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思宇
摘要:小區是城市居民居住的主要場域,小區命名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發展變遷以及其內在的城市空間結構變化,并且通過透視小區命名的變化也可以把握人們對于居住空間要求的轉變,從而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空間的階層區隔。本文對通遼市科爾沁區的小區名稱進行歸類分析,總結對城市住宅空間結構產生的影響,并影響因素的原因剖析。
關鍵詞:小區名稱;城市空間;社會結構;變遷
一、通遼市科爾沁區小區名稱的變遷
(一)單位體制下住宅命名。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實行的住房制度為單位福利分房制度。此類住宅區臨近單位工作地點,因此更多被稱為是宿舍、大院。例如電業局西宿舍、十九局大院。雖然這些住宅區逐漸面臨被拆除的境遇,但是單位體制下的住宅區的名稱仍然具有標識性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的慣習,布迪厄認為:由于各個階級和統一階級的各個個體的生活經歷,不論從年代順序和環境特征而言,都不盡相同,所以哪怕是屬于同一階級的各個人的“生存心態”都具有特殊的標志性風格。
(二)早期房地產開發下“溫情和諧”住宅命名。
隨著城市進程速度不斷加快,住房建設也逐步由國家“統代建”與單位建房相結合的模式逐步轉向房地產市場開發,進入到了市場轉軌時期,房地產市場因此慢慢的成長了起來。早期房地產開發商開發的樓盤,更多是以溫情和諧風格來命名。例如平安小區、馨園小區、安居家園等。作為早期的商業性住房,彰顯和諧溫情風格的小區命名。
(三)彰顯“高大上”氣質的住宅命名。
隨著對原來老舊單位宿舍以及平房拆除進程的不斷加快,房地產開發進入到一個“井噴”的狀態,樓盤的命名集中體現為“高大上”的風格。例如:紫云公館、吉地華府、龍興公館、翠迪東郡等以古代貴族人家居住場所“府”、官僚人士居住場所“公館”等,無不展現人們追優渥高端品質的向往。
(四)追求景觀、環境優越的“生態”住宅命名。
通遼市科爾沁市區內流淌一條河流,稱為西遼河。而伴隨著通遼市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區域不斷外擴,西遼河區域也進行了開發,一批房地產商入駐,開啟“河景房”樓盤。“俯視遼河景觀、寧靜清新淡雅”是這批樓盤的主打宣傳。例如:濱河花園、遼河映翠、水岸春城、怡景江南等等。這些名稱體現出人們開始重視自身居住地的生態環境,追求健康有品質的生活。
(五)住宅命名新趨勢。
除了完全商業性住宅之外,通遼市科爾沁區還有依托國家社會福利政策構建的小區住宅。例如:村和新居、惠民小區等。該小區住房有很大一部分是小戶型,是為有最低生活保障居民的提供的保障房與廉租房。此外,學區房成為了大勢,致使房地產在樓盤的命名上也更有“學院風”。例如園丁小區、學府家園、名仕小區等。由此展現了社會發展的新的需求動向。
二、住宅名稱變遷下城市住宅的空間結構演變
(一)從單一到多元的空間分隔結構。
在計劃經濟時期,住宅區域小區的命名的唯一標準就是單位的名稱,所以當時城市住宅空間結構的分化是由一個個單位來區別的。住房制度發生改變,原有的單位分房轉變為住房交易市場。市場則是以供求關系的姿態出現,房地產市場則需要迎合消費者的購房需求。因此在多元化的購房需求之下城市的命名風格也發生了多樣性的轉變,演變為多元性的城市住宅空間的劃分。
(二)從全封閉到半封閉的住房分層結構。
雷克斯和墨爾將城市視為一個空間結構與社會結構合二為一的特殊體,隨著歷史的發展,城市逐漸分為初一個個空間上相互隔離的地段或單元,不同類型的居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的次級社區,并表現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從科爾沁區的小區的名稱變遷中發現,計劃經濟時期由單位統一按照職位、形成了半封閉的住房分層機構。新城區環境優越的住宅區居住城市中具有較高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的人;炙手可熱的學區房是極其重視教育中產階級的首選;政策住宅小區為社會中的下層群眾提供了安家的保障。由此可見,在城市住宅空間中形成了住房分層性結構。
(三)呈現多功能型的住宅空間分化。
當前城市住宅空間呈現出功能性的區間分化,例如滿足子女教育功能的學區住宅區,滿足人們追求健康生態的景觀住宅區,滿足基本居住生活需要經濟適用住宅區。這些具有不同功能性需求的住宅小區將城市住宅空間進行了分隔。另外,“養老房”現已出現在有些城市之中,它也在滿足人們對于養老的需求。
三、影響城市住宅空間結構轉變的影響因素
(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快速的城市化為土地、住房等制度轉型在空間上提供了大量試驗空間,使得居住環境在不同區域的空間差異更加顯性化。通遼市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期,城市空間在不斷的向外擴張。新城區位于中心城區的北部,遼河的北岸,目前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漸的完善,城市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新的樓盤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二)宏觀政策制度演變。
根據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觀點,空間結構是社會結構的隱喻,是由特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居住環境的空間結構同樣也構建于社會制度的基礎之上,計劃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制度的轉型與居住環境的空間的差異緊密相關,而這種制度轉型的最大影響是解除了住房、土地、服務社會等與單位制度的聯系,增加了居民選擇居住地的自由度。選擇什么樣的居住環境是由自己來決定,居民需求結構的轉化為城市居住空間的不同區隔。
結語:通遼市科爾沁區小區命名的演變特點,反映市區空間住宅結構的變化,也同時也是對城市文化與社會結構的顯現。首先是空間結構分隔標準的變化,即從單一單位名稱識別到多元居住類型識別;其次,從全面封閉到半封閉的居住空間分層結構,即由單位體制下“科層制”分房分層結構,到自主選擇下的半封閉的居住分層結構;最后,呈現出城市住宅空間多元功能性需求組合。在影響因素方面體現為通遼市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期、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以及居民個體的自主的居住決策權,在今后的通遼市的居住空間會隨著居民新的需求增長點變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2]蔡禾 城市社會學:理論與視野[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3]柴彥威. 時空間行為研究前沿[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