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衍宇
摘 要:公益林保護區具有保護國土生態安全、維護生態多樣性、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與補償方式展開思考,分別介紹了以林地租金為依據和以木材收益為依據的補償標準的確定流程,并提出了政策補償、實物補償、資金補償以及智力補償等補償方式。
關鍵詞: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補償方式
中圖分類號:F3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29037
前言
公益林的種類較為豐富,包括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以及護岸林等,不同類型的公益林,所發揮的保護價值也存在一定差異。公益林的營造與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營造與管理者有權利獲得一定的補償。合理確定補償標準、采用適當的補償方式,有利于提高林農對公益林的保護意識,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林農的自我發展能力。
1 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
1.1 以林地租金為依據的補償標準確定
隨著土地整改政策的執行,林業經營環境發生了一定變化,林地租金處于持續上漲的狀態。本文以南方某較為發達省份為例,目前,各地區的林地租金差異較大,以西南地區的林地租金最高,能夠達到4125 元/hm2·年;北部地區的林地租金相對最低,為413 元/hm2·年;其他地區普遍在450~750 元/hm2·年之間。經過實地調研,結果顯示林地租金的差異,與鄰近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林地本身區位有關,相比于300 元/hm2·年的補償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依據《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與《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和公益林本身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將保護等級分為兩級。屬于林地保護等級一級范圍內的國家級公益林,劃為一級國家級公益林;一級國家級公益林以外的,劃為二級國家級公益林。在此基礎上,構建公益林保護區分類補償機制,而以林地租金為依據確定補償水平,也就是說,對于不同保護等級的公益林,設定不同的補償標準[1]。在國家公益林保護等級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分類,形成四級分類結構,即嚴格禁止區、一般禁止區、一般限制區和特殊限制區;選擇該地區的林地租金中位數,作為一般禁止區的補償水平;以150 元/hm2·年為差額,進一步確定其他等級的補償標準。
2013年,以林地租金為依據設定的生態補償標準如下:嚴格禁止區750 元/hm2、一般禁止區600 元/hm2、一般限制區450 元/hm2、特殊限制區300元/hm2。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時刻關注林業市場的發展狀態,切實調整相應的補償標準,該地區2015年,同樣以林地租金為依據,重新確定了公益林保護區的生態補償標準如下:嚴格禁止區810 元/hm2、一般禁止區660 元/hm2、一般限制區510 元/hm2、特殊限制區360元/hm2。
1.2 以木材收益為依據的補償標準確定
現階段,絕大多數林農對于現行的生態補償標準存在不滿,主要原因是與木材經營收益的期望值相差太大。北部地區的一個縣城,林業占地面積達到全縣土地面積的86%,農民以往的收入也多源于木材收益。以經營松雜木為例,輪伐期在20a左右,木材產出量能夠達到49.5m3/hm2,市場價約650元/m3,如此計算林農經營木材能夠獲得的收益為32175 元/hm2,扣除掉管理成本與采運成本之后,純收益能夠達到16100 元/hm2左右,每年約805 元/hm2。需要注意的是,該地區的木材經營領域,松雜木為收益最低的一種木材,杉木等木材的經營周期更短,且單價更高,純利潤能夠達到2700~6000 元/hm2·年不等。
因此,切實考慮林農的自身利益,可以木材收益為依據,確定補償標準。在確定過程中,先將相關經營收益進行整數化處理,選取中間值作為一般禁止區的補償水平;然后,以150 元/hm2的差額確定其他區域的補償標準。該地區2015年,以木材收益為依據,確定的公益林保護區的生態補償標準如下:嚴格禁止區1010 元/hm2、一般禁止區860 元/hm2、一般限制區710 元/hm2、特殊限制區560元/hm2。
在確定補償標準時,可將林地租金作為近期補償依據,林農可以將林地產權分割成經營權與收益權分別出租,而自身卻不進行任何投入,可同時獲得租金收益與補償收益,因此,以林地租金為依據的補償標準較低。將木材收益作為中期補償依據,若林農因不能經營林地,而放棄發展機會,針對此種情況可以木材收益為依據設定補償標準,且補償水平相對較高。
2 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方式
關于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方式,取決于相應的生態補償途徑。現階段,貫徹“享受生態服務者,即是生態補償的主體”這一原則,由于受益者為全社會,所以現階段的補償機制由政府主導。另外,水、水電、森林旅游等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產品價值或營業收入中,都包括了一部分的森林價值[2]。因此,在組織生態補償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可從其中抽取一定比例的金融,作為補償資金。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之下,明確相應的補償標準,并獲取充足的補償資金后,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實際補償。
2.1 政策補償
政策補償是我國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中的一種常見方式,即在財政狀況緊張時,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提供權權力與機會補償,最終,由下級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在財政緊張的狀態下,政策補償是一種最為便捷、有效的補償方式。例如,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針對公益林保護區的生態補償,采取了將其與農牧民養老保險相結合的補償方式,在公益林生態保護區,建立農牧民養老保險體系,以解決該地區的農牧民養老問題。
2.2 實物補償
實物補償也就是直接將相關生活必須的物質資源,發放給被補償者,幫助林農改善生活現狀。如,補充森林防火器具,提高森林管理的安全水平,為林農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補充相關公益林維護器械,提升相關森林維護效率與質量;建設發電站,為林農的日常生活進行電力供應,提升林農的生活水平。
2.3 資金補償
資金補償是一種最直接的補償方式,包括財政補款補貼、減免稅、商業投資收益、捐助金、信托貸款等在內,都屬于資金補償方式。在實際補償實施過程中,所在公益林生態保護區內的林農,并無其他收入,針對此種情況,可為其提供貸款優惠,獲得充足的資金后,幫助林農在生態保護區內適當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等林下經濟;若林區內無法開展相關農業活動,也可選擇進行手工業創收,由此轉變收入來源與收入總額。
2.4 智力補償
智力補償的途徑包括組織技術培訓、發展地區教育等,也就是為受償地區提供技術服務指導,提高該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并通過技術培訓,提升被補償者的個人素質、技能多樣性以及技能水平,由此提升被補償者的就業甚至創業能力。如,組織林農集中學習計算機技術,在培訓課程上,林農不僅能夠了解到社會整體的發展動態,還能正確認識到自身及所在地區,所具備的就業、創業以及發展優勢,通過自身文化、技術、經營理念與水平的提升,推動當地經濟的整體發展,進而提升林農群體整體生活水平。
3 結語
探究公益林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與補償方式,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林業及其他產業發展。通過相關分析,從林農的切身利益出發,提供多元化的補償途徑與補償方式,進而消除林農在保護公益林生態時的消極情緒,使公益林充分發揮其價值,有效維護保護區內的生態穩定。
參考文獻
[1]杜嬋.從平武實踐看西部山區生態補償機制[J].當代縣域經濟,2016(05):50-52.
[2]毛沂新,張慧東,于秀杰,王睿照,魏文俊,顏廷武,董莉莉,郭錦山.撫順市公益林生態效益評價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16(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