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范瑋 侯明揚
供職于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低油價導致石油行業上游投資持續降低,各類原油商生產不得不選擇多種手段降本提效,力爭將有限的投資實現最大化收益。
低油價是檢驗石油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試金石”,原油生產降本提效已被證明是本輪低油價期間保障石油企業生存、發展最現實而有效的手段。從整體上看,石油行業通過多種措施“適應”了油價寒冬,全球范圍內平均單桶原油完全成本整體上呈現大幅降低趨勢。
但是,由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原油生產分別具有自身特點,在本輪低油價期間采取了不完全相似的措施和手段,因此降本增效程度也不盡相同。
而從石油工業的歷史經驗看,決定企業成功降本提效并獲得高于行業均值的超額效益的根本,既不完全是國際油價的波動走勢,也不完全是各類原油生產的成本變化,而是通過“創新”不斷擴大兩者之間存在的差值。
這種“創新”既包括石油地質等相關理論創新,讓我們克服了石油供給峰值論的局限,也讓我們見識了頁巖油氣的巨大潛力;還包括了油氣勘探開發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水平井鉆井和水力壓裂等技術的改進與突破引領了美國的非常規革命等等。
但是隨著國際油價在2017年第四季度出現的階段性反彈,本輪低油價期間最普遍的降本紅利或將逐步消失。

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探索和改進,加拿大油砂生產成本持續降低,且部分油砂生產企業的產量提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根據IHS統計,2014-2016年間,加拿大油砂平均單桶原油完全成本由65美元/桶下降至50美元/桶左右,降幅約為22%。與其它種類的原油生產類似,在本輪低油價期間,加拿大油砂生產企業也通過大幅壓低技術服務環節的相關成本部分降低了生產費用,但其應對低油價最突出的特點,是聚焦運營環節,采取多項措施降本提效。
降低成本方面,首先,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減少高成本材料使用強度等方式提升在生產項目的經濟性;其次,通過技術創新,對油砂生產中的蒸汽驅油和溫度調節等環節進行精確控制,削減損耗,降低成本;第三,盡量壓縮新項目的投產審批,將有限的投資轉向對現有油砂項目的擴大再生產方面;第四,原油和天然氣價格的持續低迷為油砂項目提供了成本更低的燃料。
提升效率方面,一是通過減少設備維護環節對生產的影響來提高蒸汽重力驅油的連續性。油砂生產企業通過對生產步驟的分析,明確對不同設備維修期限的界定,既降低了維修的頻次,也減少了單次維修所需要的時間。二是從整體上提高關鍵生產設備的耐用性。通過使用加固化的配件以及對易損耗部件的及時替換,降低了設備損壞對生產效率的影響。
在本輪低油價期間,通過降低技術服務環節成本、優化新項目設計和提升在生產項目開發效率等措施,全球深水原油的平均單桶原油完全成本由2014年的60美元/桶,下降至2016年底的39美元/桶左右,降幅高達35%。
通過降低技術服務環節成本方面,各大石油公司普遍利用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市場上“供大于求”的有利形勢,持續壓低海上鉆機的租賃和服務費用,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深水原油開發項目的成本。在提升在生產項目開發效率方面,一是通過加強深水地震測量精確度和使用更有經驗的作業隊伍等手段,持續縮短鉆井作業周期;二是通過使用更高效的鉆頭和支撐劑,增加提升水下油藏泄油效率等手段,持續減少鉆井數量;三是延長設備大修和平臺作業人員“輪班”的周期,從而降低相關的人工、運輸和燃料等成本。
但本輪低油價期間,深水原油降本提效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優化設計降低項目的資本成本。通過優化初始設計,石油公司深水原油生產普遍將原有的較為復雜且昂貴的設計改為相對簡單且成本較低的設計。譬如,BP公司將其Mad Dog深水開發項目二期中的海上作業平臺,由最初的柱式平臺改為了造價相對低廉半潛式平臺。此外,石油公司通過優化設計方案,將部分原先需要在海上拼裝的設施與設備,通過模塊化生產與組裝的方式,運往海上實施“組裝”,既減少了施工作業費用,也實現了與公司其他深水項目相同模塊生產的“規模效應”,同樣大幅降低了整體成本。
盡管美國頁巖油2011年以來的蓬勃發展對國際原油市場供給產生了重大影響,并成為導致本輪低油價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低油價對美國頁巖油生產本身同樣作用負面,迫使其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持續降本提效。根據IHS統計數據,近三年來,美國頁巖油生產成本降幅明顯,平均單桶原油完全成本由2014年的75美元/桶降低至2016年底的41美元/桶,降幅高達44%。
美國頁巖油生產“降本提效”的突出特點是確保單井產量穩定增長。2014年至今,美國頁巖油生產逐漸向伊格爾福特、二疊盆地等“核心”頁巖區帶轉移,盡量減少在次級頁巖區帶的生產;同時,在核心頁巖區帶內,選取最優“甜點”實施鉆井開發,對其它區域則采取“先鉆井待完井”的策略,確保單井初始產量提高。其次,美國石油公司通過延長水平段長度、減少壓裂間隙距離和增加支撐劑等創新技術手段,確保單井產量穩定增長。
除保證單井產量外,美國石油公司還通過其它技術和管理優化措施,努力實現頁巖油生產的高效化、集約化發展。
技術創新方面,一是通過壓縮鉆井周期和“井工廠”作業等,大幅提升鉆井效率。其中,Encana公司2016年單井鉆井周期已降至10天以下;2017年在其德克薩斯州米德蘭縣一個井臺上累計部署33口井,都大幅提升了公司的頁巖油生產效率;二是通過采用壓力控制技術,利用井底與井口的壓差實現井內石油開采,減少了人工舉升投入,降低頁巖油開發成本;三是通過使用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提升作業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譬如,康菲石油公司利用可視化數據包對安裝在生產設備上的微型傳感器所收集的井下信息進行對比分析,通過程序實現鉆頭馬力和鉆速的自動調整,將伊格爾福特頁巖區帶的鉆井時間縮短了1/2,同時大幅降低了作業人工的成本。
管理優化方面,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普遍選擇“集中式管理”模式,由精通經濟和市場采購的專業人員構成的“供應鏈團隊”,主要負責關鍵耗材自采購,包括砂、水、化學品、套管和泥漿等大宗耗材等;同時,抓住市場低迷的有利時機,低價簽訂長期供貨合同,部分石油公司在本輪低油價期間已將支撐劑的供貨合同簽訂至2020年。
在本輪低油價期間,俄羅斯路上原油生產是借力本幣貶值擴大投資強度的最典型代表。根據IHS測算,通過合理利用匯率優勢以及對外合作財稅條款等,俄羅斯國內石油公司艱難的度過“油價寒冬”,并使其陸上原油生產的平均單桶完全成本由2014年的92美元/桶降低至2016年底的44美元/桶,降幅高達52%。
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初,盧布對美元匯率走勢整體大幅下跌,波動趨勢與國際油價基本一致,但振幅相對較大;2016年全年,盡管盧布對美元匯率出現一定幅度上升,但整體仍遠低于2014年上半年水平。
在此期間,一方面,俄羅斯國內原油生產的各項資本支出和運營費用都是以本幣盧布計價;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對外油氣銷售都是以美元或歐元結算。如果假定俄羅斯國內原油生產以美元計劃做投資預算,則盧布的持續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俄羅斯石油生產企業擴大了投資強度;如果假定俄羅斯國內原油生產以盧布做投資預算,則盧布的持續貶值客觀上為石油公司節省了大量成本。但無論如何,俄羅斯陸上原油生產的確靠匯率貶值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除本幣貶值因素外,稅收體系也是幫助俄羅斯石油公司降低油價風險的重要因素。在俄羅斯的稅收體系中,礦產資源開采稅和資源出口稅是對原油生產影響最大的兩個稅種,均與國際油價掛鉤;同時,根據IHS測算,俄羅斯現有稅收體系將“消化”國際油價漲跌幅度80%左右的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則漲幅收益的約80%將被以繳稅的形式被政府收走;如果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則石油公司遭受的損失也會因稅收金額的大幅降低而減少。這也在客觀上導致本輪低油價期間,俄羅斯陸上原油生產成本持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