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晶
摘要:構建“全景域”旅游發展的新局面,是基于習水縣域內的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特色生產生活文化、豐富的紅色歷史以及發展實際的需要。習水縣在探索“全景域”旅游發展的新思路上,將“全景域”旅游融入紅色智慧旅游、推動國家理念、建設美麗鄉村的項目落實上。文章在分析總結習水縣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的基礎上,探討了習水縣打造“全景域”旅游可以從整合旅游資源、創新管理機制、突出品牌特色、優化配套服務和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
關鍵字:“全景域”旅游;習水縣
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全域旅游概念。2015年,國家旅游局工作部明確指示要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開創了我國旅游發展的嶄新篇章。習水縣積極響應國家旅游發展的號召,緊扣全域發展的主題,依托習水旅游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綠洲紅城,旅居習水” 、“鳛國故里”旅游品牌。
一、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發展的現狀
2017年,全縣旅游產業圍繞縣委“四圈一線”空間布局和“五旅一體”產業布局,以建設“旅居習水”和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目標,狠抓旅游項目建設,不斷完善旅游服務配套,旅游產業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產業。在2018年新年伊始,習水縣迎來了全景域旅游產業發展的春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示范縣構建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續寫了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發展的新篇章。
習水縣旅游資源豐富,共有旅游資源單體286項,可分為8個主類,23個亞類,90個基本類型。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為習水全域旅游奠定基礎。
習水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6℃,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森林植被覆蓋率達52.7%,其中,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覆蓋率高達89.6%。縣域內有565平方公里丹霞地貌,七大生態旅游景區,是遠近聞名的綠色生態王國、“天然氧吧”、“避暑天堂”[1]。近年來,生態保護理念已成為全民意識,習水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將為其全域旅游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第二,特色生產生活文化,為習水全域旅游添磚蓋瓦。
在當今旅游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中,擁有特色旅游資源,是提升旅游發展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習水縣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代至戰國時期,生產生活文化底蘊深厚,鰼部文化、三岔河摩崖石刻、 青溪河僰人遺址、宋代酒窖、望仙臺石窟等文化古跡眾多。習水縣海拔最低處300米有余,最高處1500米有余,跨度較大,因而氣候、植被以及生活生產各具特色。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更為重視,在習水集合旅居功能的旅游小區日益完善,能為滿足不同層次游人的多元要求,為習水全域旅游發展添磚蓋瓦
第三,內涵豐富紅色歷史,為習水全域旅游增添魅力。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習水,在習水縣境內輾轉60余天,是長征途中停留最長時間的縣城。紅軍在習水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其中就有世界文明的四渡赤水戰役。毛澤東同志曾評價指出,四渡赤水戰役是他人生中最為得意之筆。四渡赤水戰役的主戰場在習水縣土城鎮,紅軍在這里生活遺跡、作戰歷史保留地較為完整。紅軍戰士攻堅克難,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更是被習水人民代代傳誦,流傳至今。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為民服務宗旨,是我們國家核心的價值觀主要內容。革命先輩在習水留下內涵豐富的紅色歷史,為習水打造全景域旅游增添了無限魅力。
二、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發展在探索過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習水縣旅游資源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為其開發不同方向、適合不同市場的旅游產品奠定了良好基礎。全縣各種類型的旅游資源相間分布,為資源優勢組合、發揮集群效應,提供了先天優勢。習水縣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從全域、全季概念著手,全方位綜合發展,以鮮明特色打造國內精品旅游勝地,在“全景域”旅游發展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果。
(一)以“全景域”旅游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紅色智慧旅游新局面
習水縣重視構建頂層設計機制,制定區域旅游發展特色計劃,全方位統籌整合旅游資源,最大化的激活旅游要素,運用科學的信息技術,將紅色文化體驗融入到游覽活動的全過程,實現傳統旅游向智慧型體驗、智慧型服務、指揮型管理和智慧型營銷的高效轉化。注重全域旅游信息化的構建,采用高性能的信息處理技術,最大化的整合旅游物理資源和信息資源,系統性的開發和激活紅色文化要素,實現了智能信息化的發展模式。
(二)以 “全景域”旅游發展為戰略載體,推動五大發展理念在習水落地生根
黨的十八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習水,全域旅游與五大發展理念實現了完美融合。第一,創新是旅游發展的靈魂和引擎。習水縣“全景域”旅游堅持將創新思想貫穿于一切旅游工作,開拓了旅游發展新空間、構建了旅游新體系、激發了旅游新的消費點,培育了旅游新的增長極,創造了旅游新動力。第二,習水“全景域”旅游是推進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協調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習水縣注重旅游資源的科學融合,打造集特色和品質于一體的新型旅游產業。一是促進旅游與文化協調發展;二是促進旅游與工業協調發展;三是深入農業與旅游協調發展。第三,習水“全景域”旅游以優越的生態資源為基礎,創新性的提出將環境保護和旅游發展相結合的綠色旅游發展理念。第四,旅游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全景域旅游更加重視開放格局的構建,打破了地域、行政分割等各種制約旅游發展的邊界,拓展了旅游發展的領域和空間,構建了全面開放的旅游發展大格局。第五,全域旅游是推進共享發展的重要載體。習水“全景域”旅游發展重視旅游綜合功能的構建,提倡旅游主客體參與者共建共享基礎設施、資源效益、產品服務以及生態保護等旅游項目和旅游福利。
(三)以“全景域”旅游為切入點,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宏偉戰略目標
鄉村發展需要產業的支撐,而旅游產業的發展既可以助推經濟的增長、擴大就業又兼具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大、綠色特征顯著,可作為新時期建設美麗鄉村的支柱性產業。習水“全景域”旅游發展在充分利用人文、自然資源的同時,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鳛部文化挖掘打造,與我國城鄉建設、城鄉統籌、生態宜居新農村建設宏偉戰略目標高度一致。習水縣“全景域”旅游是以旅游發展為著力點,推動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向農村配置,實現了旅游與農業的緊密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效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三、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習水縣在探索全景域旅游發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極打造紅色智慧旅游,以國家新發展理念指導全景域旅游發展的實踐,將美麗鄉村建設與全景域旅游相結合,互為促進,成效顯著。但在全域旅游發展的資源挖掘開發、運行機制以及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梳理歸納總的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資源挖掘和開發不足
第一,就其自然旅游資源而言,習水自然旅游資源大多以觀賞為主,對其形成發展的歷史淵源和內涵介紹較少,且介紹方法簡單,沒有充分展現旅游資源愉悅身心休閑價值,也沒有重點突出其提升知識文化水平的學習價值,更沒有科學體現將旅游資源融入生態發展,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的生態建設價值。第二,就其歷史資源而言,內容真實性、權威性有待考量。對于“四渡赤水”研究起步較晚,當時參與戰斗的紅軍戰士以及知情人均已過世,因而并沒有真正歷史參與者來還原四渡赤水的歷史真相。史證資料的收集也存在不足,很多行軍指令、作戰計劃等相關文件都沒有保存下或被找到。第三,文化資源產品單一。習水文化旅游資源往往是以四渡赤水展開而來,沒能有效實現“七個習水”精神、鰼部文化、綠色文化的優化組合,顯得產品主題單一。
(二)“全景域”旅游發展系統性不強
習水現有的旅游發展沒有形成產業鏈,也沒有構建起系統性的產業市場,發展重點偏向特色打造,全面性構建不足,“各自為戰的多、集中打造的少”。在系統化打造“全景域”旅游新模式開發不足,無法突出綜合效益,將觀光旅游與保護歷史景觀、構建生態文明、推動經濟增長有機結合,構建“旅游景區+業態升級”、“自然景區+生態文化”全域旅游新探索、新開創。
(三)“全景域”旅游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習水縣“全景域”旅游體制、機制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首先,政府旅游管理主體單一。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的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部門的主導,旅游組織以及相關的機構、企業很少參與,管理主體單一。其次,政府旅游沒有充分整合管理資源。習水“全景域”旅游發展以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為基礎,而這些旅游資源又分屬于林業、文物、文化等部門,這就需要政府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但在習水現實的旅游管理中,旅游產業政策、結構調整、布局規劃、規模控制都未形成系統化統一部署,往往是“各自為政”“孤軍奮戰”、“單打獨斗”。最后,政府旅游管理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手段。
(四)旅游發展同質化競爭激烈
全國都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旅游業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就全國范圍而言,從紅色要素分析,井岡山紅色旅游、延安紅色旅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我國紅色旅游的首選之地。習水紅色旅游起步較晚,紅色歷史相對前兩者相對不充分;從自然旅游資源看,習水避暑度假旅游的消費對象以與貴州相鄰的重慶市民為主,游客數量有限且地域屬性單一,與“被譽為中國戴維營”的北戴河以及“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雞公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就貴州省內看,從紅色要素分析,遵義會議會議及其精神全球聞名,享譽世界。茅臺國酒與茅臺三渡渡口“酒旅文化”的結合,都比習水縣四渡赤水紅色旅游要為人民所熟知;從自然要素分析,有“中國涼都”之稱的貴州六盤水,夏季溫度平均夏季平均氣溫19.7℃,夏季氣候涼爽宜人,比習水避暑度假游的品牌要響亮的多,仁懷的茅臺美酒河的打造也比習水以習酒為代表的美酒河旅游要發展的好。
(五)旅游發展管理隊伍構建不合理
習水縣旅游局工作人員人員編制共計16名,其中旅游專業畢業者4名,占總編制的四分之一。對口專業人員少,勢必影響旅游局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習水旅游資源單體286處,相對于旅游局16名工作人員意味著旅游局每名工作人員要指導管理約18處旅游資源, 工作量大難以形成權威的探索挖掘。
四、習水縣“全景域”旅游發展壯大的具體措施
(一)整合習水旅游資源,打造全領域、全鏈條多元化的復合型旅游
全景域旅游是集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要實現“經旅共創”“文旅共榮”“社旅共進”“生旅共生”戰略追求。一是要充分挖掘資源特質,推進特色旅游項目和重點旅游集聚區建設。二是提升旅游資源利用層次,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機融合,實現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商務會獎旅游多元化。三是打造全時空旅游體系,重視打造 “黑白結合”全時空旅游產品體系,開展24小時全天候旅游。
(二)政府主導,構建習水“全景域”旅游管理新機制
習水縣力求把“全景域”旅游作為戰略性的支柱產業,建設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強縣。一是指出要實現管理主體多元化。全域旅游管理與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不同,政府部門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體,而是凝聚整合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社會組織、群眾個體共同參與的旅游戰略管理方式。二是要構建健全的市場機制。“全景域”旅游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競爭體制,通過優勝劣市場發展規則,凈化旅游發展環境。三是要提升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旅游市場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存在自發性和盲目性,為使習水“全景域”旅游的健康發展,必須提升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和監管能力。
(三)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品牌特色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習水縣根據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和特點優勢,按不同性質、功能進行科學規劃,明確開發方向。如習水縣通過“一心六區”一心戰略規劃,將紅色旅游區、鄉村休閑度假區、民宿風情旅游區、文化體驗旅游區、生態休閑避暑旅游區、民俗宗教旅游區等六個區域。打造“三帶四區三大產業帶”戰略規劃。旅游產業連綿帶、東皇—溫水煤炭 采選帶、二郎—仙源煤炭開發帶。 四大產業園區包括赤水河谷白酒集聚區、習水煤電化循環工業區、溫水重慶工業園區、大坭壩重慶一體化發展區。
(四)整體推進,加強旅游配套基礎服務建設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2018年入境旅游專題研討會上指出“基礎支撐有待進一步夯實。”布局合理科學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旅游地的隱形招牌,重視加強對旅游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景區交通流暢、住宿便捷,是構建習水“全景域”旅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習水縣為了滿足“全景域”旅游的內在要求,積極打造特色餐飲、星級酒店、休閑商業街,加快全縣的交通、便民服務、安全保障救助以及公共服務信息網絡等配套設施建設,擴充習水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新內容。
(五)人才支撐,強化旅游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是旅游發展的第一資源,構建“全景域”旅游的新模式,需要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習水縣根據縣域內的實際,著力建立健全靈活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根據創新區開發建設的需要,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采取定向招聘等方式,引進急需的策劃、設計、管理、營銷等高端人才。針對旅游業專業人才比重低,“半路出家”的情況,習水縣通過政府旅游部門工作職員和旅游產業從業者的雙重培訓,提升旅游服務禮儀知識、旅游就業技能。
習水縣通過全景域旅游示范縣的創建,充分利用縣域內優厚的旅游資源,將新時期的紅色智慧旅游與習水縣發展戰略布局相結合,探索出全域旅游發展新方法、新模式。全面落實黨和國家的新時代發展理念,以全域旅游為載體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形成了農旅、林旅、工旅、體旅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特色突出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形成以土城紅色文化和古鎮文化為核心的全景域旅游大格局,營造了全民旅游、全域旅游發展氛圍,拉動了習水第三產業發展,激發了習水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打造“旅居習水”,實現“酒旅并舉”“富民強縣”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百度文庫.習水概況[OL]。2014.06.
[2]《習水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成果.
[3]劉紅梅.紅色旅游發展的歷史階段研究[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
[4]曾博偉.全域旅游發展觀與新時期旅游業發展[J].中國旅游發展筆談,2016(12).
[5]石培華.全域旅游是新階段旅游發展總體戰略——全域旅游系列解讀之二[J].中國旅游報,2016(04).
[6]葛繼宏.全域旅游治理的路徑探索———以杭州淳安縣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