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有機統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保證,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個人認為,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要加快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構提供基礎
文化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歸根到底受經濟基礎決定,而對經濟基礎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生產力是構成一切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的源泉,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主義生產力以以往社會所沒有的速度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因此, 先進文化建設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表現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我們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使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所得的實惠中(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肩負著文化融合的重任,開放和創新是一個普遍性原則。中國曾將來源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于是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些理論不僅指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而且指導中國人民進行著偉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在中國先進文化建構這一問題上,我們要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文化中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行動的指南,代表了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而在當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的理論去教育、武裝人民群眾的頭腦,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三、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構建中國先進文化的基礎
努力構建中國的先進文化、教育、科學是基礎工程,也是綜合國力的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們要抓緊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新時代,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具有緊迫性。目前,我國的科學文化素質總體上還處于落后于經濟發展的狀況, 而文化建設健康有序進行的關鍵,既取決于客觀現實的歷史條件,又與經濟和政治相融合,同時與國民教育的質量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致力于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重視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努力構建中國先進文化的基礎工程。
四、在批判繼承中外先進文化的基礎上走綜合創新的道路
在中國先進文化構建的基本方針和道路這一重大問題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一直主張在發揚民族精神的基礎上,綜合中西文化之長,創造出新的中國先進文化。這種會通中西、綜合創新的主張,在方法上不是折中調和,而是在對古今中外文化進行科學分析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進行辯證的綜合、創造出一種更高形態的新文化,這就是綜合創新文化觀。我們可以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來概括,這一文化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顯優于極端西化派和國粹派,也優于折中主義的中體西用派和西體中用派,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最科學的一種文化主張。
一是構建中國先進文化必須處理好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揚棄和創新。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強了全民愛國主義教育,號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傳統文化的精華更充分地融入中國現代文化中,使其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保障。
二是構建中國先進文化必須處理好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借鑒與抵制批判二者之間的關系。堅持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是由先進文化內在的本性決定的。只有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文化的文化,才能具有世界性,只有以世界性的眼光審視文化,才能真正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吸收西方文化上還應該擴大視野,對于優秀的西方文化,要善于吸收文化成果,進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能夠為我國人民所接受,并融入我國的文化之中,以豐富和促進我們的文化建設。對于國外的腐朽文化,政府應通過多種渠道向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說明并論證其危害,發揮輿論、傳媒和廣播電視的宣傳警示作用,盡可能降低對我國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做到資源共享,繼而合理構建中國的先進文化,使中國文化全面復興。
三是要堅持文化創新,保持文化建設的強大生命力。
創新是文化建設的生命,任何一種沒有創新的文化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死亡。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大力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先進文化的構建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社會工作,需要我們幾代人長期不懈地努力,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們保持冷靜,站穩腳跟,抓住機遇,沉著應戰,把我們國家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們就一定能在新形勢下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構建充滿生機的、活力的、嶄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推動當代中國現代化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