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鄭廣建
新蔡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豫皖兩省四市六縣接合部,總面積145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3個街道,36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1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7.24萬人,是國家新10年“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南省26個集中連片(大別山區)開發地區之一。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30個,貧困人口34161戶11.7萬人。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還有貧困村34個、未脫貧人口9894戶32013人,貧困發生率2.98%。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展順利,成績喜人。
一、主要成效
(一)扶貧項目擴容帶來貧困戶持續增收
2017年1月以來,已批復實施產業扶貧項目4385個,安排資金7737.45萬元,帶動貧困戶15002戶51890人,實現了人均增收1390元。發放金融扶貧貸款4.4億元,帶動貧困人口8847戶27373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通過專項扶貧資金和政策性貸款籌資4.08億元,建成118座村級光伏電站。全縣光伏電站按照3000元1股進行量化,每個貧困村30股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個貧困人口1股,確保貧困戶每年每人分紅1000元以上,貧困村村集體每年分紅3萬元以上。
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已累計培訓6200余人。引導貧困人口外出務工1877人、縣內務工2845人,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安置1.6萬名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扶貧車間吸納就近就業3197人,其中貧困人口1765人。
第一批70座29100平方米扶貧車間,已招引戶外藤編、玩具、服裝、汽車坐墊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66個。
(二)識別精準度明顯提升
在2016年先后組織3次大規模的精準識別“回頭看”的基礎上,2017年又先后兩次對全縣農戶逐戶摸底排查。8月初,聘請河南大學對全縣脫貧退出進行預評估,進一步找準了漏洞和短板;9月初以來,再次開展了精準識別“回頭看”,四大班子領導帶隊開展“圍村式”核查,確保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取得實效。
堅持并不斷完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在每月的“進村入戶周”活動中,持續開展排查走訪,發現新增貧困戶和返貧戶及時納入,并且從納入之日起開始落實當年度各項幫扶政策,切實做到應進則進、應扶則扶、應退慎退。
(三)保障和救助水平明顯提高
醫療救助方面,已補助貧困住院患者20801人次,補助門診慢性病患者9346人次,發放資金3158萬元。
危房改造方面,“危房清零”行動對符合條件的C級危房全部維修、D級危房全部重建,到2017年年底完成改造危房9625戶,徹底解決農村住房安全問題。
教育資助方面,縣財政拿出資金按照每年每生小學生1000元、初中生1500元、高中生2000元、大專以上學生3000元的標準對貧困家庭在校生進行補助。2017年已發放補助資金1784.15萬元,幫助貧困家庭2024名學前教育兒童、7115名小學生、2885名初中生、1060名高中生、536名職專職高學生、719名大專及以上學生解決了上學難題。
社會保障和救助方面,全縣核定農村低保對象23503戶27648人,其中貧困人口7594戶9271人,政府兜底797戶1755人,已發放低保救助資金6117.41萬元。提高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將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及時足額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746.2萬元,其中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11042人397.5萬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9686人348.7萬元。
(四)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
2017年投入9.37億元,新建通村和生產道路1300余公里,完成35個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對56個村文化活動室、68個村文化廣場、52個村標準化衛生室進行升級改造,全縣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有了根本性改觀。
二、主要做法
(一)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強化“六崗同責”。嚴格執行每月一觀摩、半年一考評、年終一總評的督導考評機制,落實縣級干部、鄉科級干部、村組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六崗同責”。
二是推進脫貧攻堅網格化管理。將全縣25萬余戶農戶劃分為7721個網格,選派近萬名公職人員擔任網格員,把力量全部下沉到一線。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全部納入管理,戶戶都明確固定的分包責任人,把責任壓實在最基層。
三是建立貧困戶收入預警機制。逐戶建立了政策措施落實和收入預期臺賬,設定了人均5000元的收入目標,到時間節點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就會自動提醒,實現精準到戶到人。
四是實行重點任務臺賬化管理。全縣各級領導干部層層簽訂責任書、遞交軍令狀,12個專業組和責任部門均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掛圖作戰,縣督查局和脫貧攻堅辦調集最精干力量,對照臺賬開展立體式、全覆蓋、常態化督導檢查,以“洪荒之力”推進脫貧攻堅。
五是打好獎懲“組合拳”。對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的先進人物隆重表彰鼓勵、優先提拔重用。七一前夕縣委隆重表彰了十大扶貧先鋒,9月8日召開脫貧攻堅百日會戰萬人誓師大會,表彰了一批先進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脫貧責任組長、村支部書記等,提拔重用了13名駐村第一書記。同時,加強責任落實和結果運用。在每月脫貧攻堅觀摩評比中,對連續兩次位居后兩名的鄉鎮(街道)黨政正職實行召回。2017年以來,已免職3人、撤職4人、處分6人、約談17人。
(二)強化組織領導
認真落實黨政正職脫貧攻堅主體責任。縣處級領導干部和縣直單位一把手均在所聯系村擔任脫貧書記(主任)。成立12個脫貧攻堅專業作戰組,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擔任組長或副組長。
組建了縣脫貧攻堅辦公室,由一名縣處級領導任辦公室主任,充實縣、鄉脫貧攻堅隊伍,縣脫貧攻堅辦達150人,各鄉鎮(街道)專職人員15人以上。
組建22個駐點督查組進駐全縣各鄉鎮(街道),開展專項巡察和駐點督查。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專項監督,在全縣構建了大扶貧、大攻堅工作格局。
(三)鞏固駐村幫扶
建立全縣黨員干部分包鄉鎮聯系貧困村幫扶貧困戶制度。從全縣優秀副科級后備干部和副科級干部中,選派了駐村干部1170人,其中第一書記350人(其中217人兼任非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長)、駐村工作隊長129人、工作隊員691人,按照“一村一隊”原則,組建了346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實現所有村委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全覆蓋。在24個鄉鎮(街道)成立鄉級脫貧責任組,組長由分包該鄉的縣級干部擔任。在346個村委成立村級脫貧責任組,組長由鄉鎮班子成員擔任。
強化駐村干部考核管理,構建了平時考核、專項考核、年度考核三位一體的考核評體系。明確管理責任,構建了縣委統管、鄉鎮黨委直管、選派單位協管的“三重管理”機制。各級幫扶干部深入貧困戶家中,幫助貧困戶選準產業項目,跟蹤項目實施,確保項目落地并產生效益,幫扶工作得到了群眾充分認可。
(四)加大資金投入
2017年,全年計劃統籌整合涉農資金9.91億元。其中,本級專項扶貧資金預算2.08億元。為全縣24個鄉鎮(街道)每月撥付30萬元扶貧工作經費,充分保障鄉鎮(街道)扶貧辦公經費。
構建完善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確保了扶貧資金投入精準、使用精準、管理精準,無違規違紀現象發生。
(五)夯實基層黨建
著力建強村支部堡壘。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持續抓好軟弱渙散村整頓,為全縣每個村配齊村民小組長,強化了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
深入開展農村黨組織“爭星晉級”活動。評選10個紅旗村,將“十面紅旗”村黨支部書記直接招聘為鄉鎮(街道)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強化支部書記隊伍建設。從回鄉創業人員、復退軍人中選配了30名支部書記,開展支部書記輪訓,建立了村黨支部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制度,制定了村黨支部書記業績考核辦法,提高了村黨支部書記抓黨建促脫貧的能力。
開展“三公三促樹形象”活動。開展“以公心促公開、以公開促公平、以公平促滿意”活動,在村一級實行“雙述雙評”制度,深化“親民愛民走訪日”活動,樹立新時期村干部良好形象。
(六)筑牢群眾基礎
開展入戶走訪“三個一”活動和“夜談”活動,即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在入戶幫扶中,在群眾家吃一次飯、打掃一次衛生、辦一件實事。各村責任組成員、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利用每天夜晚農戶在家時間,靈活選擇村委會、文化廣場、小賣部、群眾家中等方便群眾聚集的場所,舉行座談會、談心會等。在與群眾同吃同勞動和“夜談”中,訪民情、摸實情、解民憂、暖民心,架起了與群眾的連心橋,筑牢了脫貧攻堅的群眾基礎。
(七)堅持產業脫貧
一是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對自身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每戶1萬元以內的財政扶貧資金扶持,引導其發展一批持續性強的種養加項目,大膽嘗試、創業脫貧。
二是金融扶貧全覆蓋。健全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網絡,為貧困戶或帶貧企業提供貸款申請、財政貼息、帶貧資金發放等綜合服務;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完成貧困戶信用信息采集和評價工作,拓寬貧困戶的貸款渠道,提升獲貸率;完善貸款投放機制,建立金融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池,撬動銀行加大貸款投放力度,為貧困戶提供“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貸款,并由縣財政全額貼息;強化產業扶貧引領效應,建立風險補償金,放大10倍擴大貸款規模,為帶貧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金融扶貧貸款。
三是光伏扶貧全覆蓋。通過專項扶貧資金和政策性貸款建成118座村級光伏電站。將全縣光伏電站按照3000元1股進行量化,每個貧困村30股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個貧困人口1股,確保貧困戶每年每人分紅1000元以上,貧困村村集體每年分紅3萬元以上。同時采用農光互補、吸收貧困戶務工等多種模式,構建持續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了貧困村、貧困戶穩定持續增收脫貧。
四是公益性崗位和引導務工全覆蓋。建立縣、鄉、村三級轉移就業服務平臺,免費提供“六路并進”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引導貧困人口外出務工,政府購買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發展扶貧車間吸納就近就業貧困家庭實現至少有一人轉移就業,覆蓋全縣所有家庭有勞動力的貧困戶。
五是扶貧車間對貧困村全覆蓋。在全縣建設190座扶貧車間,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一座扶貧車間,非貧困村根據需要適度建設。產權移交村委會,用于發展村集體產業,資產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三、主要經驗
(一)建強基層組織,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鞏固基層組織這一戰斗堡壘,配齊配強村支部書記和村干部,充分發揮村民小組長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對村干部進行宗旨意識教育,開展脫貧攻堅業務培訓,強化基層組織脫貧攻堅能力建設。
采取多種方式在脫貧攻堅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通過開門接訪、組織貧困群眾開展夜晚談心、深入貧困戶家中與貧困戶同吃同勞動等形式,主動聽民聲、辦實事、解民憂,在脫貧攻堅中打一場人民戰爭,主動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提升貧困群眾精氣神,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二)加強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提高識別精準度
完善和落實好貧困戶動態管理。要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將新增貧困戶及時納入管理,切實做到應入盡入,不漏一戶、不錯一人。加強扶貧系統與各行業部門信息溝通,及時落實各類幫扶政策。
(三)挖掘產業項目,拓寬貧困戶持續增收渠道
用足用活金融扶貧資金和各種優惠政策,發展壯大幫貧帶貧龍頭企業,鼓勵、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好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大文章,帶動貧困村貧困戶通過多種形式發展產業,增強造血能力。
通過搭建轉移就業平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建設貧困村幫扶就業基地、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引導更多貧困家庭勞動力通過勞動就業,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著力提振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激發原動力,培養起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勞動致富、脫貧光榮的主體意識。
(四)落實好各類社會保障和救助政策
通過入戶詢問、查閱戶檔、調取打款記錄等,對教育資助、醫療救助、農村危房改造、低保、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殘疾人生活補貼、特殊救助等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檢查,確保各項社會保障和救助政策應覆盡覆,各項政策資金落實到戶到人。
(五)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
幫助貧困戶修繕殘缺圍墻、硬化院子地坪、維修或更換破損門窗、購置小型家電和簡單家具、打掃衛生,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同時,強力推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使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滿足群眾需要,增強貧困戶勤勞致富理念。
(六)種養結合的科學循環農業模式
在傳統秸稈日益增加、大氣污染防治日益嚴峻的大環境下,大吳莊村積極探索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相結合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玉米秸稈促奶牛養殖,奶牛產生的牛糞還田于果樹種植,果樹種植中間套種西瓜與肉雞養殖。這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循環農業經濟,這種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作者單位: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社、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