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一 祁 佳
ZHU Wenyi, QI Jia
本課程為建筑·城市·景觀設計,由建筑與城市設計、歷史建筑保護設計、建造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景觀設計等組成。G6連連看屬于建筑與城市設計。G6是京藏高速公路的簡稱,起始于德勝門,向北經過八達嶺長城,再向西通往遙遠的西藏。課程取自G6城區段,從馬甸橋至輕軌13號線龍澤站,長約15km(圖1)。該地段今天面臨的問題是,快速路對城市的穿越導致城市可達性差,城市被切割成一座座孤島。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城市與建筑設計實現城市空間的再連接。11名學生分成6組,通過抽簽選取G6上有人行橋的一段作為各自的設計地段,首先進行的是實地調研和功能策劃,其次是提出城市設計構想,最后是完成概念性建筑設計。課題題目跨越建筑、規劃、市政、園林等領域,要求學生突破單一思維模式,運用整體思維應對設計挑戰。經過8周的學習,學生完成了6份課程作業。
《城市縫補》是吳小媛同學的作業(圖2)。原本應融為一體、允許人們自由流動的城市公園與街區,因為高速路的存在而被割裂成來往不便、環境品質惡劣的兩個區域。方案試圖實現高速路兩側立體多維度的聯通,具體表現為天橋、地下通道等形式,并置入集市、購物街、游樂場地等功能,實現城市裂縫的“縫補”。城市縫補不僅僅是時間空間維度的縫補,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地段空間品質,借助建筑景觀設計的手段,實現區域價值的最大化。
《Dreamline》是孫照人、鄔晶晶同學的作業(圖3)。G6高速路深入北京市三環,沿路兩側缺乏溝通,城市被切割成相對的孤島。在北三環路和德外橋之間的地段,沿街主要為商業辦公結合用途建筑,多底商,周邊多為住區。這里人車路線雜亂,街道前區空間局促,人們的生活休閑空間被嚴重擠壓,是北京混亂城市環境的縮影。該方案通過建立連續的步行平臺,整合包括通行、商業、休閑娛樂在內的功能,創造了獨立于地面的建筑體系,不僅實現了道路兩側建筑的連接,而且針對地面、平臺、平臺與建筑連接處分別作出設計,營造了具有不同氛圍的公共空間,為街區注入活力。
《Over G6》是黎桑、嚴東瀚同學的作業(圖4)。他們利用原有的收費站和人行天橋巧妙地連接G6兩側,使得快速路上方的空間為清河居民提供了他們所缺少的文化藝術、社區中心和商業功能。社區中心包括活動室、老年之家、健身中心、體育館和社區聚會場所。這里將承載人們的生活日常、展覽活動、音樂會、戲劇和一些重要事件,乃至平時的聚會和用餐等。它將在清河扮演著文化生產者的角色。通過豐富的活動,該設施全天保持活躍的狀態,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到來。作為G6快速路的清河出入口,它將以地標式的清河門戶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