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志 梁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黃河西岸土地整治分公司,陜西 韓城 715403)
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美國拉夫運河小區中毒事件發生后,經調查發現,是拉夫運河小區的前身——堆滿化學廢物的大垃圾場的“遺毒”[1]。2015年,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搬遷而引發的多起學生“中毒”事件查出該地是原工業用地污染超標的“病土地”。常外事件折射出我國棕地的隱患,這是中國迅速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早在20世紀中期以來已經受到了西方國家的重視和研究,西方的學者將這些“毒土地”稱為棕地;而我國在近些年來也開始聚焦“棕地”問題,同時展開了不同形式的研究。2016年5月底,國務院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綱領,旨在逐步規范土壤治理的大環境[2]。這些行動舉措,是我國棕地治理逐步由粗放式轉變為規范的里程碑。
棕地治理對解決我國的人地矛盾起到重要作用,而棕地土壤又是其治理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閱讀、歸納、總結,闡述現階段土壤修復的主要技術方法和其適用性,針對國內外的棕地土壤治理的政策環境、法律法規以及市場環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論述與分析,以期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棕地,即棕色土地,和綠地是相對概念,本質區別在于土地是否被開發利用過[3]。美國國家環保局定義:“棕地是指廢棄的、閑置的或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業或商業用地及設施,在這類土地的再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往往因存在著客觀上的或意想中的環境污染而比其他開發過程更為復雜”[4]。英國《規劃政策導則3》將其定義為:“已經開發過的土地,現在處于閑置或廢棄的狀態”[5]。
中國城市棕地大致分為:重金屬污染場地、持續性有機污染物污染場地、以有機污染為主的石油化工等污染場地、電子廢棄物污染場地[6]。
棕地土壤治理即棕地土壤修復。它主要是指棕地受長期工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使得土壤中含有各種污染物,如汞、鉻、鉛、鎘、砷、鎳等重金屬,以及苯系物、氯代烴類、石油烴、多環芳烴、農藥、多氯聯苯等有機物,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治理修復的一個過程[6,7]。
根據棕地原屬地不同,我們可以將棕地治理分為:工業區棕地治理、生活區棕地治理、國防區棕地治理、農用地治理四大類。根據棕地污染性質不同,我們可以將棕地治理分為[8]:棕地物理污損治理、棕地化學污損治理、棕地生物污損治理。
國外棕地土壤治理的研究開始較早,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研究,主要從土壤的污染源、癥狀程度、類型進行了深入研究[7]。而我國的土壤治理在“十五”期間才受到重視,有了初步的發展[9]。
棕地土壤治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將有毒有害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的過程[10]。
棕地土壤治理的方法分為三類: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
德國的工業歷史久遠,工業類型也相對較多,污染治理也較早,因此,其棕地治理的法律法規也相對完善。
德國的《土壤框架指令》(草案)第11條規定了確定污染場地的程序,完善了棕地土壤污染的評估流程和治理風險測定;德國的《聯邦土壤保護法》制定了土壤評估制度,規定了土壤治理的責任主體和義務范圍[11]。J.H.Perkins[12]和H.G.Robertso[13]研究了棕地治理全過程中的創新法律,指出法律的完善有助于棕地治理和開發的推動。日本從2003年2月15日開始實施《土壤污染對策法》,從發生源處解決土壤污染問題[14]。歐盟也對棕地土壤污染修復進行了政策支持,初步構建了棕地土壤污染修復政策、標準、市場、決策等系統的棕地污染治理管理體系[15]。
我國棕地污染治理研究開始的較晚,從21世紀初開始重視棕地土壤治理問題,2005年頒布的國發【2005】39號文指出了土壤污染問題,2011年—2013年,先后出臺了《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暫行辦法》《關于保障工業企業場地再開發利用環境安全的通知》《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防治工作安排》等政策法規,我國已將棕地土壤污染治理提上一個重中之重的日程[16]。
棕地土壤治理產業涉及到棕地開發的責任主體,有一定的市場風險,但就行業、產業的技術發展速度和成熟度以及市場的潛在力和政策性需求來說,棕地土壤治理的市場環境走勢趨于上升狀態,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和背景市場。
地礦企業參與新興土壤污染修復的實例較多,邵勇等統計了地礦企業在土壤污染修復各環節中的占比,指出了棕地土壤治理的行業準入資質問題和技術人才培養問題[17]。段海燕就康達集團的土壤生態修復業務進行政策分析、市場需求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分析和企業戰略設計,詳細闡述了土壤修復企業的優勢、劣勢、存在機會和面臨的威脅[18]。王文坦等提出了棕地土壤修復工程應用的商業模式,介紹了幾個土壤修復的成功案例,指明了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方向[19]。張金婷等研究江西貴溪冶煉廠棕地修復前后重金屬含量的對比,指出應實時監測土壤棕地治理情況,防止污染的二次發生[20]。這些對棕地土壤治理風險及市場環境的研究,表明棕地土壤治理行業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規范化。
本文歸納總結了棕地土壤治理在治理類型、治理技術以及外部政策和市場環境的研究進展,認為棕地土壤治理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和國家重點扶持行業,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和市場價值。在科研、技術方面,棕地土壤污染治理不僅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更需要重視土壤治理行業科研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使得創新轉化為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推廣到實際工程應用中去。在政策層面,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強棕地土壤治理的立法規范和力度,從政策上全力支持棕地土壤治理,給相關企業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可為我國的棕地治理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和財富。在市場環境方面,土壤治理的技術相對復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也會給治理區域的周邊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這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多方配合以及周圍居民的大力支持。
本文針對所收集到的近5年內的棕地土壤修復工程情況和文獻進行相關闡述和分析。由于信息渠道來源限制和資料收集的不全面,仍有一些地方分析地不夠完善和詳細。希望在棕地土壤治理方面可以大數據、互聯網化,以便更好地實時監控治理效果,從而有利于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整體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