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摘要:紀檢監察干部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肩負重要職責,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打鐵必須自身硬”,既是中央明確要求,也是紀檢監察自身使命使然。本文對加強干部隊伍自身監督管理工作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僅供參考。
關鍵詞: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探索思考
引言
王岐山同志在 2015 年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要用嚴明的紀律管住自己,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 法律賦予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權、檢察權、調查權、建議權、處分權等其他行政機關無法比擬的公共權力。
一、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自身監督的基本內涵和發展歷程
本文所稱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自身監督建設”是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的一項基本且重要的內容,是指通過流程控制、制度設計、紀律準則等方式,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力監督體系,用以制約和監督紀檢監察干部手中的權力, 最大程度減少紀檢監察干部違法違紀行為,打造一支政治堅定、公正清廉、業務精通、紀律嚴明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
我國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自身監督的發展歷程經歷了萌芽、發展、自我完善和全面提升四個階段,從其發展脈絡可以看出,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黨中央對其的支持。
二、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存在的問題
(一)接受監督的自覺性、主動性意識不強
一方面,紀檢監察部門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構,職業習慣讓少數紀檢監察干部拿著手電筒只知道照別人,而很少想到如何加強自我監督。另一方面,有的紀檢干部感到自己年齡大了,職務提拔了,職級也解決了,又是單位里的“老資格”,主觀上不愿意接受監督。
(二)內部監督的系統化、剛性化標準不嚴
雖然各級紀委都出臺了內部管理制度,但剛性的、問責性的制度支撐還比較缺乏,明確了要求怎么做、應該怎么做,但對違反規定的紀檢監察干部的追責通常規定較為籠統,一定程度造成了內部監督“偏軟”、“做樣子”的印象。
(三)外部監督的民主化、公開化程度不高
目前,對紀檢監察系統的外部監督主要有黨內監督、群眾監督、媒體監督等,但從實際效果
來看,外部監督力量的參與度還很不夠,外部監督實效并不明顯。
三、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自身監督的建議
(一)明確落實“一崗雙責”。
在管理隊伍中,除了要求下級對上級負責的同時,也要強調上級對下級的負責,即各級紀檢組長 / 分管紀檢監察工作的副局長要對紀檢監察干部負責,在抓好業務工作的同時要帶好隊伍,把組織對紀檢監察干部的關愛體現在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和嚴格監督之中,及時關注紀檢監察干部的思想動態,以廉政談話的方式將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消滅在初萌,對發現的違法違紀事件及時處理,不包庇不縱容。
(二)定期開展崗位輪崗。
長期在固定崗位容易形成固定的“關系圈”、“人情網”,這些“人情往來”的東西容易干擾紀檢監察干部執紀監督的獨立性、公正性,定期開展崗位輪崗,有助于清除這種滋生腐敗的溫床,斬斷利益鏈條,同時人員的流動也增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活力。
(三)探索建立監督委員會。
為了解決各級監察室既要對黨委 / 黨組負責,又要對其監督的問題,按照“權力制約原則”,探索建立受同級黨委 / 黨組負責的監督委員會,對黨委 / 黨組書記負責 ,這一獨立機構主要用于監督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執紀監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設立舉報熱線,公開受理對紀檢監察干部的投訴舉報,對紀檢監察干部的業務流程、工作制度給出可行性建議,真正使監督能夠“硬”起來。
(四)建立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制度。
針對紀檢監察干部的選派任命、案件線索查辦、行政經費使用、違法違紀金額收繳處置等方面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確,確保每個紀檢監察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都受到制度的約束。
(五)加大公開力度,強化外部監督
建立健全群眾參與機制。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請群眾把脈、請群眾監督。定期召開座談會、開門納諫會,坦誠接受作風紀律監督員的意見建議,做到要“聘”更要“用”。舉辦“紀委公開日”、“開門評紀委”等活動,讓紀檢監察干部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讓紀檢監察工作進一步“去神秘化”、增透明度,主動接受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
建立健全信息公開機制。擴大公開范圍,通過多種形式公開紀檢監察干部行為規范和辦案工作紀律,明確監督對象和內容,暢通反饋渠道;公開舉報電話、郵箱,設立曝光臺;定期通報反腐倡廉工作情況和重大事項、決策。規范信息公開,用好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平臺,打造權威發布、工作展示、輿論監督的新窗口。
建立健全部門協作機制。積極通過函詢、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走訪等形式,主動向人大、政協等有關單位和新聞媒體及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市民群眾,查訪了解紀檢監察部門在工作及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聽取意見建議。充分利用反腐敗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聯系緊密、了解紀檢監察工作和隊伍的獨特優勢,自覺接受他們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