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孫習涵
在《人類簡史》一書中,作者尤瓦爾·赫拉里稱,人工智能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或者說21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演變。
如今,教育領域圍繞著人工智能的討論呈白熱化的狀態,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產業變革正在為教育賦能,也在重新詮釋著教育的內涵。
“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全民信息化時代。”2017年12月11日,在由中國網教育頻道主辦的“一帶一路——教育的新機遇”2017教育家年會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周滿生一語道破了這個時代的典型屬性。

為何是全民信息化時代?周滿生指出:大面積覆蓋所有人群,使所有人受益;獲取知識的成本前所未有低廉,人人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取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從未如此豐富。
在他看來,這個時代充滿著變與不變的辯證性命題,全民信息化時代無疑助推了教育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種種改變,但有些教育的本質及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并未改變。
當下,圍繞著人工智能的討論不絕于耳,而一個話題的焦點就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師,在這個問題上,周滿生認同新東方副總裁徐健的判斷:
“如果老師只做簡單的知識傳遞,人工智能可以取代60%;而在培養學生各方面,包括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復雜決策能力、團體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可能只有30%;最后一個層面是品格和人格培養,包括情感激勵在內,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可能只有10%。”
他特別強調“人不能被技術所操縱,必須要成為機器人的主導。”
周滿生并不否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給教育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我們不可以低估信息化給未來的教育教學帶來的全方位的挑戰”
但在這個時代,信息化、“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人工智能淘汰的只是落后的教育。周滿生覺得很多作為人的能力不能被“互聯網+”、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在培養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品德和人格方面,傳統教學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剩下的問題顯而易見,在這個時代,我們到底要教給孩子什么?
伴隨著這個問題而來的是人才培養模式,在周滿生看來,僅就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項而言,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
“我們都熟悉‘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么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我認為,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有重大缺陷,而且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就出了問題。”周滿生說。
他認為,中國傳統的教學法把注意力放在對于知識的要點上,不重視開發人的獨立和批判性思維,從而培養出的畢業生思維狹窄。
“我們需要培養學生主動進行立論、辯論或對于自己的論點進行修正,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地思維,讓學生挑戰彼此。”他建議。
他引用了《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佛里德曼關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四個觀點:
第一,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第二,要遵循一個公式:CQ+PQ>IQ,C代表好奇,P代表激情,IQ代表智商;第三,教學生學會發掘信息而不是簡單的記憶;第四,開發主導創新的右腦,而不是以往強調的理性支配的左腦,因為左腦再發達也發達不過電腦了。
“當下中國教育缺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意識和方法的背景下,這一觀點可以為基礎教育所借鑒。”周滿生提議。
到底如何培養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核心能力?周滿生在國際領域找到了答案。他尤其看重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教育部長會議。APEC組織非常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工作,二十年來一直在跟蹤亞太地區學生的發展,開展東西方教育的比較。
在大會上,各經濟體探討出了21世紀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它包括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終身學習、團隊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學能力等。
在周滿生看來,國家最新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其中特別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強化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它與APEC會議所提倡的六項基本能力已經接近完全一致了。
APEC將學生的核心素養聚焦到了一些領域,從不少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看,幾個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受到了高度重視。周滿生將它歸納為六點:第一,數學和科學素養;第二,人文素養;第三,國際理解能力;第四,利用現代信息通訊的技能;第五,創造力;第六,就業能力。
創造力培養的問題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而它同樣是周滿生研究的重點。這些年通過對國際教育界的觀察,他將國際上對創造力的培養歸納為八個方面:
第一是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創造力培養給予高度重視。
幼兒的創新能力評價主要表現是好奇心和創造性,小學生是創造力想象,中學生就是通過情景,到了17歲青少年科學創造力定制化。
“我們國家存在一種偏頗認識,就是中小學階段主要是學習知識,打好基礎,創造力培養是大學階段研究生階段的任務。大量的實驗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必須從小培養創造力。”周滿生說。
第二,打好基礎,周滿生認為這是目前國內做得相對比較成熟的一方面。中國的學生兩次參加PISA,均取得了好的成績,便足以證明了基礎教育改革重視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所帶來的積極效應。
第三,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教導學生感興趣地探索,讓學生成為成功問題發現者,讓他們理解學校是一個學生提問題的地方,不是僅僅回答問題的地方。
第四,教師具備創造思維。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欲,要做智慧的老師,要和學生一起學習,給學生創造性評價。
第五,改革課堂教學。在周滿生看來,如果老師采取說教的方式,大量是封閉性問題,強調記憶和背誦,就會扼殺學生創造力。如果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問題,自由地表達思想,會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第六,培養學生方法論的問題,特別是發散思維。這里面用的比較多的頭腦風暴,包括逆向思維,包括重組思維。
第七,改革學生評價方式。周滿生提議減少標準化考試。“我們這么多年來都采用標準化考試,它主要的功能是分別選,而且僅僅是從學業成績來考察,而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能力培養。”
第八,強調拔尖創新人才,要重視特殊才能的孩子的培養。周滿生認為,美國能夠出那么多創新人才,一個原因就是它為最有天賦的學生提供特殊的課程。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不得不提到培養創新型教師。
周滿生曾在新加坡和香港聽過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的演講,他在談到發展學生創造潛能的12條策略中提到了教師的態度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既可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潛能向現實性轉化,也可能阻礙其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要具有求知欲、創造性;要有和學生一起學習的態度;要給學生創造性評價,這是國際心理學界普遍認可的原則。”周滿生說。
他舉了以色列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案例:
以色列要求教師熱愛學生,傾聽他們的感受,給每個學生話語權,讓他們可以開誠布公地發表看法;其次,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天才,想法設法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加以提升。
如果教師眼里看不到天才,只能說明他能力不足;優秀教師的本領之一是會講故事,能把枯燥的學科內容表述得生動有趣。同時,他是一個導體,能引導學生連接歷史、現在與未來,激發他們的思想。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懂得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創新型思維訓練方面,英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課堂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中,英國致力于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創造技能,如類比思維、遷移思維、重組思維、逆向思維、頭腦風暴、列舉屬性、遙遠聯想等,并訓練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等創造性的智能品質。”
在周滿生看來,這也是中國教師目前存在的薄弱環節。
無論如何,在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無法再停留于單一視角。 “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校環境等都會對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周滿生說,“國家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較為視角,深入了解國外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的實踐經驗,從而為提升我國青少年創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