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峰
走群眾路線,語言是基礎,同時也是社會現象,是社會生活的表現,語言的文明程度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我國素有文明古國之稱,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優良傳統。我認為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近代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之苦,廣大中國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無論是精神生活、還是物質生活都處于一種貧脊、落后的狀態,解放后“十年內亂”又片面否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育的落后和精神生活潰乏,使社會上污言穢語泛濫,一部分人言談、舉止粗俗,如今,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騰飛,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面貌,人們的生活好了,環境美了,我們財政人提倡文明用語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走群眾路線,實現語言文明一定要大力提倡,大力宣傳,使財政系統人們有所共識。應認識到它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同樣是我們財政干部的個人問題。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精神文明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我們作為服務窗口一分子,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發揚主人翁精神,從自身作起,以語言文明為美,造成一個“文明用語光榮,非文明用語可恥”的氛圍,讓社會輿論來監督規范人們自覺使用文明用語。
走群眾路線,實現財政文明用語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文化素質。語言是人們內在氣質的外在表現,它受人們潛在意識的支配,是與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密不可分的,所以,一定要提高文化素質,加強自身修養,才能使語言文明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走群眾路線,要實現語言文明,不僅僅是指說話,其表現形式還是表情、身體姿態、手勢、一舉一動等這些統稱為副語言。所謂“誠于中而形與外”即是對人禮貌與否要看你的言行。有這樣一種情況:某君接待客人,嘴里說著:“請坐,你好”即不站起來,也不抬眼看,拉著個臉,翹著個二郎腿,難道這也算叫語言文明嗎?我們偉大的周總理在外交使節會上說:“要謹慎嚴肅、謙虛認真、行動合乎立場、言語合乎分寸、禮貌合乎常規。”所以,我們在待人接物時,不僅嘴里要說文明用語,態度也要親切,坐立要端正,總之,言談舉止和諧、得體,才能實現真正的語言文明。
語言的形式十分復雜多變的,任何規范都不能完全限制它,我們財政人應該帶好這個頭,只有整個社會形成一個文明用語的大氣候,各行各業都扎扎實實的搞好職業道德工作,使每個公民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語言文明才能真正地實現。
紅色“1+1”活動也成為“兩學一做”的一個典型示范活動,“兩學一做”活動讓我們更加樹立起政治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實現人生價值。在樹立理想信念方面,首先,要打牢理論根基,保持政治上的堅定。“兩學一做”除了服務對接,還是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平臺,明確自己的職責,堅持把個人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與黨的奮斗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再次,要端正入黨動機,不斷地切實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處理好個人奮斗與組織培養的關系,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利益的關系,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的關系。同時要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紅色“1+1”對接活動,能夠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得以實踐,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躬行后才能絕知此事”,在實踐中不僅可以鞏固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另外,通過學生黨支部與農村黨支部的對結、共建,有利于農村基層黨支部吸納先進的思想,促進自身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彼此的聯系和友誼,增強了二者共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