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成為了人們生活生產必不可少的工具。計算機網絡的完整性與實用性,成為了研究人員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重要參照指標。由于網絡行動隨意,且網絡自由度高,無論是功能,還是管理等方面的難度也逐漸增加,也更容易受到惡意攻擊。編碼技術的出現,使網絡結構更安全化,錯誤發生幾率也逐漸降低,這也對編碼技術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多要求。
關鍵詞:編碼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結構設計
編碼是指從邏輯層面,將二進制數據看作高低信號,同時分別用光特性、電氣特性表示。目的是合理借助鏈路帶寬,使發送、接受兩端同步,同時降低噪音干擾,以實現檢測、糾正比特錯誤,以及端能量最小化發送等。數值編碼、語言文字編碼、圖像編碼等常用編碼技術,使信息數字化、二進制編碼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編程水平的提高,也帶動了計算機網絡安全結構設計水平的提升,對計算機技術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一、常用編碼技術、方法
基于網絡安全結構角度分析,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不同的編碼方法,合理利用編碼方法,更容易促使編碼目標實現。非ASCII碼、UTF-8、Unicode、冗余碼、數據壓縮編碼、28lQ電平碼等編碼方法。當計算機網絡,遠距離傳輸信號時,應加強對帶寬利用率的把控,通常會通過雙極性編碼方法實現信號遠距離傳輸。近距離傳輸信號時,通過比較帶寬利用效率、各節點設備費用支出,發現帶寬利用率相對不重要。對此,通常使用曼徹斯特編碼方式實現信號近距離傳輸。曼徹斯特具有自同步功能,作用發揮程度高。基于模擬數據,展開數字傳輸時,需先利用脈沖編碼方式,實現模擬數據、數字數據的轉換,再展開數字傳輸。
二、計算機網絡安全概述
惡意節點能夠聯機到網絡,惡意節點無法規避時,需要選擇最佳的路由路徑,如多路徑路由協議等,以降低惡意節點攔截頻率。基于鄰近節點的信任度計算、認證自身節點,是網絡節點經常動作,通過計算聲望值,將不足設定值的節點,認定其為惡意節點,及時施以隔離處置。各個節點都是有限度的傳遞數據,當距離固定,向目的地傳送數據時,數字會通過其他節點,同時以路由方式傳輸。高速系統內的節點,需明確區域內節點個數,及時發送含有信息標頭內容的廣播信息,以確定鄰近節點完成信息封包的情況。當鄰近節點遺失信息封包,通常會再進行傳遞。為規避惡意節點干擾,在傳遞封包信息時,會在封包上標記一個涵蓋節點身分、信息身分的數字簽章。接收節點會借助金鑰,去驗證數字簽章,以確保封包安全完整。各個節點路由表都涵蓋跳板節點、目的地節點、節點更新編號、跳躍次數、首次接觸時間等內容,選擇路由路徑時,會利用更新編號最新的節點,當作是優先跳板,面對更新編號相同的兩個節點,會選擇跳躍次數少的。各個節點在選擇路徑時,都需要參照其所具備的路由表,或是通過路由探測完成。封包傳遞時,會依據封包標頭的路由信息,按照順利傳遞至目標節點。
三、計算機網絡安全結構設計分析
(一)緩沖區溢出
基于編碼安全角度分析,含有標記為最需要的,那么肯定是緩沖區溢出,是程序漏洞給主要來源。找到解決緩沖區溢出問題的根源,可大幅度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頻率。當超長數據進入臨時存放空間,即緩沖區,超出部分會被寫入其他緩沖區,而其他緩沖區存放的程序輸出內容、指令指針、數據等內容會被破壞、覆蓋,間接導致程序、操作系統崩潰。究其原因與編程錯誤有關,如果程序未檢查被寫滿的緩沖區邊界,未停止接收數據,就會出現緩沖區溢出情況。溢出是導致黑客病毒橫行的根本,病毒、攻擊者會通過緩沖區溢出處,運行特別程序,獲取優先級,指示破壞數據文件與敏感信息,通過后門訪問點,會攻擊、感染其他計算機,如“紅色代碼”、“沖擊波”蠕蟲病毒、Slammer蠕蟲等,都與內存溢出有關。程序語言設計,會結合內存空間、性能限制。但通常情況下,無法預知寫入是否會引起內存溢出;對此,可使用fgets()函數,或是c++流對象,避免內存溢出。
(二)代碼植入
未經過驗證,輸入函數行為相對冒險,如代碼植入問題,其后果相比較輸入不匹配函數影響更大,可使函數功
能出現變化。黑客攻擊數據庫時,常采用SQL注入攻擊方式。利用B/S模式編寫應用程序的頻率隨之增加,但受程序員經驗、水平等因素影響,大部分程序員會在未判斷用戶輸入數據合法性的情況下,直接編寫代碼,致使應用程序安全隱患大。防火墻對SQL注入相對不敏感,當管理員對查看ⅡS日志不重視時,并不會發覺被長時間侵入,需要巧妙構造SQL語句,以獲取想要的數據。避免各種漏洞,需要程序員養成良好的編程行為與責任意識,要求其合理采取安全措施,加強編程代碼評價,以及軟件工程測試,意識到與糾正錯誤類型、原因。
如果需求標志了安全代碼產生的開始,那么測試標志了
(三)測試
測試階段時用戶評價軟件執行情況、發現錯誤的最后機會,避免消費者遭受網絡攻擊;對此,加強開發各階段的測試尤為關鍵,包括模塊與子系統測試等,確保應用程序完整安全。當然越早糾正錯誤,對項目計劃進度、代價影響也越小。在代碼移交后糾正錯誤成本高,通常會采用Use Case方法,了解程度響應已知輸入的敏感性,以掌握比較與期望輸出。設計出相關安全的Use Case,能夠確保安全細節得以充分測試。
總結
基于編碼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結構,主要目的是加強鏈路寬帶使用成效,確保最小錯誤檢測敏感度、精確度,以及時更正發送端能量。與此同時,計算機安全結構的功能更加多元化,減少了計算機網絡對人們生活生產的不安全因素,網絡安全系數逐漸提高。
參考文獻:
[1]董曉紅.基于編碼技術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結構設計[J].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2016(4):200-200.
[2] 曹洋.編碼技術下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結構設計[J].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2017(9):206-206。
[3] 路春輝.編碼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 2014(1):130-132.
作者簡介:漆宇(1973-),女,四川省樂山市人,大學本科,就職于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