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機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對現代化理論的一個新貢獻,也是黨面對新時代的大背景,對我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新規劃和新要求。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項宏大而艱巨的工程,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和實踐指南。“現代化經濟體系”將具有社會學內涵和時間意義的“現代化”,與具有經濟學內涵和空間意義的“經濟體系”兩個概念有機整合,基本含義是指具有現代化特征的經濟體系。其基本內涵包括: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以此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及形成有效的社會規范和治理及良好社會秩序。而要建成這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就需要進行深層制度變革。
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現實矛盾。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亟須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統籌城鄉與區域發展、改變城鄉二元體制;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三是應對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三大挑戰。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社會內部及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失衡等已經成為中國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獨特背景,也是全要素/潛在生產率無法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面對經濟增長的制度性障礙,短期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及選擇性的硬性產業政策雖不是完全無效,但作用有限,刺激政策僅能治標不能治本。如果這些結構性失衡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經濟很可能會隨著政策的松緊而上下波動起伏,陷入“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反復循環。因此,為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必須形成包容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具體舉措包括:大力推動“中國制造品質提升”工程,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采取積極措施改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有效供給、高質量供給,加快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消除制度性障礙,穩步增加研究與開發(R&D)投入,提高經濟開放水平,由“勞動力紅利”轉向“人力資本收益”,多管齊下,促進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進企業成長和產業發展,確保市場機制有效,持續提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確保微觀主體有活力,提升開放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確保宏觀調控有度。
此外,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國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逐步實現從“國際大循環”向“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轉型。與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初衷相反,“大進大出”不僅沒有解決我國沿海與內地之間的矛盾,反而導致了資金、資源和勞動力被虹吸到沿海的出口導向型部門,造就了畸形的外向與內需相分割的“二元經濟”,成為內需長期無法啟動、民族企業的投資機會被外資擠占并引發嚴重經濟泡沫的主要原因。中國將來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方面的發展理念,應該實現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戰略轉變,并以此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和參與全球治理發展需求的戰略和方法。
細節決定成敗,改革方式極其重要。當前,應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以此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以法治、執行力和民主監督來提升國家能力和政府執行力,推動改革發展美好藍圖的落地。本期“現代經濟體系要論”策劃,專家學人從深層制度改革、全方位經濟平衡戰略、國企改革、供求關系動態平衡等不同層面深入探討,既高屋建瓴,又落到實處,以期為我國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可行性方案。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