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娜娜 段廷良
摘要:對高校的學生來說,微信儼然成為了他們日常交際的一個媒體,學生在微信上盡情的發言、轉載和發表評論,表達著自己的言論,但由于學生社會閱歷有限,他們的有些言論反而觸犯了社會的相關法律,本文筆者主要著眼于微信這個媒介,對高校學生網絡言論自由與限制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學生微信言論的特點,進而論述了學生微信言論自由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期待對學生言論自由進行保護的同時,防止學生因言論失當走彎路。
關鍵詞:高校學生;微信;言論自由;限制
隨著社交平臺的不斷更迭,人們的社交軟件從QQ、微博變成了微信,根據《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微信日登錄用戶(9月)9.02億;日發送消息次數380億;朋友圈日發表視頻次數6800萬;公眾號月活躍賬號數350萬,月活躍粉絲數7.97億。①微信儼然成為用戶群最多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而微信的眾多用戶中,高校學生由于其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思想開放,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轉載、發送各種言論,其中包括了對權威和傳統等方面的質疑和討論,由于學生社會閱歷有限,他們的有些言論反而觸犯了法律,本文筆者主要對高校學生網絡言論自由與限制進行研究,期待對學生言論自由進行保護,防止學生走彎路。
一、基礎理論:高校學生微信言論的特點
高校學生利用微信主要通過三個場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1.微信群;2.微信“朋友圈”;3.微信公眾號。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方式主要是發送語音、文字、視頻和圖片,以及轉載、點贊、評論。學生在微信上公開發表各種言論,由于用戶人數多,其言論迅速廣泛的傳播,影響深遠,因此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言論日益被多方關注。筆者對關注的部分高校學生的微信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關于高校學生微信言論的特點如下:
(一)團體性與互動性相結合。學生微信主要是同學間、親朋間以及興趣相投的人之間建立的集合,即所謂的“熟人”關系,由于彼此信任,因此熟人間的言論空間更隨意,互動點評間更缺少防范,失實言論更容易傳播。
(二)半開放性與半隱藏性相結合,主要表現是微信“朋友圈”以及公眾號的言論,只有成為學生好友的情況下方可看到并評論,微信群只有是群內人員才可聯系,因此微信中的言論只能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呈現半開放性,其次,即使是好友關系,學生也可設置朋友圈權限,讓部分人或者全部人看到其相關言論,因此又呈現出隱蔽性。
(三)迅速性與及時性相結合。所有社交軟件的共性——及時溝通,微信主要表現是學生在微信群中發表了某類話題,短時間內就能得到感興趣的學生的評論甚至轉發,一經轉發到其他微信,尤其是好友群比較大或者朋友圈人比較多的情況下,相關言論能迅速傳播,力量巨大。
二、問題及反思:高校學生微信言論自由的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我們提倡高校學生微信言論自由,但由于學生社會閱歷較淺,在微信上發表言論時,很多時候思考不全面,會出現不少問題:
(一)由于微信是個半封閉的環境和“熟人”的聚集,高校學生言論易出現群體效益——群體極化。高校學生微信由于是“熟人”間的圈子,言論只能在相關圈子評論和知曉,而相關圈子多數是由于其有共同愛好或者價值取向,其信息傳播多偏向統一,極易形成對某一社會現象或者身邊行為言論更極端,另一方面由于圈子的半封閉,圈外人對相關言論并無知曉,隨著小范圍的慢慢傳播并被公眾知曉,不易于輿論監管且易造成負面社會效應,并極易被利用微信傳播不實言論的人利用。
(二)高校學生微信言論的失當行為極易侵犯他人權益或者觸犯刑法。微信成為高校學生交流的工具,每天學生轉發、評論和點贊不計其數,難免在言論自由的同時侵犯他們的利益,如暴露他們的隱私侵犯他人人身權益、在微信中誹謗他人,煽動輿論,極易觸碰法律底線。
(三)高校學生微信言論的相關規范并不完善。目前關于網絡言論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憲法》第35條關于言論自由的規定;《民法》第101條和120條關于言論不當的侵權行為條款;《刑法》第103條、105條、181條、221條和378條關于言論自由觸犯國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條例,而這些規定都是言論自由與限制的兜底線規定,雖有一些行政法規,由于缺少具體管理主體,網絡監管工作很難展開,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關于網絡言論自由的具體規定,加上高校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很容易就社會熱點問題被不法分子利用,產生攻擊公權力的行為。
三、保護與規制:高校學生微信言論自由保障及限制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完善網絡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規定。微信是一個軟件,目前規定網絡管轄方面的專門法律也僅有2016年頒布的《網絡安全法》,而專門的網絡言論自由方面的法律幾乎沒有,需要相關部門建立法律,設置配套解釋規定,明確責任界限,高校學生的言論自由可以參照具體的網絡言論的規定,使微信言論自由更具體,層級更明確。
(二)加強通訊網絡行業的管理規范。學生在微信上的言論表達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音頻等形式將自己的言論或者有傾向性的思想通過微信這個平臺表發和發布,這樣就需要微信運營商的行業自律;另一方面,網絡運營商需要制定完善的行業規范,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全面地配合國家,對新媒體進行規范。由于是高校學生針對社會的一些謠傳,微信運營商要建立辟謠功能,加強社會言論的引導,增強微信平臺的自潔能力。
(三)確立微信言論的審核標準和信息過濾機制。關于網絡言論的審核標準處于標準模糊的處境,這就需要我國相關部門建立相關的新媒體言論敏感詞,通過自動審核或者人工審核對網絡言論進行合理管控,這樣一方面控制的不良言論的傳播,另一方面也保障了用戶言論自由的表達。
(四)吸收他國網絡言論自由的規則。最值得借鑒的是美國的“雙階理論”,就是根據言論涉及的價值高低來將公民的言論分為高價值理論和低價值理論。以微信為標準,微信中涉及國家政治,對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就屬于高價值理論,而涉及私生活的則屬于低價值理論。我們在限制高校學生言論自由方面,也可借鑒此理論,當微信中涉及高價值理論時,我們在保障學生言論自由的同時,要加強對失言言論的管制;對涉及學生生活和學習方面的低價值言論,我們盡可能少去限制,真切的保障學生言論的自由表達。
注釋:
①重磅!2017微信數據報告!(完整版)[EB/OL]. 搜狐數據觀:http://www.sohu.com/a/203437993_667510,2018年4月10日訪問。
參考文獻:
[1]李大勇.謠言、言論自由與法律規制[J]. 法學,2014,(1):100-106.
[2]徐楊康.微信言論自由的保障及其限制研究——以微信“朋友圈”為視角[D]. 廣東:廣東財經大學,2014.
[3]曹銀忠.大學生網民群體研究[D]. 成都:電子科級大學,2012.
注:河南省綜治辦、河南省社科聯2018年度專項調研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