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朝 輝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國家、省、市、區層面對城鄉統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結合“五規合一”試點工作,促進規劃管理體制改革,太原市啟動了六城區的城鄉統籌規劃,筆者參與編制了《太原市尖草坪區城鄉統籌規劃(2016—2035)》,旨在繪制具有草坪特色的城鄉發展“一張藍圖”,實現太原北部區域在新的發展時代振興崛起,同時充分關注城鄉居民需求,探索鄉村振興路徑。
“分類指引”是本次規劃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僅從空間層面上對宏觀板塊、村莊居民點、資源稟賦等方面,而且從類型層面上對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公共設施等方面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分類指引。
太原市尖草坪區地處城市北部,東西北三面環山,汾河縱貫南北,是太原市上風上水地區。總面積為285 km2,轄9個街辦、2個鎮、3個鄉,人口約41.55萬人。尖草坪區是太原市重要的工業區,冶金、機械、化工、軍工、能源等行業在全市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太原市向南發展的“主旋律”中,草坪區在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鎮對農村發展帶動作用不足。鄉村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落后。
2)區內擁有較多的存量土地,但受到軍工企業、工程地質、水源地、滯洪區、基本農田、歷史文化保護等原因,發展存在限制條件。
3)城鄉產業發展不足,主要體現在:不銹鋼園區需提檔升級、區區融合、產城融合不夠,沒有形成高端產業集群;軍工企業自成一體,占地大,與城市產業沒有聯系,反而限制城市拓展;沒有發揮歷史人文、山水景觀、田園風光的資源優勢,旅游產業還處于低端層面;第三產業發展不足,仍以消費性服務業為主。
4)生態環境欠賬較多,急需改善。
規劃以生態構建為基礎,以復興文化為主線,以提升活力為途徑,以宜居休閑為目標,打造尖草坪區的城市新形象,提出“1+3”的發展目標。
通過用地整合拓展、產業轉型注入、設施完善延伸、生態保護修復、環境營造提升、文化旅游打造,使尖草坪區成為生態、生活、生產協調發展,具有復合功能的智慧山水生態新城。規劃從不同角度提出總體發展目標:
1)成為太原市實現一流省會城市目標的動力源地;
2)成為太原市軍民融合發展的示范基地;
3)成為太原市科教轉化與人才培育高地;
4)成為“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風水寶地;
5)成為率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美麗土地;
6)成為市民假日休閑旅游的首選目的地。
經濟發展目標為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
社會發展目標為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醫療、教育、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體育、養老、安全防災等設施的配置。建立與人口分布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從根本扭轉城鄉社會發展的二元分割局面。
環境發展目標為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和流域綜合治理,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網絡,不斷提高宜居水平。
區政府提出全力推進“三區”發展思路,即把草坪區劃分為“現代宜居都市區、創新轉型產業區、人文生態休閑區”。在此基礎上,規劃進行細分,提出打造七大城鄉發展組團,并注重特色轉型、側重發展,提出發展策略。
在城市外圍地區,有四個組團:一是上蘭產學研組團,以中北大學等科研院所為內核,以太鋼、晉西等大型國企和軍工企業為依托,以先進制造業和新材料為發展方向,以國際學校、山大一院等重點項目選址為契機,以區區融合理念為指引,打造軍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創新基地和上蘭城市組團。二是軍民融合示范園,近期與軍工企業聯合發展,遠期逐步搬遷危險源,整合碎片化土地,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綠色轉型。三是北部生態休閑組團,包含西墕、柏板、陽曲為主的丘陵地區,以都市農業、養老產業為主導,建設太原北部“康養小鎮”。四是西山人文生態休閑區,建設集“山、水、田、文、林”于一體的綜合生態休閑區,以文化旅游、健身休閑產業為主導,建設為太原市后花園。
草坪區外圍有兩鎮三鄉兩個街辦,地理區位不同,資源稟賦各異,規劃從各鄉鎮的主要功能出發,提出發展定位指引。
向陽鎮處在城鄉結合帶,在中心城區內以都市農業為主,以商貿物流、配套服務為發展方向;陽曲鎮依托太原不銹鋼產業園區,發展以裝備制造、商貿物流為主導的產業;柴村街辦自然山水特色明顯,打造山、田、水共生的人文生態休閑區;上蘭街辦依托中北大學優質資源,結合區區融合政策,發展為太原市北部產學研基地;柏板鄉處在區域西北屏障,結合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打造休閑小鎮;西墕鄉以休閑農業為主導,結合現有基礎發展田園養老;馬頭水鄉結合崛圍山風景名勝區和西山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發展成為旅游休閑小鎮。
城鄉統籌解決的主要是村莊的問題,村莊首要解決“人”和“地”的問題,以人地去留的角度,進行分類指引。
從改善村鎮人居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拓寬增收渠道出發,統籌易地扶貧搬遷與采空區治理、國土綜合整治,結合城鎮整體拓展方向將規劃區范圍內90個村莊分為四類,分別為搬遷撤并型、遷并整理型、更新提升型、城鎮化改造型。
第一類是城鎮化改造型指2030年規劃的城市建設用地和城市外圍組團內的村莊,共39個,其中列入173個城中村改造的村莊有23個。第二類是更新提升型,又稱“留人留地”,即村莊指發展條件較好,現狀保留的村莊,結合美麗鄉村要求進行村莊整治,共42個。第三類是搬遷撤并型,又稱“搬人搬地”,即涉及生態保護紅線、一二級林地、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涉及禁建區范圍內的村莊;位于地質災害嚴重地區內的村莊;區政府已進行整體搬遷,并將進行土地復墾、復林等措施的村莊及用地,共7個。第四類是遷并整理型,又稱“搬人不搬地”,即涉及地下采礦擾動影響區的村莊;因距離城鎮較遠、公共設施配套困難、空心化嚴重的村莊;其他政府意向進行搬遷,原有村莊用地進行產業整合開發的村莊,共2個。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在尖草坪區規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
圍繞人文生態休閑發展主旨,打造9個特色小鎮:依托凈因寺、多福寺、天門關等歷史文化資源,“土堂怪柏”“汾河晚渡”“崛圍紅葉”等山水田林資源,完善現有旅游設施、提質現狀農家樂,打造土堂、莊頭、呼延—大留、東關口—西關口、西張—楊家村休閑旅游小鎮、橫嶺山地戶外運動特色小鎮;結合現有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植入旅游主題,打造梁背后中藥材種植養生、趙家山田園養老、崗北牧野風情體驗等特色小鎮。
在既有村莊特色基礎上,著力做好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建筑風貌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和展示,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和傳統風貌、協調村莊和自然山水融合關系、塑造建筑和空間形態特色。居民點布局要注重與環境協調,因地制宜,營造清新優美環境和濃郁鄉土風情。
城鄉統籌規劃“分類指引”的前提是對現狀的充分把握、對問題的充分解讀、對特色的充分挖掘、對趨勢的充分判斷,是避免規劃程式化、不接地氣的有效手段,也是改變當下“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現狀,尋求特色發展之路的積極嘗試。