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毅亭

《中國話語:說什么?怎么說?》陳曙光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話語權,是國之重器。大國復興,話語不能缺席。
強大話語往往背靠強大國家。古往今來,中心國家的話語在每一時代都是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話語,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在每一時代都是占據世界舞臺中心的國家。歷史上,中國曾經長期雄踞世界之巔的位置,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從漢唐盛世直至康乾盛世,中國的農耕文明歷經千年進化,達到輝煌的極致。中國古典話語,以其璀璨的內涵、深沉的智慧、優雅的身姿,輻射四方。近則澤被四鄰,新羅和高麗、日本、琉球、越南及東南亞諸國,世受華風濡染;遠則播及世界,在中亞、西亞、歐洲、非洲等遙遠的地方,引起一陣陣文化激動。中華古典話語從古而今未曾斷裂,“中華文化圈”成為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圈、印度婆羅門教文化圈平起平坐的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可謂備受榮寵。
話語衰落往往源于國家衰落。近代以降,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中國被西方工業文明的浪潮“甩了幾條街”。鴉片戰爭以后,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轟擊下,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中華民族不僅因為落后而挨打,也因為落后而失語進而挨罵。西方話語上升為世界的主導話語,占領了文化的高地,掌握了話語內容的定義權、話語議題的設置權、話語爭議的裁判權。西方或以布道師身份出場,謀求將地域性話語上升為普世性話語,殖民世界;或以裁判者面貌出現,以西方是非為標準,對其他國家的話語品頭論足、說三道四。伴隨著西方話語洶涌而至,中華古典話語被迫擠入歷史暗角,失去了昔日榮光。
話語復興寄希望于民族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歷史大事變,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一個歷史性偉大開端。68年,彈指一揮間。今日之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中國在時隔幾個世紀之后,終于站在了民族復興的門檻上。今日之中國,“物質上的強大”正在成為現實,但這絕不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全部夢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中國絕不能淪為一個物質發達、精神貧困的土豪形象。
近年來,隨著中華民族大踏步走向復興,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話語權和制度性話語權得到了大幅提升。APEC峰會、G20峰會、達沃斯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舉動牽動世界目光,低迷的全球經濟、失調的全球治理無不期盼中國方案,中國從未推卸。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機制以及其他相關國際組織,無不期待聽到中國聲音,中國從未缺席。
但我們也有短板,中國話語權的短板在文化和價值觀層面。盡管我們有自身優勢和不少亮點,但“西強我弱”的總體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學派、彰顯中國價值上,我們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話語體系建設,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央黨校教授陳曙光撰著的這本書,是這方面的一個有益探索。這本書聚焦“中國模式”“中國式民主”“價值觀”三大主題,雖說難以勾勒出中國話語體系的豐滿形象,卻也捕捉了當代中國幾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入情入理的剖析。這是難能可貴的。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也是中國話語復興的世紀。我們之所以有這個信心和底氣,是因為中國的成功實踐已經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學術共同體已經形成了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集體自覺,國際社會前所未有地期待來自中國的聲音;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本身就包含了一整套既具有個人鮮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概念、新話語、新表述,他提出的“一帶一路”“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等標識性概念,已經成為國際話語場的核心議題和基本共識。最重要的,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中國話語的復興有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太遠的將來,中國的發展優勢、制度優勢、治理優勢終將轉化為國際舞臺上的話語優勢。國際話語的中國時代計日可期。
中國是行動的巨人,也終將成為話語的強者。
推薦閱讀:
《中國國際地位報告(2017)》
張幼文 黃仁偉主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中國國際地位報告(2017)》延續以往年度國際地位報告的慣例,以全球治理中的中國作用為核心線索,全面評估2016年的中國大事,向讀者展現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嶄新圖景。報告分析了2016年中國對外政治、經濟關系方面的重大主題,主要包括: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及其世界意義;杭州峰會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思路;經濟增長與調整為世界經濟作出新貢獻;“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沿線發展;對外金融新格局與開放戰略的調整;貿易大國確立及對世界貢獻;改革紅利為吸引外資注入新動力;對外投資邁入新階段;中美大國關系不確定與確定并存;亞洲地緣政治關系及其動向;積極推動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新發展;中國與俄羅斯、歐洲的關系;中國與中東外交的新局面;中國大陸與臺灣、香港地區的關系;國防科技體制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2022年冬奧會將由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辦,相信會有大量的國內外游客來到這兩個城市。貫穿于北京和張家口,有一條重要的鐵路——京張鐵路。京張鐵路是在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偉大創舉,這給舊中國人民大大地長了一口氣。也向全世界宣明,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是可以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不管在哪個時代,京張鐵路在中國人的心中都不愧稱得起是神州大地上的另一條“天路”。 本書作者石玉林和京張鐵路有二十多年的淵源,他在這本書中,留下了京張鐵路的故事,寫下了沿線的歷史和傳奇,講述了沿途的魅力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