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亮 亮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東陽 322100)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從2013年開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中把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連續6年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建設好的文化禮堂要發揮其“精神家園”的作用,然而部分文化禮堂流于形式的問題依然存在,長期沒有舉辦任何活動,建設好以后并沒有發揮好其文化陣地的作用[1]。但是,各地的農村文化禮堂所組織和舉辦的活動很不均衡,往往過于集中在某幾個或者某些地區,而有些文化禮堂則過于冷清,很少舉辦群眾參與的文化活動,或者活動很單調,除了一些傳統的民俗活動就沒有其他的有組織策劃的集體活動等[2]。
如何搞活文化禮堂,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宣傳基地,必須要以活動的形式組織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以活動的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展現和承繼傳統文化、展示村莊形象、豐富文體活動等主要功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3]。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普遍建成各方面均達標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據文化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國,浙江農村文化禮堂、甘肅鄉村舞臺、廣西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安徽農民文化樂園等地方已建成了能夠供基層參與的基層文化中心,具有合理的功能,滿足農民生活和文化宣傳需求。
報告根據浙江在線輿情中心提供的相關數據,對全國這四地的文化精神家園進行了橫向比較。我省的文化禮堂熱度值居四地之首,為96.82%。根據媒體關注、輿論熱議,浙江省委黨校輿情研究中心還廣泛收集分析了網友對文化禮堂發展的所盼、所想。綜合來看,特色活動是最盼。75%的網民表示在文化禮堂全面鋪開的形勢下,如何深挖、培育有特色的禮堂活動顯得更為重要。這其中,有16%的網民希望禮堂活動要更接近基層、更接地氣。
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 916個,總建筑面積約6.34 km2,相當于一個西湖,預計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農村文化禮堂數量要覆蓋八成以上的村鎮人口,建設數量將近1萬。達到一定規模的文化禮堂,在各地煥發著勃勃生機,如何更好的發揮其文化傳播使者的作用,在浙江大地處處開花,各地都有不同的研究。要使文化禮堂展現新的活力,全省不能以某一固定的模式呈現和發展。雖然各地區都有不一的文化特色,也有不同的文化研究,活動促文化禮堂的發展還是要展陳出多樣性,結合時代精神[4]。
農村文化禮堂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基地[5]。如何充分有效率地利用這些公共文化資源,是亟需面對的一個大課題。要讓農村文化禮堂融合新時代社會科學普及知識,按照“活動為主,內容為王”的原則,“活”起來,積極整合資源,依托傳統節日、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和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區位資源、生態資源,通過開啟“文化禮堂+學堂+展堂+會堂+食堂”的模式,創新開展活動,推出“菜單式”服務項目供需對接平臺,精準對接和滿足農民群眾以文化為主的各方面需求,不斷激發農村文化禮堂的內在活力,普及社會科學知識[6]。
在已建成的文化禮堂調研中發現,大部分文化禮堂建成后呈現空置狀態,鮮有活動展開。而舉辦的文化禮堂活動中,更多的是一些結婚喜事或者是過年過節的傳統民俗活動。很明顯文化禮堂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社會注意精神文明建設好文化政策宣傳沒有起到太多積極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首先,文化禮堂后續活動資金有限。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完成文化禮堂建設,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而很多村集體經濟來源薄弱,完成文化禮堂建設后往往是欠債明顯,后續沒有更多的資金組織后續活動。
其次,沒有長效的活動機制。建成后的文化禮堂很好的提供了場地資源,為后續各部門科學規劃農村文化發展提供資源便利。但是各部門沒有很好的協調,并沒有統一長遠的規劃,制度建設不健全。
第三,文化禮堂內涵建設不足。活動促進文化禮堂的發展,光靠各個文化禮堂自身很難組織活動,并且在文化內涵建設的挖掘和展陳很難有效的展開,這需要有組織的團隊來組織和策劃。
第四,專門的人才隊伍匱乏。人是活動的主體,文化禮堂的活動需要有一支專業的團隊,人才隊伍的匱乏嚴重影響文化禮堂的發展,使文化禮堂后續活動質量不高,群眾工作積極性不持久,宣傳不到位。
文化禮堂活動的安排需要資金的投入,整個文化禮堂活動的經費是一筆比較大的費用,而現在處于文化禮堂建設的快速發展期,建設費用占用了大部分專用資金,如何更好的引入社會資金,更好的來開展文化禮堂活動的建設,主要來自于村民自籌、政府補助、企業贊助的方式。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文化禮堂開展考核驗收,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勢進行補助;鄉鎮(街道)統籌安排,投入配套資金;社會各類組織和各界人士以“結對共建”的方式,參與建設。
文化禮堂長效發展,使其“活”起來,要有制度的保障,農村文化禮堂需要有有效的管理機制、長效的運行機制、科學考評機制。需要搭建綜合的指導平臺,推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有序、規范、可持續的運作,同時需結合地方實際,對農村文化禮堂進行有效的管理。建立健全市(縣)、鎮(鄉)街道、村三級管理制度,完善獎懲機制,確保農村文化禮堂真正發揮作用。市(縣)里要建立農村文化禮堂管理使用和活動安排考核辦法,鄉鎮集合縣市的統籌安排,制定適合本鄉鎮的文化禮堂管理方案,各級村集體也要制定文化禮堂的村規民約,來共同做好文化禮堂的活動守則。同時要根據不同的文化節日和地方特色開展活動,使農民主動參與活動的開展,并建立動態的工作檔案,對文化禮堂管理運行和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記錄。
同時,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計劃任務分工,制定具體方案,提出工作措施,認真抓好落實。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的,要根據各自職責,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增強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力。
農村文化禮堂的內涵建設關鍵在于善于挖掘、組織、整理和展現。各個文化禮堂是基于不同地方建設的,不同地方都有他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如何挖掘文化的底蘊,通過組織和整理,形成帶有各自特色的一面展現出來。文化禮堂內涵的建設要靠文化的傳播和影響,需要一種動態的活動來支撐,通過活動的形式才能更好展現在群眾面前,從而起到更好的文化宣傳的目的。
文化禮堂活動的展開需要有一支專門的建設團隊,這是文化禮堂活動能有效展開的基礎。如何有效的建設這支團隊,首先需要專門的公職人員來組織和建設,同時向社會招募文化志愿者,培訓各地村文化管理員和民間文化團隊,編排文化節目,組織文化活動。
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文化禮堂的活動要以人民群眾為活動載體,各地要宣傳和組織文化社團,組織有興趣愛好的農民群眾以志愿者的方式參與活動的組織、策劃和編排。各地的文化志愿者團體將很好的發展文化禮堂人才隊伍的建設,其文化節目的組織排練中能夠很好的激活文化禮堂。同時要加強專業指導。成立由宣傳、文化、文聯、農辦、市志、檔案、科協等各個部門所組成的專業團隊。不僅要幫助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挖掘相關的歷史文化和新時代科普內容,還要做好文化志愿團體的培訓和指導,建立相應的指導協調平臺,加強對各村文化禮堂活動的指導、協調和督查[6]。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有完善培訓制度。各級文化部門要逐級進行業務培訓,首先對農村文化禮堂培訓農村文化業務骨干、節目主持人等。同時開展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和宣傳,提供文化就留和觀摩平臺。鄉鎮文化站應積極搭建平臺為文化禮堂建設村提供各類培訓機會。
文化禮堂要有自己的品味和特色,在文化禮堂建設上做到結合當地實際,深入挖掘各個文化禮堂的特色,編制出具有特色的文化節目,有組織的進行相互交流,使文化禮堂各具特色。同時為提高資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由政府組織統籌安排,將“活動”資源進行整合,采用巡演的方式深入鄉村各地,宣傳社會科普知識、家訓家規、孝義文化、國家政策等。可以開發當地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傳統文化節目;建立傳承基地,傳習所,鄉村專題博物館,請非遺傳承人提供授課、表演、制作,讓這些非遺項目一代代傳承下去,并充分發揮禮堂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開展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請藝術設計院校的學生參與到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宣傳工作中來;同時可以舉辦一些跟非遺有關的同地各地各村的文化團體,民間組織也都可以相互到各地演出,這樣既增強了文化內容,又豐富了活動的展開和科普文化的宣傳。
要使文化禮堂真正發揮作用,要堅持長效性,增強影響力。社會科學普及文化禮堂活動開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重在群眾參與,貴在長抓不懈。同時要把“活動”建設工作納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考評體系,要使用好有限政府扶持資金,組織有份量、展呈有質量、展示有亮點的文化活動,將文化禮堂的評價考核等級、活動效果作為資金獎勵的重要依據。同時還需要有長效發展的機制建設,使其生機煥發,能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的陣地,長期有效的“活動”開展與交流,豐富文化活動。把文化禮堂建設成農民群眾想進,喜進,樂進的文化場所。
農村文化禮堂是最基層的精神文明載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基地。創新性的開展活動,普及社會科學文化,精準對接和滿足農民群眾的各方面需求,不斷激發農村文化禮堂的內在活力,以活動為載體,促進文化禮堂長效發展。使文化禮堂要成為農村精神家園的主陣地,把文化禮堂建設成能夠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