生理論考試及實驗成績均值明顯優于對照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各分值段比較,試驗班主要集中在70~<90分,而對照班則為60~<80分,見圖3。

*P<0.05 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

圖3 試驗班與對照班各分數段成績分布
2.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學生綜合素質有明顯的提升(P<0.05),尤其“醫學人文素養”“師生互動和諧”方面,見圖4。

*P<0.05,與對照班比較
教學實踐證明,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對智力因素起調節和催化的作用,也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形成性評價能夠通過教學過程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并促進學生的學習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良性發展[7]。但目前,形成性評價存在許多困難,包括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均處于改革探索階段。移動教學平臺豐富了教學手段,構建了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對形成性評價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3.1評價體系不足與策略 初步探索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不完善,還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目前的形成性評價還應增大學生自我評價的比例。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為,學生自我評價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自我評價能力與學業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關的,學生自我評價能力越強,學業水平就越好,對課程發展的反饋作用越大[8-9]。
3.2移動教學平臺在形成性評價中的不足與策略 移動教學平臺的使用多數是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缺乏有效的監控。所以,借助移動教學平臺進行形成性評價還應不斷完善。重要權重的形成性評價項目教師應予以課堂驗證或是課堂實施。比如主題任務、重要測試等通過移動教學平臺學生完成,教師安排課堂任務完成學生的匯報交流討論,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給予本次學習任務的總評價。
3.3學生面臨的困難與策略 多數學生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學習模式,主要注重期末成績而常忽略學習過程,所以平時懶散,期末臨時抓急應考,在形成性評價中常簡單應付、抄襲搪塞,結果差強人意。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加強宣傳教育,改變單純靠成績進行評優評先的制度,改變學生唯“分數論”的觀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理念[10]。同時,增加形成性評價的活動方式,吸引學生從參與體驗、主動完成到自我評價,從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提升,從結果中得到評價與肯定[11]。
3.4教師面臨的挑戰與策略 教師在形成性評價中的角色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尊重差異化的因材施教的形成性過程評價必將耗費教師大量的心血。對此,教師要從教育教學改革上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熟練應用教育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適當減少教師教學任務,盡量實行小班制教學。
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單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應該是通過評價促進教學相長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應該是循環而且螺旋遞進的過程,需要轉變觀念,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與便利的網絡平臺,師生協作,讓形成性評價滲透到教學個環節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12]。
[1]段春燕,張春燕,楊燁,等.形成性考試制度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實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3):576-577.
[2]馮輝,祁贊梅,曹雅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6,36(8):1172-1175.
[3]程宜康.技術素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哲學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3):38-43.
[4]寇尚乾,劉立新.職業導向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6(11):26-28.
[5]郭文濤,趙青,溫雯靜,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醫學微生物學微型移動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69-774.
[6]高穎.借助移動教學平臺對《護理學基本技術》進行翻轉教學的研究[J].護理學報,2016,23(8):13-15.
[7]陳銀杏,曾青云.多元智能理論與高職教育教學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5(13):144-148.
[8]李欣.試論移動智能教育平臺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繼續教育研究,2016(1):91-93.
[9]孫艷麗,趙延斌,周玲,等.學生自我評價視角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滿意度調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3-148.
[10]王垚,王金華.形成性評價在口腔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6,45(11):1575-1577.
[11]田冶,趙嬋娟,王小丹,等.基于形成性評價的衛生統計學教學改革效果分析[J].重慶醫學,2016,45(10):1431-1433.
[12]袁雪雯.芻議“翻轉課堂”模式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養成的形成性評價體系[J].中國成人教育,2016(1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