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調查,掌握胡麻田薊馬與亞麻蚜及其天敵多異瓢蟲的種類、發(fā)生時期、種群數量消長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為胡麻推廣種植提供綠色防控依據。調查結果認為,彭陽縣西南部土石質山區(qū)種植胡麻,依據產量水平與多異瓢蟲的群數量消長動態(tài),亞麻蚜不是重點防治對象,而蟲害薊馬是7月份胡麻田的重點防治對象。
關鍵詞:胡麻;薊馬與蚜蟲及其天敵;群數量消長;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S4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29013
亞麻有纖維用、油用和油纖兼用亞麻3種類型,油用亞麻即胡麻是彭陽縣種植的主要油料作物,年播種面積3666.7hm2。為掌握胡麻田薊馬與亞麻蚜及其天敵多異瓢蟲的種類、發(fā)生時期、種群數量消長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進行該項調查研究,目的是為胡麻推廣種植提供綠色防控依據。
1 調查地點與方法
2015年調查在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zhèn)掛馬溝村胡麻示范基地進行,本地屬彭陽縣西南部土石質山區(qū),該區(qū)域位于六盤山東麓,紅、茹河上游,轄古城鎮(zhèn)、新集鄉(xiāng)2個鄉(xiāng)鎮(zhèn)的7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334km2,海拔1600~2416m,年降雨量500mm左右,地形地貌以土石質山區(qū)為主,土壤主要是黑壚土、灰褐土和黃綿土,土層淺薄,質地疏松,陰濕高寒。進行胡麻主要蟲害及天敵發(fā)生期、田間分布類型及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情況調查,依據《胡麻田主要害蟲及其天敵調查方法》,于胡麻出苗后的5月16日開始,每隔7d左右調查1次胡麻田薊馬與亞麻蚜及其主要天敵七星瓢蟲、多異瓢蟲、食蚜蠅和草蛉的群數量消長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胡麻出苗后于5月16日開始每隔7d左右調查1次,8月4日胡麻收獲前百株蟲量降到初始值時結束,歷時80d,摸清了胡麻田中薊馬與亞麻蚜及其主要天敵多異瓢蟲的群數量消長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調查結果見表1。
2.1 薊馬
為害胡麻的薊馬主要為牛角花翅薊馬(Odentothrips lati)和苜蓿齒薊馬(Odentothrips sp),主要發(fā)生在旱地胡麻的整個生育期,其取食葉芽、嫩葉和花,輕者造成上部葉片扭曲,重者使胡麻葉片和花干枯、早落。2015年5月下旬開始發(fā)生,隨氣溫升高,6月下旬種群數量呈指數倍增長,至7月上旬達全年為害高峰期,百株蟲量為578頭,屬于中度發(fā)生年份。
2.2 亞麻蚜
亞麻蚜(Linaphis lini Zhang),在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均有發(fā)生,尤其對旱地胡麻危害更為嚴重,通過色板誘集調查,胡麻出苗后15~20d,苗高10cm左右,亞麻蚜有翅蚜遷入胡麻田后開始繁殖無翅蚜,種群數量不斷擴大,在胡麻孕蕾期達到高峰,主要為害胡麻生長點及嫩葉嫩芽,使葉枝卷縮,生長點枯萎而死,一般年份使苗勢衰弱,產量降低,重度發(fā)生年份危害期至花期結束。2015年5月23日色板誘集到有翅蚜并調查到亞麻蚜若蟲,6月下旬—7月上旬百株蟲量最大,隨后種群數量逐漸降低。
2.3 瓢蟲與蚜蟲
胡麻天敵瓢蟲主要有多異瓢蟲(Adonia variegata)和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2種,多異瓢蟲種群優(yōu)勢非常明顯,占到種群的87%以上。2015年亞麻蚜開始發(fā)生時,瓢蟲也開始發(fā)生,隨亞麻蚜的種群數量升高而升高,亞麻蚜6月27日百株蚜量224頭達到為害高峰期,占調查總量的36.3%,而多異瓢蟲的種群數量10復網10頭為全年最高,占調查總量的28.6%;后期多異瓢蟲數量又隨亞麻蚜的種群數量下降而逐漸減少,其種群數量與亞麻蚜的種群數量成正比,說明多異瓢蟲對亞麻蚜的自然控制作用十分明顯。
3 結論
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及直接成本,胡麻的產量期望值在1125~1500kg/hm2,亞麻蚜開花期的防治指標是900~1200頭/百株,現(xiàn)蕾期是1 500~2000頭/百株。因此,彭陽縣西南部土石質山區(qū)種植胡麻,依據產量水平與多異瓢蟲的群數量消長動態(tài),亞麻蚜不是重點防治對象,而蟲害薊馬是7月份胡麻田的重點防治對象。
參考文獻
[1]查仙芳,南寧麗,肖紅燕.亞麻蚜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2(6):21-22.
[2]楊崇慶,安維太,曹秀霞,等.亞麻蚜防治指標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20):107-108.
作者簡介:常富德(1967-),男,寧夏彭陽人,大學,高級藝師,主要從事旱作農業(yè)技術示范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