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立 恒
(太原市熱力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現階段,城市集中供熱采暖中采取大型熱源聯網的方式逐漸的被應用,且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大型熱源聯網運行,能夠使城市集中供熱采暖系統運行更加的具有安全性,并且也可以明顯地減少供熱采暖系統中的能量消耗。我國很多城市都已采用了區域性的熱源聯網模式,不過在城市的集中供熱采暖的系統中,完全達到大型熱源聯網運行要求與標準的卻非常少。而在大型熱源聯網模式應用于城市集中供熱采暖時,解決供熱系統中管網水力工況問題尤為重要,同時也決定著集中供熱采暖系統是否適宜采取大型熱源聯網運行的方式。
1)目前,國內對于城市集中供熱采暖有明確的標準與規范,其中規定了我國集中供熱采暖系統管網所包含的工作范圍應當在10 km之內。但是,現階段國內處于城市化進程加快發展的時期,多數城市的市區直徑范圍均超過了10 km,并且幾乎沒有城市在其中心位置來建設相對大的熱源,所以出現了城市中大型熱源無法實現聯網的局勢。
2)在進行大型熱源聯網時,采用何種模式來完成大型熱源之間的互聯,同時當大型熱源實現互聯之后,怎樣對系統的運行進行調度,依然未得到相對全面、系統的研究,在現實的操作中還沒有合適的理論參考。
3)個別的城市在極力的推動大型熱源聯網的應用,不過當聯網運行時,整個供熱系統在設計方面、運行過程以及調度調節等均具有非常大的復雜性及難度,因此也使得大型熱源聯網運行的模式很難廣泛的應用。
4)采取大型熱源聯網運行的模式,特別是涉及到供熱距離相對長的供熱采暖系統,在系統的營運過程中是否真的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未給出非常肯定的答案。
現在全球范圍內,有很多的國家和地區其供熱系統所包含的供熱范圍均要較10 km大很多,而且其供熱系統的供熱品質也未由于供熱范圍較大而被嚴重影響。究其原因是由于這些城市所采用的供熱技術與工藝相對先進,具有較高的自動控制水平,而且供熱系統的管理與調控相對科學,還有最重要的是由于這些地區的城市集中供熱采暖特征所決定的。在一些發達國家,城市通常不會特別大,所以雖然供熱管網的干線距離相對長,不過其二次管網所涉及的范圍相對來說不太大。而對國內城市來說,通常熱電廠以及大型熱源基本上均是處于城市建成區的周邊位置,而供熱系統供熱的管網主干線由熱源輸出后,在較短的距離內將出現二次管網的接入,而后面的幾千米范圍之內,一樣也會密布著二次管網。也就是說供熱網絡就是一個輸配管網,這就使供熱系統的輸入能力變差。
對于供熱系統來說,評價其運行狀態的最關鍵指標是用戶所接受的供熱品質,而通過對國內和國外城市集中供熱采暖系統中熱源前端用戶和熱源末端用戶供熱管道壓頭差值對比可知:雖然國內城市集中供熱系統所包含的供熱距離不長,同時也配備了相應的調節泵,但是所存在的壓頭差值依然較發達國家城市供熱系統的壓頭差值要大很多。也就表明,國內的供熱系統管網所涉及的范圍大,導致熱網水力平衡相對較差,所以也易導致供熱管網出現熱力失調問題,這一問題也是國內城市供熱距離無法實現較長目標的根本原因。經分析,如果供熱距離為10 km,并且未加設調節泵設備,供熱源前端用戶和熱源末端用戶管道壓頭差值為10 m H2O左右。而通過控制閥門開度的方法進行調控,幾乎達不到效果,從而使系統出現較為嚴重的水力以及熱力失調問題,嚴重時將會發生熱水短路的問題。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所規定的供熱距離為10 km,指的是輸配管網的距離值,并沒有包含有輸送干線的距離。因此,如果要實施大型熱源聯網運行,就應當解決好供熱管網節點位置的水力平衡。
我們以某城市為例,來對大型熱源聯網運行實施方案比較。該城市中所涉及的供熱范圍是1 350萬m2,擁有大型熱源為3個,其中熱電廠在該市的東部地區,代號為R1。熱水鍋爐房共有2個,分別在城市東北位置和東南位置,代號分別為R2與R3,這三個大型熱源幾乎擔負著整個城市的供熱負荷。我們采用兩種熱源聯網運行布置方案來對比。
在此方案中,供熱管網的管道主干線呈現環狀結構,而且管徑保持一致,是固定值。將所有的熱源熱量均輸送到此環網中。而用戶則由供水管網和回水管網所具有的壓力差值獲得相應的流量。通過該方案,可以有效的解決好管網聯絡管管徑偏小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官管聯絡管通道系數不高的問題。
在供熱系統中,供水先經提供熱量最多的R1輸出,并流向R2,在R2周圍的用戶將供水截止,此段內的供熱管道管徑不斷的減小,回水則由R1周圍的用戶為起始并流向R2,回水管網管徑不斷的增加。同時R2向R3方向供水,相應的回水流至R3,R3向R1供水,相應的回水最終再流向R1。采用這種形式,供熱管網中的所有大型熱源經由他們之間的加熱水、回水等而串聯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串聯熱源供熱管網。
在此方案中,管網的水力工況實際運行時,調試將極為的困難和復雜。要是想確保此方案下供熱系統可以正常的運行,管網的水壓應當控制在相對窄的范圍內,且需要較為的穩定。并且,每一滯止點處均是依照熱源的供熱情況以及用戶使用熱量情況進行確定的,并不是管網中水力工況自行進行確定的。所以,系統的運行過程如果想達到水壓要求,會較為不易。
1)系統運行時,滯止點幾乎不可能與設計值一致,要經過極為繁雜計算與系統調控,如若不然必將導致系統的熱力出現失衡問題。
2)在對系統的調控過程中,需調控閥門開度、動水壓頭以及熱網節點的靜水壓頭。然而,供熱系統中的靜水壓頭通常要經過對膨脹水箱以及補水泵等裝置進行調控操作,具有較大的難度。
3)系統調控過程中,滯止點也會隨系統運行而出現一定的變化,還需再次進行調解。
4)如果用戶的狀況出現波動,滯止點同樣也會出現波動,必須再次進行調節。所以,此方案下水力工況相對不優良,不具備較強的可操控性。
建筑物中的采暖系統通常會利用“同程式”管網設計來改善供熱系統的水力工況,不過這一管網設計模式卻未曾被城市集中供熱采暖所使用。這是由于供熱系統大多為單一的熱源,要實現“同程式”管網設計會使系統的管道長度多一半以上,同時還會引起管網阻力的大幅提升。不過,要是在串聯熱源供熱管網系統中,“同程式”管網設計對管網的阻力沒有較大的影響。和“異程式”相比而言,通常“同程式”可以使管網節點位置的自平衡性能更加優良。在采取串聯熱源供熱管網方案時,雖然R1~R2以及R2~R3熱源的間距超過了10 km,不過僅僅需要加設一級調水泵就能夠讓系統的供水壓力值維持在相對穩定與適宜的區間,同時也能保證不同用戶的壓頭值相對一致,從而基本上不會出現水力失調問題,也給多熱源聯網運行提供了基礎保障。
采取串聯熱源“同程式”供熱運行,雖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還應當不斷地健全。不過,該方案所具有的優點也較為顯著,可以有效的處理好供熱系統水力以及熱力失調的問題,同時也證明了采取大型多熱源聯網運行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