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花瓷是以鈷料作為繪畫顏料,直接在坯上畫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過高溫燒制一次成型的釉下彩瓷器。它是我國瓷器產量最多也是最主流的瓷器品種。最早的青花瓷器在唐代已初見端倪,發展至現在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青花的著色劑是鈷料,中國使用鈷料的歷史久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使用的鈷料也不盡相同。在瓷器鑒定中,不同鈷料的發色特點是我們對青花瓷斷代最主要的依據之一。本篇論文以鈷料為研究對象,以年代為分期敘述中國青花瓷器史上重要的鈷料。
關鍵詞:青花瓷;鈷料;青花著色劑
一、我國所使用的鈷料種類
“鈷土礦是由二氧化錳、氧化鈷和其他氧化物組合成的復合礦外觀呈黑色塊狀或顆粒狀。”鈷土礦經過淘洗、煅燒、揀選等工藝制作成為繪制青花的色料,即稱“鈷料”。我國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鈷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唐青花鈷料、蘇麻離青這兩種進口鈷料;一類是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珠明料、浙料這幾種國產料。
二、歷代所用鈷料淺析
中國對鈷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湖南長沙出土的藍琉璃珠,通過對這顆珠子的電子探針分析,可以發現藍琉璃珠的著色元素是鈷,這是中國現在發現的最早使用的鈷藍。除了藍琉璃中的鈷,唐三彩中藍色的著色元素也是鈷,唐三彩中藍彩器比較珍貴,全藍彩器更是名貴,它的是鈷藍運用運用的集大成者,這對青花的起源有著很大的影響。
通過中國科學院硅酸研究所對現如今所出土的唐青花的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分析技術檢測研究發現,唐青花所使用的鈷料屬于低錳類含銅鈷料,與元青花色料高錳低鐵類鈷料不同,唐青花的鈷料跟唐三彩中的藍釉更為接近。唐青花鈷料多從埃及、中東伊拉克等地進口。這種鈷料所繪制的青花發色比較濃艷,藍中透綠,帶有黑色結晶的斑點,由于鈷料不干凈,觸摸時有凹凸感。通過對唐青花的考古研究發現,唐青花的主要產地是河南鞏義市的黃冶窯、白河窯。鞏義窯在宋代在宋代由于鈷料缺乏、社會動蕩北方瓷器難外銷等原因導致唐青花在這一時期沒能延續發展。
至元代青花瓷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元代青花瓷多使用進口鈷料,也就是俗稱的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這種鈷料來自古波斯或者敘利亞一帶,名稱來源一說是來自英語中“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萊曼”的譯音,大家認為是他發現了這種鈷料,并以此命名它。蘇麻離青錳鈷比低、鐵鈷比高,燒成后青花發色比國產青料發色鮮艷,色性安定,并帶有“鐵銹斑”。使用這種鈷料燒制的瓷器暈染的厲害,也就是俗語中的“洇”。景德鎮歷史上使用這種鈷料燒制瓷器主要有四個朝代,元代晚期、明洪武、明永樂、明宣德。至明成化時這種鈷料已經用竭,遂用國產鈷料“平等青”所替代。
平等青產自江西省樂平,明成化、弘治、正德三代主要以此鈷料進行青花繪制。平等青含鐵量少,燒成后,發色藍中泛灰青,呈色淡雅,清澈而明晰。至成化時鈷料的淘洗技術已極大提高,淘洗干凈的平等青,含雜質較少,發色柔和淡雅。至嘉靖二十年六月,在景德鎮爆發了一場瓷業工人與雇主之間的一場流血斗爭,這場斗爭涉及極廣,使得當時景德鎮瓷廠停業,當時主要使用的平等青鈷料來源也隨之斷絕。
石子青又稱石青,是產自江西的一種國產鈷料,從明洪武年間就開始使用,至明中期使用量越來越多,石子青發色灰暗清淡、色沉不亮,民窯多單獨使用,而官窯多與回青結合使用。
回青有美稱“佛頭青”,產自西域或新疆,錳鈷比例高,顏色純度高、藍中帶紫,與蘇麻離青、平等青發色不同。回青與石子青結合使用時,回青量多則發色濃艷、紅紫,石子青量多時則呈色灰藍。明嘉靖至萬歷前期,青花用回青料燒制,發色遠不同于其他時期。由于嘉靖、萬歷時這種昂貴的進口鈷料被皇家所壟斷,所以民窯瓷器中回青繪制的青花瓷器極為少見。在《事物紺珠》就有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珰鎮云南,得之,以煉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這足以說明回青料的珍貴性。
浙料產自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從明萬歷中期以后景德鎮歷代青花瓷器都使用這種鈷料。浙料呈色豐富重則濃紅,淡則藍中帶灰、清麗幽靜。元代、明代鈷料先采料再揀選,后敲碎研磨,之后再水中過濾,而清代鈷料先采料再煅燒,之后揀選,最后研磨。鈷料煅燒技術的發展使得浙料更加細膩,使用經煅燒研磨而成的好鈷料可以分出濃淡深淺層次,俗稱“墨分五色”。
珠明料產自云南宣威、會澤等縣,其中以宣威料為最。珠明料經過了嚴格的篩選,使得氧化鈷的比例提升,而錳和鐵的比例下降。所呈現出的發色更加純正、明麗。康熙時期好的珠明料發色藍中閃紫,像翠鳥的羽毛一樣,所以這一時期的珠明料的發色稱為翠毛藍。康熙時期青花發色也由此為人所稱贊。
洋藍是清代末年,從歐洲傳入的經過工業提純的化學氧化鈷制品,這種鈷料就是現在常說的化學顏料,這種顏料因經過了化學提純,呈色因氧化鈷的含量較高呈現出一種海洋藍色,極為鮮艷活潑,這種顏料呈色穩定,顆粒小,適合繪畫,所以很快就在清末民國流行開來。
三、總結
青花瓷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和“鈷”料的使用有關,“鈷”賦予了青花瓷全部內涵。但是古代手工制備的鈷料需要根據產地而調整配方與工藝,很多已經隨著礦產枯竭而消亡。在數百年中,青花瓷一直是主流,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不同的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于青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差異為鑒定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當我們拿起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艷、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就是我們鑒定的依據,就是我們斷代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浦生、霍華.《青花瓷鑒定》,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6月第一版,20頁。
作者簡介:李曉彥(1994,12-),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