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貞玉 楊春雨
摘 要:大豆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糧食與油料作物之一,加強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對提高我國大豆的總產量以及保證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大豆栽培技術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探討,包括優質品種的選擇、整地播種、科學的施肥與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擬為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豆;栽培技術;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S626 文獻標識碼:B DOI:10.11974/nyyjs.20180329005
1 大豆栽培技術的現狀
在我國大豆的種植歷史悠久,起源于中國,發展良好,種植區域主要集中于我國東北及內蒙古一帶,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目前在生產上有很多因素嚴重影響著我國大豆種植的經濟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氣候條件、降水量大小、土壤肥力、地形、地勢差異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改變大豆的栽培和種植效益,相比多雨、悶熱潮濕的南方大豆更適宜在氣候干燥的北方地區栽種;品種的選擇、種植時間的掌握、栽培條件的控制以及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影響,例如成活率高,蛋白質和油脂含量均達標的種子才是獲得大豆高產的第一步;施肥技術不當、田間管理工作失誤等生產人員的人為因素的影響,例如大量化學農藥的施用勢必會影響大豆的質量,從而進一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最后是種植方式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正有傳動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傳統的栽培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規模化、小規模、粗放、機械化程度低的生產模式勢必遭到淘汰,產量化和商業化的種植方式才是未來大豆栽培主要的發展方向?;谏鲜鰩c原因分析,想要提高大豆栽培的產量的質量,研究大豆栽培技術與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需要從自然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2方面著手,重視和關注大豆栽培時的自然環境,為大豆生長創造最適宜的條件,同時在栽培管理時,根據大豆的習性和生長期的忒點,通過有效的控制手段,實現科學的水肥管理,綜合防治病蟲害。
2 大豆栽培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2.1 整地與施肥不合理問題
在大豆播種前需要進行耕整地,但經常由于小型拖拉機等耕作工具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大量耕層土層變薄,嚴重加速了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下降的進程,通透性降低,有害物質壓實現象非常嚴重,因此合理的整地是大豆高產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保護農用地土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仍然存在化肥施用結構和比例嚴重不合理的現象,重化肥輕農家肥,氮肥和磷肥是主要使用的化肥,而鉀肥施用量所占的比重極低,這種配比不合理的施肥,會導致大豆生長過程中營養吸收不均衡,從而影響大豆的品質。
2.2 化學藥劑使用問題
盡管為減輕病蟲害的危害,噴灑化學農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大豆的生長,但同時也會妨礙大豆對營養元素與水分的吸收利用,導致生長遲緩。因此最好選擇適宜的天氣噴灑農藥,不要在風雨天和烈日下施用農藥,會降低藥效;要根據防治對象和藥劑性能的不同正確選擇,真正做到不濫用農藥,不長期連續使用同一種農藥。
2.3 重迎茬問題
目前我國大豆重迎茬期間種植日趨嚴重,研究表明如果選擇重迎茬種植,大豆產量減少幅度會隨著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迎茬減產6.1%,重茬1a減產9.9%,重茬2a減產13.8%,重茬3a減產19.0%。另外,重茬種植大豆的品質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重迎茬大豆的粒重下降,病粒率、蟲食率增加,脂肪含量明顯減少。導致大豆重迎茬減產的主要原因是根部病蟲害嚴重及土壤環境的惡化,破壞了大豆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動,破壞了固氮系統,抑制了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整個植株生育緩慢,進而產量也隨之降低。
3 提高大豆種植效益的解決措施
3.1 選擇優良品種
要實現大豆的高產,播種前選擇優質的種子非常關鍵。我國大豆產區主要分布于東北一帶,播種時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及土壤情況認真仔細選擇適宜的種子。東北氣候嚴寒,黑土層厚,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一定要選擇更適合東北黑土播種的抗鹽堿性較強的種;要選擇籽粒飽滿、成活率高、其蛋白質含量和油脂含量均達標的大豆種子,這樣的種子播種后才能增加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從而提高栽培大豆的經濟效益。
3.2 選擇合理的耕作方式
選擇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實現大豆高產栽培重要的一個環節。未來應大力推廣大規模、規范化、機械自動化、省力化的大豆栽培模式,這樣可以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此外,研究表明還應該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以及土壤肥力指標變化規律的不同來選擇適宜的耕作方式,例如,在高崗地、低洼地大多采用大壟臺耕作技術,其目的是提高地溫及預防壟間排水防澇;對于地勢低洼,通透性及排水性能差,并且有害物質壓實嚴重的土壤大多采用心土耕作,可以達到全方位深松改良土壤,排水治澇的目的。
3.3 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
在大豆生長過程中應該有條件地進行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在北方地區常見的大豆病蟲害主要有以下幾種:灰斑病是大豆主要病害,危害成株期葉片,嚴重時病斑布滿葉片,枯死脫落,常用防治方法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甲基托布津兌水噴灑;蚜蟲是大豆主要蟲害,危害處往往形成枯黃色斑,嚴重時葉片卷縮、脫落,又因其繁殖能力驚人,所以,應該盡早或在點片發生進行防治,可選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溴氰菊酯乳油或者抗蚜威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天牛也是大豆的主要蟲害,危害大豆的枝干,造成枝干枯死,應及時防治,可選用溴氰菊酯進行噴灑,直至徹底消滅這種害蟲。可見,大豆病蟲害防治是可能影響大豆栽培技術的重要因素,所以應該引起格外重視和關注。在使用農藥噴灑前一定要確保農藥的質量,重點關注生產日期、生產廠家、成分配比等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此外,農藥劑量的準確掌握也很重要,噴灑農藥時還應關切天氣情況,避免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
3.4 科學施肥
根據大豆的栽培過程中,應該根據大豆長勢等情況合理的進行幾次施肥。播種前施肥其目的是為了疏松土壤,使其松軟適度,更有利于大豆從土壤中汲取各種養分;生長階段的不定期施肥是為了及時補充養分,使大豆枝葉繁茂,果實更為飽滿;還有就是大豆臨成熟時小規模施肥,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大豆根系的生長,進而有效促進大豆生長發育和增產。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氮肥、磷肥、鉀肥的用量,不可長期使用化肥,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提高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分層施肥與深層施肥想結合,并適當補充大豆生長所需的鋅和錳等微量元素,提高大豆抗病能力。
4 結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農產品質量、品種、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豆作為我國種植區域廣泛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產量眾多,同時是人們飲食中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其栽培技術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更關乎人們身體健康。雖然目前我國大豆栽培技術整體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總體栽培技術體系還不大成熟,某些數據尚不明確,想要獲得更大的種植經濟效益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針對目前大豆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全面把握種植的各個環節,從優良品種的選擇、合理種植耕作方式的選擇、科學合理的配比施肥、農藥使用以及病蟲害防治都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還要注意重迎茬種植問題,有效防止旱澇對大豆生長造成不利情況,最終使大豆栽培的技術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和改善,才能促進大豆的優質高產,進而提高大豆種植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鄧榮豐.大豆栽培技術與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J].農林科研,2016(08):276.
[2]李華,劉明英,郝桂紅.大豆栽培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J].財經農業科學,2017(1):58.
[3]宋玉發.大豆栽培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18):137-140.
[4]孫宇丹.大豆栽培技術的幾點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5,35(18):117,126.
[5]曾鳳杰.大豆栽培技術與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J].大豆種植,2014,12(10):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