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西方學界歡呼“歷史終結”,這樣的美景僅僅過去十多年,在金融危機后十年陷入復蘇乏力的歐美,財富分配不均、民粹泛起進而導致政治極化的趨勢像幽靈一樣掃蕩,何故?
經濟全球化實質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自由流動。在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中,市場是資本代名詞。資本積累的一端是財富積累,一端是貧困積累,積累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經濟全球化使資本積累在全球范圍內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行著財富與貧困的積累。全球化一方面有效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強化資本積累規律,也就是所謂“馬太效應”,損不足而補有余。長此以往,二戰后西方出現的紡錘狀社會,因為中產階層坍塌而蛻變為“M型”。
金融危機由華爾街銀行家的貪婪心理與投機行為所引發,但是危機發生后,在所謂“太大而不能倒”理論的指導下,政府動用國庫對身陷困境的金融機構實施搭救。如此,理論上的道德風險——收益歸私人,風險歸國家,苦難歸大眾——成為當然的現實。金融家們依然享受著百萬計的年薪,千萬計的獎金,而日益增多的失業與不斷降低的福利,令越來越多的無產者、負產者節衣縮食。
貧富不均的現實,焦慮不安的情緒,對政府不滿的心理,對學界媒界竭盡籠絡而不買賬的態度,既廣且深地存在大眾。金融危機引致經濟社會沖擊,最終釀成政治震蕩,重挫各國執政黨,不管左翼還是右翼,在危機爆發時處于執政的所有政黨政府,近乎都被選民趕下了臺,持對立政治理念的政黨(無法用傳統價值觀衡量是非、好壞、左右)都受到歡迎。“穩健黨派的崩潰”幾乎發生于整個西歐地區,在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和北歐諸國,曾經最熱心地為歐洲價值觀和統一理念搖旗吶喊,如今又高唱“自由和民主主義”的政治家,已幾乎全部從歐洲舞臺上消失。法國從右向左,英國從左向右,德國則在左右之間搖擺而搖搖欲墜,美國更是熱鬧,共和黨被茶黨綁架,民主黨被左翼社會運動挾持,左的更左,右的更右,最大公約數越來越難尋找,治理共識越來越難以達成,傳統政治理念近乎被顛覆。今日的意大利“五星運動”政黨不僅以民粹博得民眾眼球,而且還博出了政治大位,只是西方社會矛盾尖銳化、政治僵化極化的繼續而已。▲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