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娟 呂賢軍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對于參與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的行業企業來說,院校每年所培養的優秀大學生是其未來數年內企業發展和創興的核心競爭力,而高校教師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寶貴資源,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澎湃的動力。
對于參與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的學院來說,讓學生提前領略到相關企業的實際工作,使其奠定良好的職業素養基礎;高校教師也能通過產教融合工作的平臺,從原本的教學科研工作向科技成果轉化發展,使其專業技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我國高等院校以公辦院校為主,由于學校管理體制上的制約,使其貫徹度不深入。
一方面,國家出臺的政策和指導意見往往停留在省廳層面,各地地方政府和高校未能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從而導致政策貫徹力度不夠;
另一方面,產教融合的改革模式涉及教育、企業及工商等各個部門,管理復雜,多個部門配合協調難度大。
行業企業作為產教融合體制改革的重要參與者,其與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合作密切程度直接關系到產教融合體制改革的成敗。
企業更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和崗位性,但學校在課程的安排上未予以及時的調整。同時,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經濟利益必會有一定的損失,但是政府和院校卻未對其進行補償,從而使企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受挫,產教融合的改革流于形式。
產教融合的模式缺少創新,合作項目僅僅停留在企業贊助冠名、院校定期科研指導的層面,未能充分發揮企業及院校各自在產業和科研教學上優勢,未能形成優勢互補的有利局面。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長期聚焦新型城鎮化主戰場,立足規劃建設行業,面向中小城鎮,突出城建特色,培養具備較強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能力的高素質高級應用型人才。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并依托湖南省城市化背景優勢,大力建設建筑與城規專業群。為了進一步促進學院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學院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與相關企業的合作與服務,合理地調整專業課程安排,從而做到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模式。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積極對接地方建筑與城規企事業單位,在合作和溝通中尋求地方建筑與城規企事業單位對于學院專業發展方向的認同;
2)學院領導主動出擊,開創校辦企業,利用自身在人力資源管理、場地資金扶持、科技創新引領上的優勢來起到吸引地方建筑與城規企事業單位參與的目的;
3)廣泛接觸建筑與城規行業,擴大學院自相關行業的影響力。一大批老師擔任了省、地方的規劃建設專家庫成員,從而擴大了學院相關專業的社會影響。
學院目前充分依托所獲得各項科研項目中補助資金,將其再投入到學校產學合作基地的建設之中。同時,向湖南省規劃設計研究院及湖南省建工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發出要約,共同參與產學合作基地,從而實現基地建設發展的“蝴蝶效應”,進一步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產教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促進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推動校企合作的“雙贏”模式的發展。
作為探索產教融合先行者,學院立足于城規專業優勢,努力將其打造成學科特色鮮明、地區院校領先、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優秀學科。
為此,學院領導多次走訪國內知名院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并圍繞產學合作基地的建設資金與建設方面進行了全范圍的分析和研究,與多家知名院校與企業進行磋商和研討,調整建設資金使用計劃與建設方案。同時,為了滿足產學合作基地建設場地的需求,學院領導還將原本用于改善學院教師辦公條件的辦公樓改建為產學合作基地,并將其打造成學院標志型功能建筑。
通過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的開展,學院在相關專業教育課程的設置上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和創新。院校在進行深度調研和崗位分析的基礎上,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重新制定課程標準、課程結構及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專業對應崗位的職業操作能力。
學院教師積極組建了一個省級教學實習基地和教師專業工作室9個,可同時滿足180人在校內實習實訓教學的需要,學院老師還在校外聯系了58個簽約實習基地,使其覆蓋更多的學生。專業工作室對接企業研發室,開展項目的研究,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平臺和渠道,既鍛煉了教師隊伍,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發揮了專業嵌入產業、產業哺育專業、學校服務企業的作用,進一步健全了產教融合工作的互信、互利機制,奠定了持續發展的基礎。
繼國家教育部所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后,湖南省教育廳與隨后也頒發了《關于開展2018年湖南省產教融合調研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吹響了湖南省教育系統落實產教融合工作的號角,成為了本學院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的“尚方寶劍”,真正打通了產教融合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本學院將在未來數年內更進一步探索和嘗試產教融合試點工作,努力爭取成為湖南省第一批產教融合行動的試點院校,讓扶持政策的第一道曙光照耀著學院產教融合的探索之路。
在目前建筑和城規行業隨著政府部門的職能行為的逐漸弱化,行業協會成為了整個行業與企業的代表,行業協會其對于行業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有著敏銳的判斷,而行業協會作為一個非盈利性的民間組織又獨立于政府和市場之外,因此行業協會作為校企合作的一個協作主體,有效地彌補了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市場作用的不足,可以在行業企業與學院之間發揮重要的資源配置作用。
本學院作為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高等院校,主要是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
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應當建立院校與企業之間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使得產教融合受益方不再局限于院校本身,更多地關注合作企業的利益得失,共同制定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職工培訓方案,實現教師實踐、學生就業創業、員工繼續教育、企業科技創興、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靠院校的科研力量和教學優勢為參與企業在技術創興、員工素質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進行反哺,使得參與企業真正享受到參與產教融合工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構建應用型師資隊伍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要有所創新和突破。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力求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加強深層次合作,著力搭建教學研究、校內實驗、企業實踐、應用性技術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交流等六個平臺,并把應用型師資的引進、培養和評價機制融入到平臺的建設中去,構建具有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體系。
產教融合是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繼續發展、強化專業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深化產教融合試點工作是新時期院校發展的重要手段,其任重而道遠。只有繼續優化和落實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的相關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產教融合基質,使得參與試點的院校和企業各取所需達到“雙贏”,才能真正發揮高等教育工作對于產業轉型的支撐和保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