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友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近年來一直從事于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工作,其中除了城市設計外,都是針對單體建筑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任務書的制訂對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有著較大的影響,值得各位同行關注。
目前在建筑學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單體建筑的設計,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是任課教師對任務書的制訂得過死,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1)這種任務書,有很大一部分是全班乃至全年級使用同一個地形圖,在某些建設條件較為苛刻的基地,為了滿足指標及規范,大量的學生最后基本只能采用某一種功能布局,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揮,也使學生學到的對不同基地及周邊關系處理的知識受到極大的局限。
(2)這種任務書,一般是教師在任務書中列出所有功能房間的內容,然后對所有功能房間的空間尺度(如面積,空間高度)及空間要求等做出規定。這種任務書在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在于容易導致學生對于任務書的絕對服從,最終形成的方案缺乏個性化的特征,缺乏想象力。雖然這種任務書在面積指標的要求上一般可以有上下一定比例的浮動(一般是5 %或10 %),但是這還不足以對方案設計的靈活度有根本性的影響。
實際上,對任務書的設計,其重要性本身甚至并不亞于下一步的具體的方案設計,可謂“設計之外的設計”。這雖然是任課教師的工作,但對學生來說,也不僅應該知其然,更應該知其所以然,改變以前學生對任務書的被動服從為主動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程設計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設計,并使學生最終呈現的設計百花齊放,而且促進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效果。
目前有的高校在建筑學本科階段開設有“建筑策劃”或“建筑使用后評估”之類的理論課程,如果在課程設計教學中加入個性化任務書設計的內容,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這些理論課程與課程設計的結合,使二者的教學效果相得益彰。
一份完整的單體建筑的設計任務書一般都應該有地形圖、設計經濟技術指標、設計內容及功能用房要求、設計進度控制及階段成果要求、設計最終成果要求這五個方面的內容。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后兩個方面(即設計進度控制及階段成果要求、設計最終成果要求)與任務書的個性化設計關系不大,而前三個方面(地形圖、設計經濟技術指標、設計內容及功能用房要求)則跟本文將要探討的個性化任務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以下分別對這三個方面的個性化設計提一些本人的看法。
在實際的單體建筑設計項目中,絕大多數都是針對某一具體地塊的,也就是說,一般只有一個地形圖。
但作為課程設計教學,全班乃至全年級好幾十人只是采用一個地形圖,我認為這肯定是有一定局限的。不同的基地,自然有不同的應對策略,只提供一個基地,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量必然是相對有限的。
但如果分組采用不同的基地,就算某位學生只是需要處理好自己方案的基地關系,但他也必然會從其它小組的基地處理中學習到另外的基地處理手法,從這個方面來講,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絕對有一定程度的促進。
當然,也不排除同一組內采用不同的基地,雖然這對于教師來說,必然意味著更多的投入與付出,但考慮到課程設計教學一般是分組匯報的模式,所以這比分組采用不同的基地應該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選擇不同基地的時候,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幾種典型的基地特征加以組合,比如,針對一個學生活動中心:
(1)可以選擇一個濱水的基地的同時,再選一個緩坡基地甚至山地;
(2)可以選擇一個空曠的幾乎沒有周邊建筑的基地,再選一個周邊有少量建筑物甚至周邊建筑密集的基地;
(3)可以選擇一個用地指標寬松的基地,再選一個用地一般甚至緊張的基地;
(4)可以選擇一個形狀方正的基地,也可以選擇一個用地狹長的基地;而根據基地的地理方位,還可以分為東西向的狹長與南北向的狹長,或者呈一定角度的傾斜關系;
(5)可以選擇一個形狀規則的基地,也可以選擇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基地;
……
這些用地特征組合起來,基地的特征其實可以有很多種的組合變化方式。
當然,這些基地很可能不一定全部都能夠直接從實際地形資料中選取,任課教師很可能需要付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設計”一些地形圖,但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設計經濟技術指標一般包括總建筑面積,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建筑高度等內容。
如果采用不同的地形圖,就意味著也必然會有不同的設計經濟技術指標,這需要任課教師針對不同的用地條件制訂不同的用地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項目的設計中,這些指標往往是不容突破的。
但在課程設計教學中,卻經常會發現某些很不錯的方案,在某些指標上,如總建筑面積超標,或建筑高度超過規定要求,這使得任課教師在給成績的時候陷入兩難。
筆者認為,任課教師在指標的制訂上的確也應該堅持“不容突破”的原則和底線,但是,可以再加上一條,如果突破,必須要求學生提供有足夠說服力的理由和依據。
針對本文開頭所述的那種對單體建筑的功能配置過于詳細(有的甚至規定好了衛生間潔具的數量),房間面積要求也過于死板的情況,有必要讓學生參與到任務書的制訂過程之中,讓他們知道這個建筑應該配置那些功能用房,又應該怎么確定這些功能用房的空間大小及高度、采光通風要求等,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實際項目的單體建筑設計,除招投標項目外,在設計之初,很多時候甲方也只有一個非常模糊的目標,而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任務書,也就是說甲方也只有一個粗略建設目的,而不會有非常細致深入的功能配置及面積要求。比如甲方想在這里建一個幼兒園,他只知道考慮設置多少個班,每班有多少人,而其它的指標都需要設計者跟甲方進行不斷的溝通以便確定和落實。這種項目雖然沒有很具體的任務書,但某種程度上也讓設計者有著更加充分的發揮余地,不同的設計者都可以針對同一項目作不同的解讀。
筆者覺得其實課程設計的任課老師不妨“學習”這種甲方,制訂一個略顯“寬泛”的任務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然后在課堂上用一定課時討論其功能配置的合理性。
這樣的任務書,教師只需對最主要的功能配置及空間要求做出明確規定,對那些與之配套的、或者次要的功能用房的內容則留給學生,讓他們在實例調研和資料文獻閱讀的基礎上做出自己個性化的設計。
拿筆者曾經指導的一次劇場的課程設計為例,我們只規定出幾個最主要的功能空間,如一個主劇場850座(可兼做會堂,必須帶舞臺及側臺、后臺),一個小劇場(帶一個小舞臺),一個可容納300人開會的多功能廳。而其它諸如門廳、休息廳、衛生間及配套服務功能等則完全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實例調研自主決定。
這樣,根據不同學生的調研,自然會有不同的任務書設計,但這個教學任務的主題并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劇場設計,只不過在一些附屬功能的配套上有所不同,比如:
(1)有的學生根據調研,覺得需要結合劇場這樣的文化建筑進行地方民俗的展覽,因此他設置了展廳;
(2)有的學生覺得這樣的文化建筑內部不能沒有書店,尤其是在目前書店經營比較慘淡的時期,因此他特地設置了書店;
(3)有的學生覺得戶外必須配置一個足夠大的廣場以便于一些露天文化活動,如戶外的書畫創作,陳列戶外城市雕塑,并保證廣場舞或街舞的空間;
(4)有的學生通過調研,認為有必要在這個劇場結合目前火熱的藝術培訓方面的內容,以提高劇場的盈利能力,于是他專門在任務書中設置了將近2 000 m2的藝術培訓功能;
……
這些功能配置,在經過討論之后,我們都認為可行,特別是最后這個要增加2 000 m2藝術培訓功能的這個方案,在以往,可能甚至導致總建筑面積的超標,但在這個課程設計中,仍然被老師放行,而且還被高度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設計最終總建筑面積雖然也超出一些,突破了原來設定的指標要求,但我們也認為其本身能夠言之成理,最后不僅沒有扣分,還被加分。
配置好功能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應該對給定的功能用房安排足夠的面積指標和特殊要求。
這些面積指標絕對不能是拍腦門定的,而是應該強調讓學生自主查閱《建筑設計資料集》及相關設計規范等資料,最終形成一系列科學的有強有力支撐的數據。
功能用房的具體空間要求學生在主動查閱之后,可以在心中形成對建筑功能要求的更加系統全面的認知。相比以往,往往是學生辛辛苦苦畫完一次草圖之后,某些地方被老師發現出現嚴重的功能問題,再做修改,學生會感到上一次草圖那么辛苦結果卻需要大改,心理容易受到打擊,為了避免下一次的大改,下一次他就不一定那么積極地投入了。
而現在,學生為了編制自己的個性化任務書,查閱了大量資料后,對某些方案設計的“雷區”就能提前做出防范,提前規避某些不合理的、不合符規范的設計,大大提高下一步方案設計時的工作效率,并使最終的設計成果得到改善。
學生在查閱大量資料后,那絕對比按照指導教師規定好來設計收獲更多。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單體建筑課程設計個性化任務書的設計,既有一部分教師的工作,也有一部分是學生的工作。
教師的工作中,在原來常見的任務書布置工作之外,強調了多種不同特征的地形圖的選擇及針對不同地塊設定不同的經濟指標要求,并強調在對主要功能空間做出明確要求的同時,簡化對附屬配套功能用房設置的硬性要求,以使學生參與到任務書的制訂工作中來。
而每位學生的工作則包括為了制訂這個任務書而必須進行的實例調研,文獻資料查詢閱讀和收集,以及具體功能用房的個性化配置,最后確定具體功能用房的面積指標和空間要求,最后通過課堂討論,確定每位學生自己的個性化的任務書。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這種個性化的任務書,對于學生的學習階段有沒有一個針對性呢?也就是說,是在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訓練結束之后,從二年級單體建筑設計一開始就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還是略微靠后,在三年級甚至四五年級開始設置呢?
筆者的觀點是,單體建筑課程設計任務書的個性化宜早不宜遲,學生越早接觸,越容易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有的高校也許考慮在高年級結合“建筑策劃”或“建筑使用后評估”這類理論課程,在同時期的課程設計中加入任務書的個性化內容,但筆者感覺還是稍晚了些。
以上是筆者對于單體建筑課程設計任務書的個性化設計的一點心得體會,不足之處,還望各位業內同行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