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儒 賀升杰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主旨,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規律,它既是當前經濟發展探索道路上的規律總結,又是我國發展經濟的理論依據,未來的幾十年我國經濟是否持續保持增長勢頭,就在于能否實現經濟理論上的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發展戰略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和任務。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2.010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綜合國力日漸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已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系列成就引人注目,世界各國紛紛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經濟發展奇跡背后的原因。我們在分析國內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應該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解釋我國經濟建設實踐。
政治經濟學是以研究生產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理論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一定生產力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來闡述經濟規律的一門理論體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聯系在一起,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是在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創新,其內容來源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最終又用于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由此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主旨,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規律。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相較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具有時代特點和先進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重點研究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運行規律,最終得出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的結論,主要理論包括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理論、剩余價值理論、生產要素及其配置理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則是在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理論成果,包括社會主義人本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當前經濟發展探索道路上的規律總結,又是我國發展經濟的理論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基本矛盾的分析、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的分析等,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石。未來的幾十年中國經濟是否能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就在于能否形成經濟理論上的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確定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發展戰略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和任務。
基本特征。第一,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經濟建設的探索一直在不斷進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替代計劃經濟,同時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帶來的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有經濟數據表明,2007年我國經濟總量是1978年經濟總量的1500倍,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數據則遠遠低于該數值,例如美國同時期數據為0.37,日本同時期數據為0.13,從1978年到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的經濟總量倍數為0.26,如此驚人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理論指導下的成果。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與我國具體經濟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創新,但其核心仍然是將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系問題作為基本分析方法,并用此理論指導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決策,包括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的確立、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新型工業化道路、自主創新道路、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城鎮化道路、“一帶一路”倡議等,正是這些探索才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
第二,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就是以人民為主體,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價值,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主要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以人為本,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總的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此價值取向下,我國一系列政策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
第三,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階段。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逐年下降,從2012年的7.7%下降到了2016年的6.7%。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我國經濟也不例外。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新常態”這一概念。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建設的現實運行情況,作出了我國經濟進入新階段、新常態的重要論斷。新常態階段強調兩個驅動力的作用:創新驅動力和內需驅動力。首先,在新形勢下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必須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新的經濟發展理念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要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首要地位。將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為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
存在的問題。從我國面臨的外部國際環境來看,首先,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全球投資處于低位、勞動生產率放緩、人口年齡結構老化,主要發達經濟體消費經濟疲軟,新興市場國家增速發展不一。英國退歐公投、美國總統大選、歐洲難民危機、土耳其政變等地緣政治沖突,一系列國際事件頻頻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蕩。
其次,全球需求不足。一方面,全球進口需求增長乏力;另一方面,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各國寄希望于擴大出口,競爭性貨幣貶值的內生動力增大,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同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區域貿易自由化有取代全球貿易自由化之勢。從我國內部市場經濟環境來看,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受經濟周期性影響,經濟發展結構不平衡、不協調,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等等。這些都是我國經濟建設中面臨和亟待解決的發展問題。
經濟發展可實現路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我國通過對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具體涵義、特征做出分析,制定了對應的經濟發展戰略,我們在把握和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還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構建和諧的國際往來環境與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始終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獨立自主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保持反對霸權主義和政治強權的政治立場,在國際交往中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援助世界貧窮地區國家的社會建設,與世界各國建立并保持友好的戰略伙伴關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和穩定,以及積極構建和諧社會,這些為我國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國際環境。在國內,我國政府在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一方面通過政策傾斜,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轉移支付,增加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緩解政治壓力以穩定國內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在新常態下去產能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部分勞動者失業的情況,政府應著力改善民生,增加就業,通過提高財政補貼,運用財政政策調節社會收入再分配,通過宏觀調控市場來穩定國內政治環境,化解貧富差距引發的仇富情緒,以保持消費者信心指數穩定,維持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第二,探索綠色發展道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1世紀以來,我國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積極地改善生態保護和經濟利益之間的緊張關系,將對自然的改造限制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在發展理念上,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內容。因此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積極探索綠色發展道路,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真正實現循環經濟。
第三,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和市場是經濟活動中的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下,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總是學者探討的關鍵問題。
從計劃經濟剛剛邁入市場經濟,將社會主義公有制同市場經濟結合的初期階段,我國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是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所做的一次偉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力。通過國企制度改革、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引進外資等系列措施增強市場創造力,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國政府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對兩者關系做出的科學回答。這不同于資本主義經濟制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新自由主義理論認為政府和市場是不能并行的,有政府強干預就不能有充分作用的市場,反之,市場經濟下不需要政府進行過多的調控,以免擾亂市場自身的資源配置作用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應在市場失靈的部分進行適當的干預,比如政府應增加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透明化市場規則,維護市場公平正義等。
總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要和政府的科學調控結合起來發揮作用,這對于我國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經濟活力、促進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201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人民日報》,11月25日。
朱云、閆帥,2014,《中國經濟發展運行軌跡的政治經濟學思考》,《經濟問題探索》,第3期。
洪銀興,2016,《以創新的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經濟研究》,第4期。
習近平,2014,《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11月10日,數據來源:http://www.gdeconomy.com/chuanqi/2017-04-07/11579.html。
中共中央宣傳部,201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逢錦聚,2016,《我國經濟發展基本走勢和主要矛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經濟縱橫》,第8期。
何愛平、張志敏,2015,《依據政治經濟學原理認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律》,《黑龍江社會科學》,第3期。
喬榛,20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想》,《學習與探索》,第2期。
鄭有貴,2015,《對中國經濟發展奇跡原因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0期。
蔣永穆、張曉磊、周宇晗,2017,《積極探索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政治經濟學評論》,第3期。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