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潤
摘 要: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在“一帶一路”深耕細作下,建立了良好合作基礎,但還存在產業鏈短、窄、薄,區域產業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低等問題。克服困難和障礙,找準新疆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區域產業合作路徑,對于新疆對外開放和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全方位的提升區域產業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疆 中巴經濟走廊 區域產業合作 新興產業 路徑
隨著“一帶一路”邁向縱深,中巴經濟走廊和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成果豐碩,新疆與巴基斯坦合作基礎深厚,但依然存在產業鏈短鏈、斷鏈,區域產業層次低等問題。探索新疆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區域產業合作路徑,振興以中國為主導的產業分工和價值鏈體系,驅動經濟增長引擎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疆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區域產業合作的基礎和現狀
(一)政治方面
“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確立了新疆“核心區”地位,深化六大經濟走廊合作,對CPEC投資規模從460億增至620億美元,絲路基金擴資1000億元。CAREC、SCO、南盟、中國—亞歐博覽會、南亞博覽會、論壇、智庫助推產業合作。中巴自貿協定續訂,密切了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施“1+4”經濟合作布局,完成了走廊遠景規劃。新疆以“一帶一路”五通為主要內容,圍繞“三基地”“三通道”“五大中心”“十大進出口產業集聚區”,實現“五大中心”“一核九區多節點”規劃,編制《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合作規劃綱要》,緊密了沿線國家產業聯動關系并形成利益共同體,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和影響力。
(二)經濟方面
1. 國際分工體系變化及價值鏈重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新型國際分工協作催生產業轉型升級,高級要素成為國際分工核心,要素分工、價值鏈分工更新了貿易和生產分工模式。美、日分別提出 “再工業化”、人工智能,德國工業4.0搶占全球價值鏈(GVC)高端。中國創造性提出“一帶一路”振興中國主導的產業分工和價值鏈體系,走廊區域產業合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由于自然、歷史、技術差異各自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不同,隨商品貿易發展激發產業間貿易向產業內貿易增長潛力,逐步為產品分工和生產工序分工貿易開辟新通道,“中國制造”崛起,出口巴基斯坦商品種類多樣且以輕工機電等中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向GVC微笑曲線中高端攀升;由于工業基礎薄弱,巴基斯坦出口我國多為棉花、礦石等低技術附加值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處于GVC低端環節,雙方在國際產業分工所處地位不同,具備GVC分工互補性合作基礎。
2.貿易與投資形勢向好。走廊開局以來,新疆對巴基斯坦貿易額經歷年度波動后2015年回暖達3.13億美元,其中出口2.62億美元,進口0.5億美元,與2007年4.14億美元歷史最高點差距縮小。但新疆長期貿易順差而巴持續逆差,貿易地位不均衡。盡管新巴貿易只占中巴貿易額的3%,但2016年走廊貫通后,口岸開放,貿易總體升溫。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多層次金融市場建設,巴哈比銀行烏分行設立等多措并舉力促貿易投資便利化。政府和企業投資涉及能源、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都是攻堅克難、友誼惠民工程,如中巴鐵路、天業集團與巴灌溉設施項目,新疆油建公司以克—瓜友好城市為平臺開發瓜達爾港區克拉瑪依工業園。
3.產業要素互補, 產業結構梯度差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南亞國家是世界最大新興市場,巴基斯坦人口密集,礦產、耕地與海洋漁業資源豐富,具有瓜達爾港和卡拉奇港優良的出海口。新疆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國際貿易激發高端要素匯集新疆,要素流動性加強,互補性合作契機趨于成熟。
從三次產業發展看,對比新疆與巴基斯坦產業結構不難發現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超50%的共性,而新疆通過結構優化、產業協調、產業融合、產業轉型向循環經濟、綠色發展、新興產業進軍,新能源、大數據、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增長。
從產業內部構成發展看,一產,“綠色食品”“紅色產業”發展,棉花、紅棗、葡萄、哈密瓜、香梨、牛羊肉等特色農畜生產和加工業集約化程度大幅提高。二產,能源、礦產資源的開采、運輸和加工業在工業中比重較大,水泥、機械、鋼鐵、油氣、電力、化肥、太陽能風電光伏、汽車組裝業不斷發展。三產,智能社區、云計算為新疆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另外,機械裝備、輕工產品、紡織服裝產品、建材產品、化工產品、金屬制品出口加工,信息服務業、進口油氣資源、進口礦產品和進口農林牧產品加工,新疆十大進出口產業集聚效應釋放。
(三)文化方面
新疆與穆斯林文化和阿拉伯國家歷史紐帶緊密,友好城市、國際民族舞蹈節和藝術雙展、新疆文化展示周、國際旅游、留學增進人文交流合作。
二、面臨的障礙和挑戰
(一)產業內部
1.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新疆經濟增速很快但與內地發達省區相比仍有差距。產業結構弊端,配套設施短缺,產品加工深度和利用率低。服務業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低,以邊境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只占3.5%。巴基斯坦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中國,與新疆相比都是欠發達地區。
2.投融資風險規避問題。瓜達爾港口優勢未深挖,技術人才匱乏,產業要素流動性不強,法律制度和爭端解決機制不健全,中企在巴基斯坦投資風險大;國內經濟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大,產業結構“瓶頸”,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窘迫。
3.產業結構高級化國際化問題。以生物技術、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滲透到生產,集中控制轉為生產分散和靈活智控、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風靡全球,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使得生產規模細化和精確化,智能工廠和全球工廠涌現,社會結構和產業資源比重因生產資料重新分配而調整,走廊區域GVC呈現出動態組合與創新,“一帶一路”首推國際協同,構建國際協調性產業結構勢所必然。
(二)產業外部
1.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昔日樓蘭衰落和今塞罕壩生態林場繁榮無不啟示兼顧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分布在綠洲和河流沿岸生態承載力供給高的地區,資源密集型產業和生態保護任務艱巨。
2.區域穩定和安全問題突出。一方抗擊“三股勢力”維護邊疆穩定和長治久安,另一方打擊ISIS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威脅。走廊聚焦世界石油經濟命脈和大國利益,聯合反恐構筑和平安全屏障是經濟發展前提。
3.微妙的國際關系。“一帶一路”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而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世界政治經濟敏感地帶,平衡中亞、南亞、俄羅斯及伊朗的關系,尤其是與印度摩擦,沿線國家內部政局動蕩且與中國關系不穩定。
三、新疆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區域產業合作的路徑
伴隨瓜達爾港和走廊區域經濟發展,新疆內陸欠發達經濟格局悄然變化——內聯國內13億人口的市場,外聯數十億人口的中亞、南亞乃至阿拉伯地區,應揚棄沿海地區開放模式,不應簡單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而應嘗試依靠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驅動經濟內涵式增長,擺脫粗放型經濟增長路徑,在口岸經濟、邊境貿易、加工貿易上深化產業鏈條分工互補性合作,培育具有自主創新技術和競爭優勢產業,開辟一種具有內陸邊境地區特色和面向印度洋出海口的新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突出產業聚集效應,構建國際協調性產業結構,力爭實現從“微笑曲線”到“全程協同”跨越式發展,從資源貿易通道或走廊向核心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轉型。
(一) 開辟資源進口和人才技術交流雙向合作
巴基斯坦缺乏高端要素,但勞動力低廉,土地資源條件優越,主要依靠出口資源要素等初級產品參與國際分工,制造業競爭力較弱。新疆若發揮區位優勢和要素稟賦,遵循產業分工協作規律,實施土地進口及人才技術雙向交流合作戰略:充分發揮巴耕地、林業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建立境外產業合作園區和加工園區、境內產業示范園,巴基斯坦以土地入股,我企業投資和提供技術支撐,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品牌研發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發展全產業鏈。尤其是油氣開采加工、太陽能風電光伏、水產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藥、農機設備、滴水灌溉技術主導產業鏈高端環節,聯合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培育國際型專業技術人才,要素互補、產業鏈分工互補性合作支撐雙方長期共享共贏。
(二)技術創新做好來料加工貿易,鞏固新疆特色產業集聚優勢
新疆以進出口產業聚集區、經濟特區、綜合保稅區為載體開展清真食品、家具、服裝、地毯、苗木、林果、畜牧、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加工貿易的有利條件,發展“自貿區+國內產業基地”聯動模式,為疆企“走出去”搭建平臺,生產適銷商品進入巴基斯坦市場。充分利用境內石油化工企業加工能力,開展原油燃氣煤進料加工業務,疏通上下游產業鏈。發揮維醫藥的優勢,推廣新疆特色醫藥保健品,甘草深加工、番茄紅素等綜合利用深加工,縱向產學研結合,大力開發生物制劑,建立生物醫藥產品出口加工基地;橫向形成醫藥供應鏈體系,以縱橫交錯的醫療產業體系兼顧民生。
(三)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開發綠色生態產業鏈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綠色生態合作,貫穿五大發展理念,共建綠色走廊。雙方不僅在再生能源、生態能源、清潔能源領域合作開辟綠色產業合作空間,而且可以開發污染防治、環境災害應急聯絡、跨界河流水質監測與保護跨界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多領域合作,發展生態旅游和綠色項目投資,深入開展林業生物質能和碳匯科技方面洽談。
(四)主導區域產業分工和GVC高端合作
新疆與巴基斯坦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所依賴的初級要素微利難以建立較強的國際分工優勢,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產業鏈升級,并加強GVC高端合作,跟上第四次工業革命步伐。金風科技清潔能源、特變電工太陽能產業、中泰化學制品、眾和鋁基新材料,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力的龍頭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開辟GVC高端合作先河。
四、對策建議
(一)區域合作
1. 構建區域產業合作的支撐體系。依托SCO和絲路基金資金及政策優勢,構建區域產業合作四位一體的政府支撐體系、資本支撐體系、服務支撐體系和智力支撐體系。建設以政策、法律和制度支撐系統為子系統的政府支撐體系;以財政、金融、直接投資支撐系統為子系統的資本支撐體系;以技術、信息、市場支撐系統為子系統的服務支撐體系;以教育、科技推廣支撐系統為子系統的智力支撐體系,保障安全和經濟合作。
2.借助港口貿易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瓜達爾港使新疆由“口袋底”變為“口袋口”,借助卡拉奇、瓜達爾港口貿易、轉口貿易,參與中國—海爾魯巴經濟特區、瓜達爾港自貿區和產業園合作,開發“沿海中心城市+海外港口合作區”,繞開馬六甲海峽吸收油氣資源,發展與俄、中亞、南亞、印度洋和阿拉伯地區乃至非洲的貿易,融入并深化GVC分工效率與合作水平。
(二)雙邊合作,構建智慧城市群,培育“互聯網+”及其他新興產業
促進天山南北坡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南北疆經濟帶產業經濟差距,走廊沿線分別建設以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石河子、吐魯番、伊犁、昌吉、哈密以及巴州、阿克蘇、阿勒泰、塔城、喀什為主導的智慧城市群,與卡拉奇、伊斯蘭堡、拉合爾、瓜達爾港等城區合作形成信息化網絡城市群,開發“中心城市+內陸口岸+境外產業合作區”,為產業聯動和驅動產業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鼓勵建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推動“一帶一路”信用體系建設,西部中心設在烏市,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推動互聯網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把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項目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
(三)企業合作,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從“微笑曲線”到“全程協同”
“微笑曲線”向“全程協同”轉變進程正在因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加速形成。大數據、云、網、智能終端四大要素集云端一體化使得個性化、擬人化的服務架構基礎能力得以實現。發達國家“工業4.0”、“工業互聯網”模式形成了終端需求、智能產品、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的完整鏈條,實現橫向集成、縱向集成和端對端集成。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工業智能化為新疆提供了參考,針對不同企業升級路徑各異:針對新疆大中型企業,打造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設備為基礎,貫通企業各個環節的企業級互聯網平臺以實現需求迅速響應、問題根源快捷查找、資源大幅節省、效率顯著增強的經營模式;針對小型企業,借助“工業云”平臺完成小型企業精細化協同生產,實現快速虛擬下單,動態協同生產,質量統一管理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針對智能型創新企業,構建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支撐業務的全產業鏈,聚焦優勢領域,打造明星產品。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孫慧.“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現實基礎與路徑選擇[J].新疆大學學報,2017,(1).
[2]孫久文,顧夢琛. “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區域合作重點方向探討[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5).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