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南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五一路是太原市歷史文化街區貫穿太原府城,從首義門開始(五一廣場),一路向北至拱極門(北大街)散落在五一路周邊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建筑,從明朝的皇廟,到民國的山西國民師范舊址,一條路將太原厚重的歷史連成串,走在這條路上,猶如穿越一般。
此規劃范圍臨近山西國民師范舊址,要求建筑立面采用民國與現代結合的建筑風格,這類“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筑符合現代建筑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現中國傳統建筑的外貌,順應了時代潮流。
本規劃區域位于太原市杏花嶺區,屬于太原市的老城區,地理位置重要;隨著五一路的快速化改造完成這里的交通將更加快速便利,有著很好的交通區位優勢。
本規劃區域西起五一路,東至教場巷,北起新開街,南至小東門街,規劃用地約8.66 hm2,其中一期規劃用地6.11 hm2。
規劃范圍內建筑主要為面粉二廠的廠區和宿舍樓,宿舍樓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5層~6層預制板住宅樓,生活環境較差,與五一路的整體風貌不太協調。急需改造升級提升生活質量和城市風貌。場地基本平整沒有高差,規劃用地較為方整。
通過從整體角度出發,本次全面考慮已建區和規劃區的規劃設計。片區在不同方面的協調性是本次規劃重點考慮的內容,包括景觀、交通、功能等。所以,在安排一些局部區域時,可能會最優先考慮局部服從整體的布局形式。本次規劃和城市發展對策是互相補充的,屬于物質形態規劃。同時在城市未來建設發展要求、功能定位方面,主要根據國家宏觀發展政策,以有效規劃控制城市設計,包括形態設計、結構、片區布局等。
充分的考慮周邊城市道路系統,設計完善片區內部的道路系統,使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有機結合,配合周邊完善城市交通路網體系。
充分的考慮該地塊的特殊情況以及周邊的現狀情況,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方案,建設高品質的居住社區。
該規劃區域位于五一路沿線,五一路是一條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街道,其中分布著許多歷史文化建筑,諸如山西國民師范舊址、星火俱樂部、五一百貨大樓、中能五一路宿舍等。這些歷史文化建筑,已經深深扎根在老太原人的記憶中。我們這次改造延續五一路的整體建筑風貌,將傳統建筑理念與現代理念相結合,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由于五一路片區整體風格相協調。
此次改造考慮本區域住宅安置要求,因此項目主要考慮住宅為主,并配套商業及生活服務設施,方案將在該區域創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區,將結合城市系統和區域特色塑造綜合考慮,建立一個局域地段周邊環境緊密結合又反映該項目不同特色的規劃設計框架。項目開發的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活空間,并在居住空間、商業模式和交通體系之間尋找一種新平衡。在街道形成良好的景觀天際線的同時,重點突出高層住宅的視覺焦點。
1)復合功能開發:通過各種功能的綜合互補,建立相互存在的價值關系,提升整個品質。
2)最大商業延展面:用足建筑沿街界面爭取最大的商業展示面和商業延展面,提升地塊價值。
3)社區開放:營造院落空間,街區是城市設計結構原始細胞,通過街區整體設計,完成從開放空間到半開放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序列過渡。強調院落空間的形成和空間序列給人不同的場所感。
第一,在進行規劃方案設計時,應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考慮,包括開發周期、功能、布局等,能夠有效演繹城市開發對策、主體理念,在和城市規劃定位相符合的基礎下,能夠保證實際操作需要的目標得以滿足。第二,城市規劃設計方案應能夠有效協調空間形態,保證社區環境的和諧性,能夠有效整合社區資源。第三,設計出來的現代化居住社區應能夠充分體現出先進的住宅理念。
方案根據甲方提供的任務書及政府有關部門對地塊相關要求,對周邊城市環境、項目功能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對比多種不同的布局形式,無論是整體規劃,還是細節精心規劃設計,都爭取打造出一個活潑、生動、健康、安全、高品位的商業場所和城市中心社區,營造出一個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街區環境。根據以上規劃目標,本次規劃方案具有以下一些鮮明的特征。
規劃以創造大景觀庭園為原則,住宅圍合布局,通過景觀軸線的布置,營造出相互聯系,統一而富有變化的整體,并形成圍而不和的通透景觀視廊。
本次規劃中,非常重視基地的邊角空間組織,以保證社區具有均好性,希望通過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對社區中心和邊角空間在空間和視覺中的關系進行進一步強化,對建筑的布局形態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商業為沿街連續2層的獨立式商業。結合住宅底層布置的商業,形成相互呼應的商業形式,使之成為社區和城市共享的公共設施。
項目是由不同部分共同組成的,包括幼兒園、配套商業、住宅。本次項目建設難度較高,本方案的一大設計難點就是有效管理、合理運用不同部分。假如說空間布局、整體形態是浪漫、自由的,則設計方案應能夠理性組織不同功能。本項目最終方案的布局方式為“一板塊、一綠帶、三院落”。其中,一板塊,就是指配套的幼兒園;一綠帶,就是指對鐵路形成的景觀帶進行保留;三院落,就是指三個地塊中的三個景觀院落空間,這3個院落在統一的條件下應有所變化,為對地域感進行著重強調,應將標志性構筑物設置在院落的出入口,提高小區建筑的識別性。
對交通組織進行合理規劃,同時對和景觀互相配合的道路系統進行構建。通過環形道,車行道能夠自然形成車行服務干道。在小區中,對線形景觀綠化進行設置,有效連接不同級別的道路,以對建筑環境品質進行有效提升。從整體角度出發,選用人車混行的設計理念。對市政道路進行充分利用,同時利用對基地進行環繞的自然地形,建設車行服務干道。通過進行局部環境設計,以對戶外停車進行有效組織。針對小區中的交通,應確保其安全性和便捷性。對于小區中的道路,主要選用自由線型的組合。
本項目是否能夠獲取成功,關鍵在于環境的設計和營造。本次方案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在場地緊張、高容積率的條件下,對層次豐富的景園空間進行創造,促使社區內部不同活動做到各得其所。在本次方案中,為避免高密度、高層空間引起的視覺壓抑、空間擁擠感,主要選用多種設計方法。
1)綜合節點式的花園系統。在所有組團中,均設置小型花園,賦予其特色,以使人們在閑暇期間能夠運用一些健身器材和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
2)小區以單獨的點式樓和聯排的點式樓為主。建筑布局要保持通透,形成更為豐富的體型輪廓,對組團空間進行不封閉圍合。
3)沿著道路方向,對商業界面進行連續設置,在內部中心綠化位置處,設置局部架空的建筑物,將其作為小區的公共場所,構成一個多層次社區活動場所,以便小區住戶能夠進行戶外活動。
4)在有限場地范圍中,構建一個多層次中央花園,通過利用場地,有限連接步行小徑和公共綠地、私家庭院、水體、綠化等,最終構建出一個可以居住、游覽的社區活動場所。
小區內主要車行道路結合中央庭院內道路場地及步行道路形成主要消防環道,滿足國家有關規范要求。
針對住宅立面,主要選用簡單大方的現代化構成手法,建筑的平面功能和空間功能能夠從立面與體型設計充分體現出來。針對節點設計和形體設計,建筑設計對其是非常重視的,通過利用質感、色彩的變化,以對溫馨的家園形象進行創造。面磚是立面的主要材料,構架和局部陽臺主要選用涂料,通過有效處理細節,能夠使小區整體形象變得更為清新和典雅。通過精心處理不同單元的底層大堂立面,能夠對物業的檔次、可識別性進行有效提高。
商業風格采用民國與現代結合的建筑風格,這類建筑和現代建筑的功能需要是互相符合的,能夠將中國傳統建筑的外貌充分表現出來,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方案沿道路設置的集中式商業構成強烈的焦點和主體,同時在街道界面上形成了動態而富有節奏變化的天際線。
民國風在城市中興起,呈現了城市內涵的多元化。五一路是現存最經典、最完整歷史文化街區,歷史與現代的碰撞形成了這一條街區獨特的藝術風格,這里是歷史文化和近代民族工商文化交相輝映之處,歲月的源遠流長將一場瑰麗的歷史文化珍寶散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