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中
摘要: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指導下開展的軍民體育健身運動對提高軍民身體素質、保證軍隊戰斗力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
一、前言
毛澤東非常重視體育鍛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一具有真理性的論斷就出自毛澤東之口。而以73歲高齡橫渡長江的壯舉更是身體力行地證明著這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視并非停留在口頭上。早在1917年4月,年僅24歲的毛澤東就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了以“二十八畫生”署名的著名的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文中充分闡釋了他對于體育本質和體育社會意義的認識。1942年發表于《解放日報》題名為《開展部隊中的體育運動》一文中,毛澤東就提出了“開展軍事體育運動,是目前我們訓練部隊的迫切重要任務之一”的號召,并旗幟鮮明地身體力行。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蘇區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毛澤東為保持強健體魄,經常帶領身邊警衛戰士一起參加體育鍛煉,甚至自己在工作之余進行冷水浴、跑步、爬山、騎馬、游泳等體育運動。軍隊中更是在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指導下因地制宜地開展了田徑、攀爬、球類、打獵等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甚至還在特定時間段內舉辦了大型運動會,既鍛煉了官兵體質又凝聚了軍隊戰斗力,在我國軍事體育史上留下了寶貴財富。研究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有助于了解歷史,為當前全面健身運動提供借鑒。
二、延安時期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的發展
延安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曾長期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核心存在,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延安更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八路軍的最重要的指令來源。延安時期的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隨著革命實際的發展不斷變化創新。
(一)延安時期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實踐概況
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在應用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中在全國處于重點地位。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這一地區的軍事體育工作開展良好,一方面邊區軍民的體制得到很好改善,另一方面軍隊戰斗力也得到極大提升。
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指出,“部隊開展軍事體育活動能夠將體育訓練與軍事操練結合起來,極大豐富部隊的文化生活”,在陜甘寧邊區部隊中開展軍事體育活動中,戰士們在參與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中增強了參與軍事訓練的興趣和動力,團隊凝聚力和組織紀律性得到改善,部隊戰斗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部隊間的軍事體育運動開展同時也帶動了群眾性的體育運動。當地群眾長期以來生活在溫飽線以下,根本不知道體育為何物,身體素質也很差,看到紅軍戰士開展各種體育運動,群眾也在農閑時積極效仿,一段時間后,陜甘寧邊區的群眾體育也蓬勃開展起來了。幾乎村村都有體育場,家家都去參加體育活動,延安縣城里體育設施較完善的區域群眾還積極開展乒乓球、籃球、排球等體育運動,農村體育設施匱乏地區則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拔河、疊羅漢等運動。
(二)陜甘寧邊區軍事體育開展特征
1.高級領導的重視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對于軍事體育運動的開展非常重視,毛澤東本人也經常進行冷水浴、跑步、做操等體育運動。周恩來也帶頭在邊區政府窯洞院子里打起了乒乓球。作為一名排球愛好者,紅軍總司令朱德更是經常與戰士打成一片,在工作之余的排球運動中朱德經常大汗淋漓。其他包括羅瑞卿、任弼時等高層領導同樣重視參加體育鍛煉,這些領導的直接參與身體力行地向軍民傳遞著參與軍事體育強健體魄的意識。
2.因陋就簡的形式
革命戰爭時期的條件艱苦,體育運動的開展往往沒有良好的場地器材等設施保障,但是在延安時期,這一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軍民們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開展各種對器材、場地要求不多的運動。比如當時在邊區部隊中盛行的一種運動“爬云梯”就充分顯示了因陋就簡的運動形式。參賽人員不管是什么身份都全副武裝,攀爬懸掛的軟繩梯,速度最快者獲勝。這種運動形式集力量、技巧、速度和平衡力與一體,特別是對臂力的要求更高,但是卻對場地、器材的要求很小。
3.與戰爭形勢相結合
陜甘寧邊區作為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的“圣地”,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都處在緊張的戰爭環境當中,甚至在胡宗南進攻延安時毛澤東還一度做出了退出延安的決定。為了與戰爭形勢相適應,邊區的體育運動確立了為軍事服務的原則。在當時流行的“三操兩講堂”的運動中,訓練項目就是與戰爭需求息息相關的批馬刀、爬云梯、投擲等。針對紅軍的游擊戰術對爬山的特殊要求,在軍事體育訓練中爬山科目更是經常開展。參加爬山比賽的隊伍在山下分組,一聲令下爬山奪旗,獲勝者可以獲得一雙草鞋、幾發子彈或者兩片煙葉的獎勵。
三、建國之后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的延續
建國后,面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現實,國民黨退居臺灣,美國阻撓中國統一的步伐,這種國內外緊張局勢下,毛澤東又高瞻遠矚地指出繼續發揮體育的軍事作用的重要性。毛澤東本人也在新中國成立后始終保持著對體育運動特別是游泳的興趣,北戴河、長江都留下了毛澤東的足跡。
毛澤東認為,群眾性體育運動開展水平能夠直接影響軍隊中體育運動的開展甚至影響軍隊戰斗力。建國初期,我國的民兵制度使全民皆兵。毛澤東指示軍隊中加強體育鍛煉不能有任何馬虎,文職人員也要會騎馬打槍。毛澤東對游泳有特殊感情,他曾13次暢游長江,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特別是游泳運動的熱情。
四、小結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完善的。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同樣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自1924年廣州農講所毛澤東正式提出并闡釋這一思想之后,隨著革命戰爭的深入,結合一時一地的特殊性,毛澤東軍事體育思想不斷完善健全。其中最為突出的兩個時期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的延安時期以及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
參考文獻:
[1]孫偉,謝昊霖.毛澤東軍事理論在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中的運用啟示[J].青春歲月,2013,(11):460
[2]徐振軍.試析陜甘寧邊區軍事體育的特征[J].蘭臺世界,2012·10月上旬:34-35
[3]黨挺.延安時期毛澤東的體育思想與實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05,(03):26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