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宏 茂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醫養結合”簡而言之就是指將我國目前社會上現存的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有機的整合,實現社會公共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是指醫療診治及保健服務,具體劃分為健康咨詢、診療、健康體檢、疾病預防、臨床護理、大病康復保健以及針對老年人的臨終關懷服務等等;“養”是指針對于老年人群體所設立的看護照料服務,具體分為日常生活照料、心理健康疏導、文體娛樂等。兩者結合,是以“醫療養老一體化”的思維模式,融合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為一體,把老年人的健康醫療服務放在核心位置,將社會上功能相對獨立的養老福利機構和綜合醫院的功能合理結合,把生活照料與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模式。
我國自1999年以來,就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使得社會老齡化的程度不斷擴大、不斷加深,與之相伴的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加。據最新數據統計,2013年我國老齡人口已突破兩億,未富先老在我國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應對社會老齡化的進程中,健康是最為核心的問題。而目前我國針對老年人的醫療服務水平不高、老年疾病醫療條件不足的現狀為患病老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帶來巨大壓力。因此,養老問題面臨著新的考驗。迫于當前我國社會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各地紛紛開始了對于新型養老模式的探索,“醫養結合”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壓力下所產生的概念。
當前,我國現有的綜合醫療機構對老年患者僅能提供門診治療及短期的住院救治,而老年疾病專科醫院更是少之又少。社區衛生服務近年來因受到政府越來越大的關注和投入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因資金、設備、專業技術人員等諸多方面因素,使其發展不夠均衡,僅能滿足其周邊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一般性健康咨詢服務需求。專業的養老機構同樣因資金、專業水平、經營管理等諸多因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性的生活照料,一些條件較好的機構也只是配備相對簡單的醫療設施,且大多沒有形成規范的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同樣不能滿足現階段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目前存在的問題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與關懷,患者不得不在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頻繁往返,不僅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增加費用投入,甚至給老年人及其家屬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社會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015年,太原市確立了“9073”養老服務的目標舉措,具體為:90%的老人享有居家養老服務、7%的老人享有社區日間照料服務、3%的老人享有機構養老服務。我市目前有各類養老福利機構約53家,設置床位數共計7 939張,每千名老人擁有12.5張養老床位,這個數據也遠低于我國19.7張的平均水平,而目前這種供需緊張的矛盾不僅沒有解決甚至更加嚴重。
緊跟國家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省積極響應,發布了《山西省老齡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諸多舉措,大力扶持養老事業發展,并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協調發展養老機構服務場所,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大財政投入和社會資金的投資力度,加速推進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的建設,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群體的護理康復服務。
對于建筑設計行業來講,“醫養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將醫療建筑與養老建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新建筑設計理念。醫養結合,以“養”為主、以“醫”為輔。通過整體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多功能性植入,創辦綜合性、多功能性的老年人護理公寓,從而為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創造有利條件,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根據老年人的行為習慣、生理、心理等相關特點,對建筑進行適應性設計和優化,使老年人使用方便、生活舒適。在老年公寓建筑設計中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與滿足,是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下的人性化設計。康復醫療中心的植入與合理設計,實現了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合理的將老年人生活照料與康復關懷融為一體。
養老建筑主要是為自理、介助和介護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醫療康復保健、文化娛樂等綜合服務的公共養老場所。“醫養結合”是在單一養老院建筑功能的基礎上融入綜合醫療建筑的功能,常規綜合醫療建筑的功能一應俱全,同時還要將側重點向老年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傾斜,即門診、急診、預防保健、臨床科室、醫技科室、醫療管理等用房均應涵蓋其中。該類型建筑基地應選擇在工程地質條件穩定、日照充足、通風良好、交通方便、臨近公共服務設施且遠離污染、噪聲源及危險品生產、儲運的區域。普通(標準)老年人居住用房和住院病房布置類似,可按規格分為單間公寓、兩床公寓、三床公寓等,每個標間均宜設置單獨的衛生間,同時應滿足冬至日滿窗日照不小于2 h的要求,唯一不同之處在于老年人居住用房宜設置封閉陽臺,以滿足老年人利用陽臺空間休閑、晾曬衣物之類的需求,同時,老年人建筑還要更多的體現出“無障礙化”設計。療養建筑應處處體現人文化的關懷,在各個樓層均應配備配餐間、心理疏導室、老年人專用浴室、陽光廳等輔助用房,同時在護理流線的中間節點位置設置護工值班室和護工休息室,為了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建筑的首層還應配備各類文化娛樂活動室、康復保健室、生活超市、理發室、銀行終端、郵電、保險代理等服務用房供老年人使用。醫療用房中的醫務室、觀察室、治療室、檢驗室、藥械室、處置室、各類臨床科室等,應按現行行業標準《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執行。依據國家現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當設置在一、二級耐火等級的建筑內時,不應超過3層,且不應設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室,特別要在此說明的是,供老年人使用的樓梯應設雙側扶手,并宜采用緩坡樓梯。
養老機構是老年人較為集中的場所,它的重點不是治療,而是為每一位進入養老院的老年人提供更加適合其自身需求的生活環境。考慮到老年人身體、心理、情感的需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積極探索,幾經推敲,最終明確在設計中要重點體現“四個化”的設計語言,即全面化,通達化,庭院化,舒適化。
全面化:
顧名思義,就是從醫療服務、日常培訓、興趣愛好到飲食起居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向老年人提供360度全類型的功能服務。
通達化:
通達化主要體現在各公共服務部門之間的高識別性、通路的快捷高效性,以及各房間功能流線的順暢與合理。
庭院化:
養老院室外休閑片區采用多層次、布置豐富多樣的景觀綠地系統,形成各個相對獨立的景觀庭院。老年人在開敞庭院中更能使其身心得到放松,無論獨處或與親人共度,也都能獲得可貴的獨立性與自尊感,并且能促進健康、延緩身體各生理機能的衰退,從而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舒適化:
在建筑內部各層養老居住單元均配備功能充分的護理輔助空間,此外,加寬的走道方便了輪椅的進出,開敞明亮的公共活動空間會成為老年人愿意停留的地方。室外的各個庭院綠地,均配備有數量充足的室外座椅,方便老人隨時休息。場地布置豐富,產生了很多可停留的活動空間,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隨性的交流及文體娛樂場所。
我國的醫養產業在未來將會成為整個老齡經濟的支柱產業。之所以這樣預計,是因為人到老年是人類正常生命歷程的最后階段,伴隨年齡增長的同時,老年人身體各項生理機能也在日益衰退,每一位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照料和專業的健康指導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老年人都希望能夠享有更高質量的、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而能夠擁有高質量、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的前提保障則是自己身體以及身心的健康,越來越規范健全的醫養機構能夠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并能幫助其解決很多的老年問題,使得機構養老成為老年人向往的生活新模式。醫養產業是對傳統單一養老模式的探索、改革、創新與提升,是在適應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所產生的新型服務和市場供需體系,其服務對象可以涵蓋到所有的老年人群體,市場需求較為廣泛,發展潛力巨大,通過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可以逐漸形成穩定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健康養老不僅是對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依托,同時老年群體的整體健康水平也對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發展更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老年人建筑目前正處在不斷創新變化的發展進程中,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我國的老年人建筑設計不僅需要滿足當下,更需要考慮未來可能預計空間的改造及硬件升級等方面的遠期需求。發達國家已經越來越重視在老年人建筑設計中融入可變性、可持續性、智能化等較為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以應對未來不斷變化的養老市場需求與社會環境。鑒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成功案例,我國的老年人建筑設計之路任重道遠,但是發展前景仍然廣闊,面對不斷擴大的社會市場需求,我們有責任為社會大眾創造出功能更加合理完善,具有更多體現人文關懷的老年人建筑,滿足新時代的社會需求。隨著國家的發展與進步,也對廣大的建筑設計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進步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為國家的老齡事業做更多有價值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