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剛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作為國際主導貨幣在境外流通,廣泛發揮計價、結算、投資和儲備職能,本質上反映了中國主權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經濟地位。2009年,我國從政策供給端上實現了突破,發布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解除了跨境貿易人民幣使用限制。之后近十年里,我國又出臺了多項突破性的政策法規,全面打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巨大發展空間。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是,2015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17年3月,IMF首次公布了全球人民幣外匯儲備持有情況。IMF的這些重大舉措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的高度認可,加強了各國在外匯儲備配置中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提升了人民幣的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呈現了后來居上的發展趨勢。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障礙,是在國際貿易中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比例較小,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我國的經濟總量和跨境貿易總量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尚不相匹配。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依然是全球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貨幣。從貨幣貿易結算職能分析,2016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33萬億元等值人民幣,其中以人民幣結算量是4.12萬億元,占比16.93%,在全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量占比更低至2.17%。同期,美國跨境貨物貿易絕大部分采用美元結算,在全球貿易中美元結算占比則約為42.09%。從貨幣官方儲備職能分析,截至2016年12月,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份額為1.07%,美元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份額高達63.96%。從貨幣計價投資職能分析,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債券和票據余額約為980億等值美元左右,在全球占比0.48%,美元計價的國際債券和票據余額在全球占比則為43.73%。
人民幣國際化潛力巨大,面臨的困難也日益凸顯。美元、歐元等國際主導貨幣在國際投資和貿易、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中具有很強的貨幣慣性。人民幣在占據一定市場規模后,貨幣替代效應越來越弱。中國企業多處于價值鏈下游,如同當年的日本企業,迫于競爭壓力,不得不使用美元和歐元。境外人民幣資產的流動性不足,難以調動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投資熱情。
從主要國際貨幣的成功經驗看,各國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政府抓住歷史機遇,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袖,大力倡導自由貿易主義,將優勢產品輸出到國外,以資本的形式將積累的財富對外投資到各國,奠定了英鎊的國際地位。美國政府堅定推動美元國際化,借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規則確定了美元的權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鞏固了美元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的核心地位。
從英鎊、美元、日元和歐元的國際化歷史經驗看,以所在國央行為主,相關機構緊密配合,和各合作國形成合力,是實現本國貨幣國際化的關鍵。美聯儲作為美國的央行,在1914年成立后的10年,就推動美元躋身于各國官方外匯儲備貨幣行列,并最終主導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建設,從國際匯率安排、貨幣儲備、國際收支機制等制度層面,確定了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英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和對外貸款等金融合作,有效地化解了多起英鎊的貶值、支付等信用危機,提高了海外非居民使用英鎊的積極性,增加了海外英鎊存量。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央行,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負責機構。國家開發銀行應當主動配合央行,形成協調推動機制,加強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央行及金融機構的人民幣授信合作,系統性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歐盟國家貨幣一體化成功啟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歐洲16國早在1950年就共同成立了歐洲支付聯盟,有效解決了各國之間貨幣結算和自由兌換等問題。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很多國家的人民幣貨幣支付系統尚不健全,已經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瓶頸制約。在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無論“居民”還是“非居民”,開立銀行間人民幣賬戶尚屬難事,更無須談人民幣流通,亟須對接能夠服務人民幣計價、結算、投資和儲備等國際化職能的支付系統。應當借鑒美國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以商業化運營模式,加快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并通過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進行最終清算,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全面監控人民幣跨境交易,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必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保障,讓人民幣資金在支持“一帶一路”投資、貿易和金融合作中享有應有的便利。
日元國際化的失敗教訓之一,就是日元在國際貿易領域的計價結算職能未能充分體現。美國是石油消費大國,雖然不是歐佩克成員國,但是對全球石油價格有很大的影響力,在20世紀70年代與沙特達成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將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并用石油金融穩固了美元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地位。大宗商品交易具有極強的貨幣使用慣性,是支持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領域實現貨幣替換的關鍵。伊拉克和伊朗曾經嘗試用非美元進行石油貿易計價結算,但是由于域外干擾、國內政治層面更迭動蕩等各種原因,最終無果而終。2015年,中國和俄羅斯成功嘗試用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2016年,中國正式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石油進口國。以此為起點,國家開發銀行可以繼續發揮大額信貸支持等優勢,在沙特、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力推動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人民幣計價結算,逐步提高國際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程度,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多項重要職能的突破。

2017年9月,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用生、埃及阿拉伯國際銀行(SAIBANK)副行長麥格盧迪代表雙方簽署人民幣貸款協議
“一帶一路”建設強調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五通”和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可以協同推進。政策溝通使得中國能夠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接發展戰略,協商制定合作規劃,拓展新的合作空間,深化金融和貨幣等領域的多邊或雙邊合作。設施聯通激發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巨大需求,初步測算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規模或高達6萬億美元,以美元、歐元等現有的國際貨幣作為投資貨幣是難以持續和高風險的。貿易暢通有利于提高區域經濟的循環速度和質量,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降低交易貨幣的使用成本,有利于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計價和結算貨幣。民心相通可以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營造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合作氛圍。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不僅能深化沿線國家貿易和投資領域的金融合作,拓寬人民幣的計價和結算功能,還能夠擴大沿線國家本幣互換、交易的范圍和規模,加強人民幣的投資和儲備功能。
2017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將提供25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和金融合作。作為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中長期信貸銀行和債券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在以開發性金融方法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際合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獨特作用。截至2016年年底,國家開發銀行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600億美元,余額超過1100億美元。其中,自2013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放境外人民幣貸款超過400億元,積累了豐富的跨境人民幣業務操作經驗。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儲備外匯項目500余個,融資需求總量3500多億美元。
縱觀國際貨幣史,推動貨幣國際化可以分為起步、快速、平穩等幾個發展階段。從貨幣國際化和銀行業務的關系看,起步階段多以銀行零售業務居多,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以銀行批發業務為推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形成良性循環后,又進入零售業務為主批發業務為輔的平穩發展階段。國家開發銀行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通過發債籌集長期資金,和商業銀行多為中短期資金來源相比較,不存在“短存長貸”的資金錯配問題,在支持基礎設施、產能合作等銀行批發性重大業務方面優勢突出。當前,國家開發銀行負責落實2500億等值人民幣“一帶一路”專項貸款,可以發揮批發銀行業務的規模大、影響深、輻射廣、帶動力強等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各大商業銀行開始逐步實施“走出去”戰略,境外分支機構絕大多數設在發達國家或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開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設立分支機構,但是基于所在國審批政策各不相同,布局速度很難短期內滿足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需要。國家開發銀行自2005年以來全面開始境外布局,海外分支機構網絡多以工作組形式體現,覆蓋了197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包括了“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或地區,境外業務多為中長期批發銀行模式,工作方式靈活,對接層次較高,資金匯路暢通,和所在國政府、央行、主要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和中資主要銀行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建立了協同合作機制,重大項目能夠發揮境外銀政企合作平臺優勢,具有較強的引導和調動社會資金能力,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障礙,是在國際貿易中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比例較小,導致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除了貿易結構和貨幣慣性外,主要是由于境外可以投資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太少,不能滿足資產保值和流動性需要。人民幣國際化陷入兩難困境,境外人民幣資金池太小,則無法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境外人民幣資金池太大,大量資金又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品,出現“資產荒”。國家開發銀行享有國家信用等級,是市場化發債的先行者,可以通過發行債券,把市場上短期零散資金轉化為長期大額資金,在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項目同時,有效實現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
“一帶一路”覆蓋亞非歐6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亞洲43國、中東歐16國、獨聯體4國、非洲1國,總人口超過44億,占世界人口的63%,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0%,市場潛力巨大。“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打通歐、亞、非大陸形成新的生產網絡和消費市場,為歐亞非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形成新的增長空間,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生產鏈和價值鏈。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健康調整,中國整個產業在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具備了向境外轉移優勢產能和擴大對外貿易合作領域的實力。國家開發銀行在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項目過程中,推廣人民幣計價結算,優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投資和貿易環境,帶動商業銀行資金和社會資金持續注入,支持中外企業以PPP(公私合伙關系)、EPC+F(工程總承包加融資)、PFI(私營主動融資)、BOT(建設—經營—移交)等多種合作模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形成投融資合作的合力。國家開發銀行可以配合我國有關部門,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達國家及沿線國家全面對接,促進有關國家降低通關與物流費用、節省企業投資和貿易的時間成本、增加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與可預測性,營造快速高效的通商環境,讓沿線國家獲得更多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收益,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內將中國輸出的供應鏈運轉得更加平穩,打造源于中國的全球價值鏈,從根本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