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張鑫玲 余匯蕓
(黃山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徽州傳統村落是指位于古徽州地域內整體空間環境和歷史文脈等保存較為完好的村落[1]。其在村落選址、聚落空間布局、建筑單體營建等方面體現出來的豐富的內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營建理念以及樸素的生態思想,均值得現今城鎮建設學習。
呈坎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古徽州屬地),地處眾山環抱的一處約70 hm2、海拔在180 m~190 m之間的河谷小盆地中[2]。村落按《易經》中的“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理論選址布局,東臨靈金山,東南接觀音山(下結山),北有長春山(上結山),西北面是葛山。八山環繞村落,夏季可避東南臺風、冬季可擋西北寒風。全長19 km的眾川河于北龍山和長春山(上結山)之間向南流去,經村民們改造后呈“S”形從呈坎村前流過,可避火防災。
作為人類生存和進化的基礎,人居環境反映著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3],從呈坎村的選址及布局可見一斑。村民因地制宜,以山為屏障,以眾川河為中心布置村落,居住建設用地多布置在河西,宗祠居中,民居圍繞其放射排列,向外延伸的八條街巷將村落分割成八個區域,體量不大卻功能齊全,與外部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整個村子有3街99巷,3條主街分別是臨河而建的前街(經濟文化中心);后街(百姓集聚居住生活區);主街(鐘英街,古時村中為官者集聚區)。
經調研,呈坎村現存街巷道路等級可分為三級:
一級:前街、鐘英街以及后街的交通性干路,寬度在2 m~2.5 m;二級:聯系村落內部各居住組團的生活性巷道如孫家巷,橫貫東西,寬1 m~1.5 m;三級:各家各戶建筑山墻間的生活巷弄,窄的地方僅0.6 m。街道兩側店鋪檐口的高度約5 m,巷道兩側民居的山墻高約6 m~8 m,山墻高度與街巷的寬度比恰可擋住西曬時的陽光,在夏季炎熱時,曬不到太陽的街巷還能通過與相鄰建筑的熱交換起到被動降溫的效果。街巷道路全部由麻石加碎瓦片鋪筑而成,體現了就地取材的特點。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4],這一規范在呈坎村的水系營建中也有所體現。明弘治年間,為適應村落發展,呈坎村村民對眾川河進行全面改造,修堤壩使河水由西南流改為正南流至觀音山嘴,匯入豐樂河,既解決了眾川河泛濫對居住的影響,又擴大了河西村落的居住建設用地。現今,呈坎村落內水系統主要由穿村而過的兩條水渠——東渠和西渠構成,村民大都集中在眾川河河西居住生活,此處接近水源且地勢要高于洪水位。東、西渠都是從眾川河支系起,沿村中后街平行流淌形成了呈南北向的水圳,最終交匯灌溉農田。水圳寬度約0.8 m,水深0.6 m左右,溪水流速緩慢,通過水圳引導水流從村中居民的家門口和院子里通過,與位于村口的水口以及散布在村落中的水井一起,為村中居民們提供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體系。不僅美化了河西村民的居住環境,改善了小氣候,更具有排水、泄洪、灌溉、為村南水碓(糧食加工作坊)提供動力等多種功能。
和其他徽州民居一樣,呈坎的傳統民居天井空間也具有多重生態作用[5]。以明代民居—羅潤坤宅為例,其是一所二層一進式的典型徽州民居,空間布局緊湊但實用性強,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不同的體塊組合滿足了居民生活需求及對生態環境的適應。
羅潤坤宅為抬梁式木構架,一樓較2層低,一樓廳堂狹小,二樓廳堂寬敞,屋主會客多在二樓。天井形式為“回”字形天井,俗稱“豬食槽”,為典型的明代形式。作為傳統民居中的灰空間,天井是形成室內“小氣候”的重要部分。其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空間是由碩大的屋檐圍合形成“口”字形,高度恰好能遮擋太陽,降低室內夏季溫度;天井下部空間是民居的雨水收集與排水設施,鋪地一般采用石板、青磚、卵石、殘瓦、碎缸片等材質,雨水可滲透入水池、水槽,再流入地下陰溝,注入村落內街巷相鄰水圳,最后排入自家農田灌溉。夏季,建筑受太陽照射,天井內熱空氣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流入天井內部,進而影響房間內空氣循環,冷空氣流過帶走多余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的作用[6]。實測發現羅澗坤宅室內外溫度可以達到10 ℃的差值。
呈坎村中有里長制、保甲制等正式族規,也有宗族、鄉約等非正式族約。這其中的一些民俗鄉約長期約束著生活在鄉土聚落里的村民,使他們對自然環境有著樸素的“共榮共生”的思想。在調研中筆者發現,眾川河邊有村民聯合豎立的禁止捕撈河魚的標志;村民對山上樹木瓜果會按時節有序開采,并保留一些生長健壯的果實令其自行繁衍;村民會分時利用各家門前的水圳進行用水排水……這些行為既保證了村民生活的舒適性,又有效地降低了對自然環境的能耗。
此外,呈坎村營建的公共空間多是村民齊心協力捐資建成,尤以富裕的徽商及出仕任官的人為主。他們集中村里有限的資金、人力、物力,同時基于與自然環境“共榮共生”的理念,因地就勢,以環境的承載力決定村落空間的規模,并盡量適度開發利用鄉土材料和資源,廣植各種與當地環境相適宜的植物與經濟作物,恰如生物般結合地理環境有機生長。
審視呈坎村的整體環境構成,可發現村落雖歷經千年,卻依然保持著“可游、可居、可耕、可讀”的村居生態環境,值得現今美麗鄉村建設學習。在未來的村鎮規劃中要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文化等因素,以構建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