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2月4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進入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授權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意見》發布后,引發了對農業、農村的新一輪熱議。雖然從時間上看,《意見》發布似乎是每年開端的“固定”動作,但從內容上看,《意見》中統籌全文的精神內涵,則帶有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深刻烙印。
借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韓俊的話來說,《意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
《意見》除了對下一階段農業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謀劃外,還給出了很多新思路。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當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兩種“視角差”,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信息、渠道錯位。
一方面,我國農業現代化進入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政府、資本、企業,均在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適度規模經營等方式,朝著組織化、專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等方向發展,也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一批成熟經驗和模式。
另一方面,不少農業大縣,尤其是中西部農業大縣,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缺少資金、技術以及最重要的思維和實踐經驗,一些帶有明顯區域特色的農業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在農業現代化不斷加速推進的過程中,這些縣、市變得越來越被動乏力。
《意見》對當前農村問題,有著更系統、深刻的認識,其中提到: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須加強等。下一階段,哪些農業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呢?
首先是高端農機裝備制造。《意見》中說:推進我國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科研機構、設備制造企業聯合攻關,進一步提高大宗農作物機械國產化水平,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農林機械,發展高端農機裝備制造。
對于中國制造,關注的重點似乎一直放在工業領域,如何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一直存在著盲點和錯位。《意見》對鄉村振興提出著眼長遠的頂層設計,將會為農機裝備制造提供巨大空間,而如何適應農業發展適度規模化等特征,將成為高端農機裝備制造的關鍵。
其次是農村電商及農村冷鏈物流。《意見》中提到,要“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和“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其實,《意見》中有關農村電商和農村冷鏈物流的內容,都指向了一個問題: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意見》提出,“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而在互聯網時代,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冷鏈物流建設,是農產品與市場之間必不可少的通道和橋梁。
第三是包括共享經濟在內的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意見》對發展鄉村振興產業,思路特別開闊,特別提到,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
以共享農場為例,既有政府層面的試點和探索,比如海南省今年將試點建設“共享農莊”;也有企業資本主導的典型和樣本,比如味道網運營的武夷山“天下巖茶山”模式,就很成功。
《意見》中的這種鼓勵,可以看作是對當下全國正在進行的各類新型農業產業模式的認可。
第四是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意見》中還提到: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表明,能夠提供搭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橋梁和能夠培育、孵化中小型農業企業的企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五是特色小鎮。《意見》中提到: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
在經歷一波建設浪潮后,特色小鎮迎來了調整期。而結合《意見》,特色小鎮更好地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可能是下一階段發展的最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