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 石志紅
摘 要:黃連木作為油料樹種,其豐富的資源及其果實高含油的優勢被專家看好,成為樹種生物質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首選目標。為詳細掌握黃連木在安陽地區的生長、分布等情況,為黃連木能源林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專門對安陽市黃連木資源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分述如下。
關鍵詞:黃連木;天然次生林;資源分布情況
中圖分類號:F3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29040
黃連木油可制作肥皂、潤滑油和照明、治牛皮癬等,也可食用。其油脂生產的生物柴油碳鏈長度集中在C17~C20之間,非常適合用來生產生物柴油。另外,黃連木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細致,可供建筑、農具、家具和雕刻等用材。其嫩葉可制茶,樹皮、莖可入藥。黃連木樹冠開闊,葉繁茂而秀麗,入秋變鮮艷的深紅色或橙黃色,亦可作觀賞綠化樹種。全株用途廣泛。
1 安陽市黃連木自然分布區自然狀況條件
安陽市黃連木自然分布區屬太行山中段,其地形、地貌復雜,分深山、淺山、丘陵和山澗盆地等地貌類型。該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總的氣候特征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涼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雨量697.7mm。冬春季干旱,夏季暴雨成災。全年≥10℃活動積溫4298℃,年日照2480.6℃,日照率為57%,年平均總輻射量為112.9千卡/cm2,蒸發量1638mm,無霜期192d,平均初霜期為10月28日,終霜期為4月14日。
該區土壤類型多,適種性廣,適宜多種植物的生長。土壤共有棕壤和褐土2個大類,6個亞類,11個土屬,14個土種。棕壤分布在市西部的海拔1000m以上的陰坡和半陰坡以及植被較好的陽坡。呈現為一狹長帶狀分布,面積較小。其余為褐土,廣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該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現有黃連木天然林地180hm2,160余萬株,結果大樹有120余萬株,年產種子350萬kg以上。
2 黃連木自然分布區域調查與劃分
主要集中自然分布區:涉及林州市的任村鎮、東崗鎮、東姚鎮、五龍鎮、臨淇鎮、茶店鄉最多,約占全市黃連木自然分布總量的90%以上,為安陽市集中分布區域。集中分布特點:天然次生林為主;混交林為主。
次集中自然分布區:涉及到林州市的河順鎮、姚村鎮、城郊鄉、橫水鎮、合澗鎮、原康鎮、桂林鎮、采桑鎮、石板巖鎮;龍安區西部的善應鎮、馬家鄉;殷都區西部的都里、磊口、銅冶鎮有片狀分布,以混交林為主。
另外涉及林州市的陵陽鎮、桂園街道辦事處、龍山街道辦事處以及殷都區西部的徐家溝鄉,其特點為零星點狀分布區。
3 黃連木自然分布區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3.1 適應性和抗性強,生長良好
黃連木在安陽市太行山區低山石灰巖地區生長良好,適生海拔在300~800m之間。黃連木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耐沖刷,耐擠壓,耐火燒,損傷折斷采伐后都易再生,伐根萌生能力很強。黃連木表現為極強的適應性,特別耐干旱、貧瘠,在年降雨量500~600mm,土層厚度20cm左右的貧瘠山坡上都能正常生長結果,在石灘、石縫、岸邊、山坡等立地條件極差的地方都有黃連木大樹分布,結果大樹樹齡多在30~100a之間,樹齡最大的300a左右,胸徑136cm,樹高18m,冠幅10m×12m,單株年產黃連木種子200kg以上。且生長結果良好。黃連木無嚴重影響其生長的病蟲害,在天然狀態下生長良好,但其果實極易受黃連木小蜂危害,如不及時防治,果仁被吃盡,留一空殼,果皮變成紅色,危害嚴重時造成絕收。
3.2 天然次生林放任生長,立地條件和生長環境較差
自然分布區多為天然林次生林,處于放任生長狀態,為片狀分布,品種類型十分混雜,良莠不齊,據專業調查顯示,天然林雌雄比約為1:4,雌株較少。偶有雌雄同株情況
天然林地立地條件差,生長地勢差,土層薄、巖石多且不持水肥,樹木自然生長競爭性強,林相十分不整齊,不便人工管理。處于田埂、溝谷及四旁的黃連木生長較好,結果表現好,年株產均在15~20kg。分布在山上的黃連木密度較大,生長環境較差和生長勢弱,有的為叢狀生長,結果較少,質量差,病蟲嚴重。
3.3 人為毀壞嚴重
深山林區天然林人為樵采燒火現象依然存在,幼齡林殘遭破壞嚴重。零星分布區群落面積小且密度小,立地條件差,種群數量與規模跟其他造林樹種相比處劣勢地位,人群活動和生產活動頻繁,人為毀壞嚴重。
3.4 資源擱置,沒有得到開發利用
黃連木天然林區立地條件差造成采種不便,又由于種子價格低,沒有大規模的開發利用,黃連木資源仍處于粗放的經營管理狀態,規模發展慢,結果量偏低、質量差、病蟲害嚴重。黃連木資源培育、開發利用技術落后,跟不上產業化需求,造成某種程度的資源浪費。
4 黃連木優良類型
由于多為天然實生繁殖,后代多為異交系,故自然類型很多。以成熟期劃分有早、中、晚熟之分,以果個兒大小劃分有大果、中果、小果之分。為黃連木的選擇育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其潛力巨大。
5 近10a來黃連木人工造林調查
近10a來,安陽市黃連木適生區全部采用一年生黃連木容器苗營造純林和混交林,累計造林株數2000余萬株(袋),作業面積4.6萬株/hm2,造林454hm2,因干旱、火災、人為破壞,實際保存率僅20%~30%,面積在120余hm2,造林地點為本市黃連木自然分布區域內。
5.1 黃連木人工林分生長結果調查
5.1.1 石灰巖山地造林調查(容器苗造林)
調查地點:林州市、龍安區及殷都區的多個主要黃連木工程造林地現場。
調查結果:人工林立地條件差、放任生長無撫育管理措施、天氣干旱無降水(靠天生長),苗木生長緩慢,全部為幼齡林,未進入開花結果期。
5.1.2 農田地造林調查(大田裸根苗造林)
調查地點:龍安區善應鎮天喜鎮農田地,淺山丘陵區。樣地共0.027hm2,株行距2m×3m,東西走向。隨機選擇中行按定植順序逐株調查:1號樣地:10株,其中雌株2株;2號樣地:18株,其中雌株3;3號樣地:14株,其中雌株2;4號樣地:40株,其中雌株10。由此計算,人工林雌雄比例為40%。
5.2 調查結果與分析
石灰巖山地造林土層淺薄,無水肥,黃連木生長緩慢,定植滿8a的苗木仍無結果現象;在土層深厚的農田地造林水肥條件好,造林8a可見雌株結果。人工林雌雄比例為40%,雌株也較少。
5.3 黃連木人工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田裸根苗山地造林,幾乎全部失敗,這一傳統的造林方式已被摒棄。
容器苗山地造林保存率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能達到98%,這一技術難題已得到攻克,造林后的前3a間成活保存率還基本能得到保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保存率由于干旱石質山區降水少干旱嚴重、造林地立地條件差、火災頻繁、人獸破壞現象嚴重等原因,重栽輕管也是造林保存率低的因素之一。
6 結果與分析
安陽市黃連木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黃連木適應性強,又具較強的抗性分別掌握了黃連木天然林和人工造林的立地條件、林分現狀、伴生植物(無相克植物記載和現象)、生長結果、雌雄比例。得出安陽市黃連木資源中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均存在著立地條件差、林地土層薄,持水肥能力差,生長勢差;人工撫育管理跟不上,病蟲害嚴重;林分中雄株多,雌株所占比例少;雌株結果期推后,結果量少且質量差;人為樵采毀林現象嚴重;人工林受干旱、火災、人獸毀壞因此危害而保存率較低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黃連木能源林建設規劃設計和營造、撫育管理及黃連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