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席菁華
聯手福建打造我國首個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三峽集團“做海上風電的引領者,讓中國裝備全球”的雄心壯志如何實現?
2017年12月24日,適逢東南海域季風期,福建省福清市江陰半島東南側和牛頭尾西北側的興化灣,這片呈長方形的海域難得風平浪靜。在這里,三峽集團正打造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來自通用電氣、西門子和金風科技等8家國內外知名風機廠商共14臺5兆瓦以上大容量風電機組將在此隨海風轉動,同臺競爭。
與興化灣海域的一片平靜形成鮮明對比,不遠處的福清江陰工業區里,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里樁機轟鳴,金風科技電機廠、葉片廠、中車發電機廠和風機結構件廠等4個項目正在施工開建,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部分廠房拔地而起。三峽集團福建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能源》記者,這里將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檢測和認證三大中心,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生產服務等于一體的百億級國際化海上風電產業園。
樣機試驗風場為福清興化灣35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通過同臺競技,遴選出最適合福建海況、風況,質量可靠、性能最優、技術先進的海上風電機組,將其引入產業園進行規模化生產,進而帶動海上風電產業鏈的發展。
這兩大版圖表明了三峽集團在福建省海上風電大有可為的雄心:以福建為“橋頭堡”,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福建海上風電,打造世界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和國際一流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在海上風電的技術、人才、標準等方面做海上風電的引領者,讓中國“裝備全球”。

三峽集團海上樣機試驗風場風機正在吊裝
潛力巨大的海上風電正成為清潔能源舞臺上的新主角。風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設海上風電1500萬千瓦(包括建成500萬千瓦,在建 1000萬千瓦)。各沿海省份在國家規劃指導下陸續編制了本省海上風電中長期規劃,總規劃容量為7422萬千瓦,其中,福建是規劃達千萬千瓦以上規模的四大省份之一。
福建省的海上風電資源在我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海域面積達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3700多公里,受季風氣候和臺灣海峽的“狹管效應”影響,福建沿海地區平均風速達8-10m/s,風電可利用小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海上平均風速和年可利用小時數遠遠優于國內其他海域。
看好福建豐富的風資源,并將海上風電作為新能源業務戰略核心進行布局的三峽集團于2015年6月與福建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截止目前,三峽集團已在福建投資約70億元,預計未來總投資將超2000億元。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復福建省海上風電規劃,三峽集團陸續著手福清興化灣、莆田平海灣、長樂外海、漳浦六鰲等6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建設。
福建省水電勘測設計院處長朱光華告訴《能源》記者,三峽集團與福能集團在福建區域開發建設的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以試驗風場試水,先做好技術儲備與研發的鋪墊,而不是直接進行商業化開發是非常明智的。此外,就目前的海上風電技術而言,抗臺風的機型技術還未完全成熟,把國內海上風電制造與研發一流企業的機型全部放在興化灣同臺競技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通過平臺可以檢測出適合東南沿海區域開發的風機類型,到底誰的風機穩定性、經濟性更好。”
此前,福建海域難以找到施工窗口期一直困擾著工程施工人員。而福建省于2016年底自主研發制造的海上風電一體化作業移動平臺“福船三峽號”解決了這一困局。《能源》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福船三峽號”可攜帶5MW風機3臺或7MW風機2臺,作業面積大于2500平方米,具備安裝和組裝同時進行的場地規模和起吊能力,是集大型風車構件運輸、起重和安裝功能于一體的海洋專業工程特種船舶。

海上風電一體化作業移動平臺“福船三峽號”
“福船三峽號就像一艘航空母艦,在福船三峽號上作業就像在陸上作業一樣平穩”,三峽集團福建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武斌形象地對《能源》記者介紹道,“‘福船三峽號’可以大幅縮短海上風機吊裝時間,延長作業窗口期,降低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去年7月30日,在興化灣已經安裝好的風機以及‘福船三峽號’經歷了納沙和海棠兩大臺風的正面襲擊,都經受住了考驗。”
另一方面,樣機風電場的建設帶動了海上施工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我們在樣機試驗風場選用了三類國產鉆機,進行工效比較,中鐵大橋局作為樣機風電場基礎安裝總承包單位,其自主研發的旋轉鉆機嵌巖施工效果最好。”王武斌說,“樣機試驗場的建設還為初次涉水的徐工集團生產的旋挖鉆機等設施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機會,這無疑將帶動海上風電施工裝備產業鏈的發展。”
“大規模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海上風電”是國家能源局根據海上風電的發展特點提出的,朱光華告訴《能源》記者,只有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才能產生規模效益,做到兩方面的節約:資源成本節約和節約用海。“一般的海上風電規劃分為幾塊區域,每個區域進入不同的廠家,各個廠家獨自規劃自己的升壓站和送出海纜,往往會產生用海矛盾。”
為了順利推進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模快速開發,三峽集團在福建省開展了兩大戰略:樣機試驗風場以及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開啟全面推進福建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和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新戰略。
2016年11月,三峽集團啟動了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樣機試驗風場)建設,投資總額約18億元。王武斌介紹,借鑒三峽工程大型水輪發電機的成功經驗,樣機實驗風場選用金風、GE、西門子、海裝、太重、明陽、東汽和湘電風能八個廠家共14臺機組,機組全部為5MW及以上的大功率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77.4MW。“之后,科學客觀公正地對樣機進行對比分析,選擇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風機廠家進入產業園。”截止2017年底,已有6臺風機完成吊裝,完成8臺風機基礎承臺澆筑,并將于2018年4月份完成工程建設。
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于2017年3月全面啟動設計工作,總投資達40億元以上。《能源》記者在現場看到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鳥瞰圖”顯示,約1000畝的產業園囊括三家風機廠、葉片制造廠、配套電機廠、風機結構件廠以及一家檢測認證中心。2017年5月,產業園運營公司與金風科技、江蘇中車簽訂入園協議,與GE、LM簽訂入園合作意向,金風科技風機廠以及中車風機廠于2017年10月開工建設,預計2018年年底,金風科技風機廠將生產出六兆瓦以上的風機。
在朱光華看來,把樣機試驗風場以及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兩大戰略進行捆綁、互為支撐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海上風電的開發要打造全產業鏈,不僅僅是資源的開發,還要把設備的制造、建設開發、運行維護考慮進去。他認為,海上風電是技術、資金密集的產業,風險大,需要很多支撐,需要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很多廠家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投入資金到研發上會有很大的顧慮。如果沒有捆綁,會導致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不足,研發創新缺乏動力。
因此,“在兩大戰略互為支撐的模式之下,海上風電面向市場、面向實戰的能力更強。規模化的發展有利于資源的節約。”朱光華說。
目前我國海洋建設施工企業匱乏,中海油、中石油等央企已步入海洋建設施工市場中來,但開發成本較高,三峽集團在樣機試驗風場項目實施中與中鐵大橋局和福船公司集團合作打造海上工程,引入了更多的海洋施工企業進入海上風電項目中來,通過競爭方式降低成本。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能源》記者,打造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園需要一個有雄厚實力的企業來支撐,否則無法從上游到下游形成全產業鏈響應。對于如何盈利,三峽集團的回應是:福建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更多的是履行社會責任,為我國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快速發展搭建平臺,以促進技術提升、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