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峰
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是社會救助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通過政府撥款和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資建立基金,對患大病的農村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給予醫療費用補助的救助制度。
近幾年,在局領導的關心指導下,社保科通過努力,使得城鄉醫療救助這項“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到了廣大困難群眾,深得民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鄉醫療大病救助1911人次,撥付救助資金415萬元,初步緩解了城鄉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一、主要做法
(一)切實加強領導,健全完善制度。
1.嚴格資金管理發放。民政局定期將核定的救助對象名單和醫療救助費用金額報送同級財政部門,財政部門按照民政局提供的救助對象名單和救助金額,及時將資金從財政專戶撥至金融網點,存入救助對象的存折,實行社會化發放。對突發性大病患者及急難危重病人,在救助申請和審批程序上,盡量簡化,做到醫后、醫中、醫前救助相結合。
2.加強督促檢查。組織人員定期不定期對申報、審核、公示和救助等各個環節和涉及對象進行督促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會同財政、監察等部門深入鎮、村到受助家庭了解核實資金到位情況,確保有限的醫療救助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
(二)創新救助方式,提升救助實效。
1.擴大救助范圍。隨著救助資金的寬裕,逐步擴大了救助范圍,除對城鄉低保戶、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重點救助外,還對低保邊緣的大病困難群眾進行救助,讓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難群體都能享受到政府的關懷。
2.提高救助標準。對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人員,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對他們自付部分按比例給予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比例,五保戶實行零起付線救助。
3.區別情況重點照顧。對患有白血病、重型肝炎、重度尿毒癥的特困醫療救助對象給予醫前、醫中救助。對特殊困難的救助對象實施年度二次醫療救助。
4.設立“愛心門診”和“定點醫院”從過程上減少救助對象不必要的費用,并對“愛心門診”與“定點醫院”不定期進行暗查,規范診療機構的治療手段。
二、存在問題
我們在實施救助或在救助后回訪中深深感受到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因病困難家庭無疑是雪中送炭,真正是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完善提高的問題。
一是醫療救助范圍、病種有待擴展。目前,城鄉醫療救助有明確的救助對象和限定的救助病種。對沒有納入救助范圍卻又無力參加醫療保險的困難人群,一旦患上醫療費用較高的病種,無法得到醫療救助,因病致貧返貧現象仍有發生。對救助病種的限制,使不符合限定病種的特困患者無法得到救助。
二是救助資金少,救助標準低。 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頂線的限制,使有限的救助資金對患特大惡性疾病的貧困群眾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其實際困難。
三是工作量大,人員和經費沒有保障。在實施救助中,要入戶走訪調查、印制各種表格,缺少工作人員、經費,工作壓力很大。
三、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投入,合理確定,適當擴大救助對象范圍。 政府每年應根據財政收入增長比例,增加相應資金投入,根據財力負擔狀況,合理確定應納入救助范圍的對象標準,使更多的困難人群受益,造福社會。
二是加大力度,多管齊下,提高對困難人群的醫療救助水平。 重視減輕特殊困難人群醫療費用負擔,要根據地方財力和救助資金的總量,適時調整重點救助對象救助起付線、救助比例和封頂線標準。對于一些特大重病救助對象經集體研究后可不設封頂線。最大限度的將資金救助困難群眾。
三是根據救助對象病種、病情、家庭貧困程度實行醫前、醫中、二次救助是醫療救助今后努力的方向,確保醫療救助資金盡早、及時用到最急需救助的群眾身上。對重癥慢性病的可救助病種要進一步明確,全省應制定出統一的可救助病種,基層容易操作。
四是上級撥付的全年醫療救助資金指標要年初下達,以便各地根據資金總量確定救助方法、標準,以便醫療救助工作有目標、有步驟的實施。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把政策交給老百姓。要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地宣傳城鄉醫療救助對象的條件以及政策、范圍,使廣大群眾了解城鄉醫療救助的申請和審批程序以及所需材料等,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這項惠民政策惠及更多的困難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