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 張琪梓
摘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在探索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研究社會主義理論時,從矛盾論出發,依據部分質變的觀點,把社會主義明確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這對于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有價值的。然而,毛澤東后來又提出“大過渡”理論,使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認識上出現了一些偏差。
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科學發展觀;發展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是制定濟經社會發展戰略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為了更好理解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對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論思想進行再思考和再研究,是很有裨益的。
一、從矛盾觀點出發,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論
所謂發展階段問題,實際上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問題。毛澤東根據社會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從哲學角度提出這一問題。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1]正是這一基本矛盾,決定人類社會必然發生質變和革命,必然會有發展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都是這樣的。1958年,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指出:“進到共產主義時代了,又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的發展階段。從這個階段到那個階段的關系,必然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關系。”[2]
毛澤東根據社會基本矛盾提出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巨大貢獻。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論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它使我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用發展的視角、變化的眼光觀察未來社會,這為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奠定了堅實地思想基礎。
二、依據部分質變的觀點,毛澤東把社會主義明確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毛澤東運用矛盾觀點分析共產主義社會有許多發展階段時,實際上包含了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劃分。經過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挫折之后,毛澤東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比較集中地談論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他說:社會主義一定要向共產主義過渡,就是到了共產主義階段,也還是要發展的。它可能要經過幾萬個階段。能說到了共產主義,就什么都不變了,一切都“徹底鞏固”下去嗎?難道那個時候只有量變而沒有部分質變嗎?在他看來,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之前,也會分為許多階段。他說:“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個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3]并且毛澤東認為:“從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也是革命。”[4]這種革命已不是歷史上那種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了,而是技術革命、科技革命。
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論,是馬列主義思想寶庫中一個比較新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將共產主義劃分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列寧明確地把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階段”。 后來,列寧從俄國的歷史和社會實際出發,又將共產主義劃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并使用過“初級形勢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但沒能對社會主義作明確的階段劃分。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的是毛澤東。
實際上,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早在50年代前期就已萌芽。針對蘇聯“社會主義建立之日即共產主義開始之時”的錯誤提法,毛澤東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比較務實,認為公有制的建立只是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只有社會獲得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才算建成。社會主義的發展是這樣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渡時期結束)——社會主義建成(社會生產力比較充分的發展)——準備向共產主義過渡(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毛澤東將社會主義建立同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加以區分,動態表示了社會主義由“建立”到“建成”的發展進程。1956年1月,在全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認為:“社會主義已經進入,尚未完成。”1957年2月,毛澤東又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繼續建立和鞏固的過程”。[5]毛澤東的這一判斷包含兩層涵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從“建立”到“建成”的轉變階段,還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才能成為高度工業化的強大國家。
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兩個發展階段的思想,不僅從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上層建筑的發展等政治經濟學角度來闡述,而且運用唯物辯證法,從哲學角度、從社會發展的質變和部分質變以及社會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來進行論述。盡管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論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內容不盡相同,但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兩個發展階段卻是一個積極嘗試。他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于研究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有價值的。
三、毛澤東由“小過渡”到“大過渡”的思想轉變
1953年,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因此,我國的過渡時期到八大宣布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已經結束。但是,八大以后,毛澤東在談到我國當時所處歷史階段,仍認為我國處于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否定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歷史階段的存在和穩定性。此時的“過渡時期”已不同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渡”含義了,即“大過渡”思想。毛澤東在由“小過渡”論走向“大過渡”論,大致經歷兩個發展階段。
1957年10月,毛澤東在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使個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這個斗爭要搞很多年的,究竟多長時間叫過渡時期,現在還很難定。1959年八屆八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指出:我國現在還處在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這時,毛澤東指的“過渡時期”,不僅把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歷史階段包括在過渡時期內,而且延伸了過渡時期的下限,把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建成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也包括在過渡時期內。這是毛澤東的認識由“小過渡”走向“大過渡”的第一階段。
毛澤東關于過渡時期下限的第二次改變,是把終點由社會主義建成之日推到進入共產主義之前。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過渡時期包括一些什么階段,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過渡時期包括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也包括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另一種說法是,過渡時期只包括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究竟怎樣說法才對,要好好研究。還說:馬克思這里講,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有一個“革命轉變時期”。我們就處在這樣的革命轉變時期。顯然,毛澤東持前一種觀點。這就是“大過渡”論。1963年6月,這個觀點被正式載入經他修改的《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建議》寫到:“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以前,都屬于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都是無產階級專政時期。”[6]這樣,毛澤東的認識就完全由“小過渡”論轉變為“大過渡”論。在工作實踐上,則社會主義尚未建成(實際是遠未建成),就搞共產主義試點。
毛澤東為什么會提出“大過渡”理論呢?
首先,夸大了過渡時期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還存在過渡時期的一些特點和矛盾,如還有一些地下工廠,資本家拿定息,有些地方出現罷工罷課現象。這些現象有的確實屬于階級斗爭,但毛澤東過于看中這些現象,忽視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已經消滅的事實,仍把這些矛盾當成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而混淆了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既然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都作為主要矛盾存在,誰戰勝誰的問題還沒有最后解決,社會主義被包括在“大過渡”階段中也就合乎其理論邏輯了。
其次,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論點的理解出現偏差。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指出:過渡時期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革命轉變時期。列寧準確地把這里的“共產主義”理解為“社會主義”,并為大家所接受。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過程有“建立”到“建成”的階段,那么馬克思所說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是指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如果是指社會主義,那么是指社會主義建立,還是社會主義建成?馬克思留下的難題,讓毛澤東認為,從社會主義建立至社會主義建成,到進入共產主義,都處在漫長的過渡時期之中,黨的基本路線也一改再改,影響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總之,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這樣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好的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生活。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73頁。
[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52頁。
[3]《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16頁。
[4]《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08-109頁。
[5]《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74、375頁。
[6]石仲泉:《毛澤東的艱辛開拓》,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