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慧晶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國務院在2010年批準設立了“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設立的唯一一個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在2017年下發“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山西要為其他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經驗,同時也給山西提出堅持改革引領、聚焦產業轉型、突出生態優先、加強協同聯動的發展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山西主要的發展戰略和根本抓手,以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為統領,把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作為戰略突破口,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為做大做強開發區,省委省政府在太原都市區核心區域整合了4個國家級開發區,3個省級開發區以及山西大學城,并向南、向北建立擴展區,開辟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總規劃面積約600 km2,作為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的突破口,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文化創意和健康醫療等6大專業化產業園區。
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結合山西轉型發展的要求和國家戰略的新趨勢,在太原、晉中市區南部,瀟河兩岸成立瀟河產業園區作為新型產業聚集的新園區,也是太原都市區的新門戶。
瀟河產業園區位于太原、晉中市區南部,選址在瀟河兩岸,北起太原鐵路西南環線、榆次區懷仁村,南至規劃國道南環線,西起汾河東岸,東至榆祁高速,總面積約343.48 km2。其中太原市面積205.28 km2、晉中市面積138.2 km2。
瀟河產業園區是太原都市區做強做大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我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觸媒區域。應引領全省轉型發展,承擔提升太原都市區競爭力的歷史使命。瀟河產業園區的發展使命為:充分發揮轉型綜改主戰場作用,促進新興產業和創新資源的有效集聚,領導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發展,形成綜改示范區的產業高地、創新高地,著力打造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創新轉型新引擎。
瀟河產業園區定位為太原都市區的南部門戶,定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承載區,現代物流中心和教育培訓基地。
把瀟河產業園區打造為創新智造區和綠色活力谷。所謂創新智造區是指要以大數據、信息技術、“互聯網+”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實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區。
所謂打造綠色活力谷是指要采用綠色低碳的產業發展模式、空間組織模式以及低沖擊開發建設模式,構建有機的全產業鏈體系和產業鄰里,沿瀟河產業區中間的綠色生態廊道打造園區的生態文化活力帶,建設生產創新、宜業宜居、現代服務有機融合的綠色活力園區。
瀟河產業園區作為山西省綜改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構成以生產創新、現代服務和生態宜居三個核心功能為主。形成:產業功能集聚,創新發展的產業之區;現代服務引領,功能復合的服務之區;藍綠交融共生,宜居宜業的生態之區。
在空間布局上,瀟河產業園區與太原都市區“一主一副一區多組團”的空間結構進行充分銜接。按照“組團集聚、鏈式串聯”的布局思路,同時結合實際的產業發展需要,布局產業組團,打造“一帶、一軸、二心、多組團”的總體空間結構。強化各個產業組團內生產、生活和公共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倡導TOD模式,適當提高產業用地開發強度,從而實現土地集約高效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安排產業用地、居住用地供給,優先為主導產業、市政和公共配套設施進行供地,逐步建立各類建設用地集約低碳標準。強化土地復合開發,提倡短路徑的土地混合利用。嚴格建設標準和企業準入條件,加強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完善產業配套服務,形成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和高效低碳產業集群。
推進區域產業聯動,在省級層面進行產業發展的區域統籌在太原都市區范圍內進行產業協作分工,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探索永續產業發展路徑。瀟河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先導產業以及特色配套產業,按照創新驅動、高端發展,要構建以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產業等前沿先導產業為突破口,以特色配套產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建設現代化產業園區,有效引領全省產業結構升級。
搭建多層次綠色交通網絡。加快推進道路網及交通設施建設,逐步構建以高、快速路為基礎,大中運量軌道交通為骨干,清潔能源公交為主體,公交站點TOD開發為紐帶的多層次綠色公共交通系統。建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加強交通信息化在綜合交通組織、運行、管理中的作用。
加強低碳能源保障。建設區域分布式能源站,積極開展智能電網建設,合理配置和利用風電、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以分布式能源為基礎,以可再生能源為重點的綠色、低碳、智能的能源體系。
建設循環高效市政設施。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設新型共同管溝和透水路面,降低市政設施碳排放水平。加快建立中水回用系統,提高用水循環利用率。推動廢物利用的全過程清潔化,提高廢物綜合利用率。
推廣綠色建筑。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推動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穩步推進太陽能光伏在建筑上的應用。
4.1.1布局思路
工業鄰里,彈性容納:工業鄰里是指在工業組團內設置鄰里中心,實現園區管理社區化。彈性容納是指根據不同產業企業的不同需求,規劃采用大、中、小三種模數,以適合不同行業企業發展;同時可增加模數,以適合企業不同規模的要求。
產業用地高效利用:立體化開發,標準化廠房。
立體化開發:多層廠房有利于安排豎向生產流程,具有管線集中、方便管理、用地集約等特點。結合我國目前情況,較輕型的工業可采用多層廠房。如綠色食品、光學、電子信息技術以及輕型機械制造等。
標準化廠房:推進標準廠房建設,體現“企業集中、要素集聚、產業集群、土地集約”的總體要求,進一步促進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同時拓展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提升工業園區的發展水平,有利于加快推進集約型園區建設。
4.1.2產業布局
瀟河產業園區共布局17個產業組團。選取交通組織和配套服務作為產業組團的兩項重要評價指標,并從這兩方面對產業組團的空間規模進行研究,確定產業組團適宜規模為10 km2左右。同時在產業鄰里單元內部設置3 hm2~5 hm2的產業鄰里中心,配套商業商務、醫療體育、鄰里公園。
4.2.1布局思路
依托都市區中軸與新區產城融合軸,實現區域對接發展。
瀟河產業園區位于太原都市區中軸與新區產城融合軸的交匯區域。
都市區中軸:北起泥屯北部山體,南到太谷南部山體,是聯動太原迎澤、長風、汾東、迎新中心和瀟河徐溝中心及太谷中心的都市區發展中軸。
新區產城融合軸:依托徐溝中心、修文中心、西谷組團、清徐中心,是瀟河產業園區與清徐、榆次等生活區之間的“生產—生活”通勤軸和各組團之間的公共服務與產業協作軸。
瀟河產業園區應依托都市區兩條發展主軸,結合擬設瀟河高鐵站、擬建第二機場等重大交通樞紐布局,有效實現區域對接發展。
聯動周邊產業園區,打造產業鏈組團。
與唐槐產業園區、晉中匯通產業園區、山西科技創新城等形成良性互動發展。充分應用科技創新城的科研創新成果,依托研發中試功能,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變。圍繞公共服務中心,打造產業組團鏈,將瀟河產業園區的多個產業組團進行串聯。依托組團鏈組織交通通勤與銜接、形成產業發展鏈條,組織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形成產業區發展的“動力環”。
依托主要水系,串聯生活服務組團。
依托瀟河景觀生態水系的良好資源條件,在產業組團之間有機布局生活居住組團,形成特色的服務節點,打造產業園區的生態服務帶。汾河沿線布局生態居住組團,適當發展生態旅游休閑服務和運動健康產業。依托規劃梳理后的干渠所形成的水系廊道,結合現有鄉鎮,形成生活居住組團,打造生態住區。
4.2.2整體空間結構
瀟河產業園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將打造“一帶、一軸、二心、多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一帶”:太原都市區規劃確定的瀟河生態廊道和沿瀟河兩岸布局的配套研發、公共服務和生活居住帶。
“一軸”:沿文源路打造產業發展軸,沿軸線布局研發、金融、專業市場等功能,形成東西向拓展、跨越太原、晉中兩市的產業組團鏈。
“二心”:在太原、晉中范圍內規劃兩個公共服務中心。在兩個公共服務中心內相對集中布局為園區產業發展服務的行政、金融、商務、文化、體育、醫療、教育等配套公共設施,其中園區行政中心位于主中心內。
“多組團”:在瀟河南、北兩區,由鐵路、高壓線走廊和泄洪渠道等分隔成的多個工業、物流產業組團和生產、生活服務組團及村莊城鎮化集中改造組團。
在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瀟河產業園區作為一個新興的園區,從規劃設計開始就應以經濟轉型發展作為前提。園區在規劃時,除在產業類型上要以新興產業作為主導發展的產業,彈性容納、立體開發,同時與周邊產業園區構建產業組團鏈,形成產業發展的動力環;同時將節能低碳、節約集約利用的理念融入園區建設中,打造綠色智慧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