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國 元
(孝義市國土資源局,山西 孝義 032300)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一制度符合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儲備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農村經濟要想適應時代的潮流,順應當前的發展形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實行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必不可少。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進步性,它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讓農民獲得了較大的土地經營權與處置權。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一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農村土地的生產經營狀況。
隨著我國人口的變化,國家對于農村土地制度進行過幾次相應的調整,對土地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并對農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了強調與肯定。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率始終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范圍內。盡管近些年各地的政府相繼推出過一些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但都未取得較大的成效。
農村的土地制度對國家的和平與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斷完善國家的農村土地制度體系,進行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國家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始終保持著較高的重視程度。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村經濟的各項投入不斷加大,農村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設備設施的建設和人才配備的情況都得到了較好發展與改善,農村經濟正在平穩較快的向前推進。
眾所周知,土地問題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當下土地制度正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并不斷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要求。我國的土地制度由最開始的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到后來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經過了一系列的發展和變遷。如今,國家更是提出了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以此來解決農村出現的土地棄耕問題,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我國的農村地區的生產經營仍然采用分散經營的模式,未能形成大規模機械化經營的方式。自給自足,生產效率較低,已經無法適應當前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要求。在這樣低科技、慢速發展的生產模式下大量的農村耕地出現了棄耕的現象,這種情況不僅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造成了極大程度的耕地浪費。不僅如此,當前農村的種植結構仍為單一的糧食作物,沒有形成合理的農、林、牧、漁多元結合的發展模式。種種情況的出現極大的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
土地制度是我國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影響因素。合理利用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土地流轉的模式不僅有利于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還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村棄耕土地,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這一做法不僅節省了農民的開支,還創造了極高的經濟效益,增加了土地產出的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土地流轉的另一大優點是它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帶動養殖業、林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多元結合發展模式的形成。例如資產大戶對于棄耕土地進行十年以上的承包,對這些土地進行集中管理,合理配置,這種集約化的經營模式就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土地的流轉離不開政府的管理支持與監督,有了政府的保障,土地的流轉情況就能持續向前發展,逐步在我國農村形成規模化經營的模式。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從而極大的節省人力資源開支,提高農作物的產出率,促進農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不僅如此,土地流轉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種植大戶的興起,不斷擴大農村土地的種植規模,給農民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投入到農業建設當中。
時代的發展決定了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村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發展,還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單位成本的降低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轉變,讓土地大量的集中在了投資者的手中,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構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范圍,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不僅如此,土地流轉還能讓農村經濟加快走入市場,煥發新的活力。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模式,逐步形成了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促進了農業產品的發展,進入市場讓農戶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競爭,讓土地所能創造的經濟效益變得多樣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土地流轉已經成為了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適應當下的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滿足現代化經營的需要。土地流轉促進了土地的集約化,大規模的土地使利用機械化手段的成本降低,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農戶的文化素質和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要從實際的情況出發,引導農戶進行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提高土地流轉率,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繁榮。
土地流轉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增高,促使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的投資者對土地進行承包,帶來了先進思想與技術的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與種植方法,既提高了生產效益,又使農民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經濟效益,使農村的經濟得到了發展。
土地的流轉,使土地向經營大戶集中,極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使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相結合,讓農、林、牧、漁等項目協調發展,有利于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
促進土地流轉,減少棄耕土地的存在,對于緩和人地矛盾,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保證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解放和發展農村的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眾所周知,農村現階段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想要解決“三農”問題,就要從這些剩余的勞動力下手。而土地流轉制度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土地流轉可以將一部分農民從土地當中解放出來,將這些農民向其他非農工產業進行轉移,推動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的流轉速度也會不斷的提升,盡管我國現在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還并不完善,但其已經對農村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村棄耕土地的出現。這一制度對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推動農業生產結構向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目前,我國正在逐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從土地流轉著手,逐步解決“三農”問題,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建設,促進農村的土地實現高效有序的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