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國
摘要: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歐美文化產業的理念逐漸傳入中國,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產業化將會極大的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產業化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是舞蹈者利用身體完成各種優雅的動作,給人以放松和愉悅,正如宋代王禹偁在《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所言:“公既至,以二十騎自衛,入見蜀主,諭以禍福,示以恩信,蜀之君臣舞蹈感悅。”舞蹈總是能牽動人的情感,實現最直接有效的情感表達,從古至今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舞蹈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是普遍存在,地域文化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舞蹈流派,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舞蹈藝術。
民族民間舞蹈中“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因純粹、干凈、內容豐富等特點成為了中國舞蹈藝術中的亮點,它傳承了創造以來的基本特性,未經現代化的入侵,具有獨特的舞蹈文化的源頭性、藝術性和思想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對舞蹈的認知不斷加深,“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逐漸受到了大眾的關注。
一、原生態民族民間藝術的由來
“原生態”一詞自提出以來內涵不斷的發展延伸,主要指沒有經過任何修飾雕琢,普遍存在于群眾生活中的一種原始的、自然的、質樸的、真實的形態,包含有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曲、原生態繪畫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原生態逐漸被應用于文化的各方面,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特殊形態的文化標記,其主要特點是原生化、大眾化,原生態已被廣大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態舞蹈作品是20世紀60年代的《劉三姐》,其舞臺和演員的原生態化使該作品成為了原生態作品的佳作,該劇不僅將當地的原生態文化清晰自然地展示在觀眾面前,更進一步促進了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進步。從此以后,諸多原生態作品不斷登上舞臺,給觀眾留下了一幕幕難忘的作品。原來這些在起初被視為沒有藝術氣息的民間娛樂行為,也能散發出強大的魅力!在隨后的社會發展中,原生態一詞被人們廣泛采納接受,其中漸漸發展出了原生態唱法、原生態歌曲、原生態繪畫、原生態舞蹈等內容,原生態也因此真正被視為文化藝術的表達形式之一,成為了藝術中的重要部分。
二、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現狀
中國悠久的歷史滋養了民族民間舞蹈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在不斷變遷演化中,形成了濃厚的民族氣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的消費開始增長,藝術消費逐漸提高,舞蹈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在國家大力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背景下,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化開發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是一種原始的民間舞蹈,帶有民族特色,具有創作者所賦予的精神特點,是一種“非現代化”的民間舞蹈,傳播在民間進行,主要舞臺是田間地頭而不是劇場的,多在民族儀式或民族活動中進行演示和傳承。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其起源和流傳皆在民間,因此其舞蹈成分組成包含著民族風俗、民族生活習慣、民族文化等基本因素,展現了各民族不同的精神風貌。
觀眾對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的鑒賞需要在特定的環境氛圍下進行,才能產生生活感情上的共鳴,獲得最佳藝術展示效果。過去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很難展示在舞臺之上,是諸多舞蹈創造者所面臨的技術難題,無論是在舞蹈藝術的處理上,還是在表演舞臺的設計上,都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歷史經驗表明,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舞臺展示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原生態舞蹈都是由創作者由意識創作出來的,不能滿足大部分觀眾的藝術要求,因此導致觀眾無法接受某些類型的舞蹈。舉例而言,田野舞蹈在古代不被廣大群眾所接受,他們認為田野舞蹈只是一種娛樂表演,不具有任何文化藝術,沒有資格走上藝術的舞臺,在這種背景下,諸多創造者因此放棄了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繼續創作與傳播,大大影響了原生態舞蹈的發展,另外,較多觀眾不認同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是一種藝術,他們僅以為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是一種用來緩解心情的方式,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算作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漸漸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其次,因表演者自身的舞蹈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將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表演得和創作者的初心一樣,即不能原汁原味將原生態舞蹈文化展現出來,由于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來源于自然,而舞臺卻屬于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因此如何將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有效結合起來,是廣大舞蹈研究者的重點工作之一。
三、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產業化開發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演化不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可以進行民間舞蹈的產業化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中國舞蹈的藝術價值,來完成更多的市場價值追求,通過商業活動挖掘舞蹈的產業化。實現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化需要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頒布鼓勵政策,實現民間投資的導向性,舞蹈則可利用自身的吸引力來吸引觀眾,再結合社會各界的支持,實現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該種做法不僅可以豐富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還能實現舞蹈藝術本身的商業價值和文化發展。
舞臺劇《劉三姐》是建國后早期原生態民族民間歌舞的成功藝術形態之一,該作品利用山水實景作為舞臺背景,選擇民間群眾作為演員,最終形成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原生態藝術作品。近年來,在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推廣之下,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化逐漸受到關注,楊麗萍是生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著名舞蹈藝術家,她的《云南映象》以云南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為素材,從民間選取群眾作為演員,配合現代商業推廣運作,實現了藝術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自2003年公演以來已在國內外成功演出了數千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云南映象》是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產業化開發的優秀作品,是近年來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完美展現,它以地域文化為背景,形成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化運營的新局面。《云南映象》的成功,讓“原生態”的概念漸漸從田間鄉頭走上了舞臺化的商業表演,讓觀眾逐漸接受了原生態舞蹈文化的理念。
四、結語
總之,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化開發既有利于傳統藝術的保護,也迎合了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歷史潮流!
注:本文科研名稱:中國蒙古族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化開發研究。項目編號:CWYB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